情绪心理133:力量三部曲--真诚、接纳,共情
2020/12/7 7:32:00 胡鹏飞学心理

     性本善还是本恶?如果问一个人本主义取向的心理咨询师,他的答案是肯定的--本善,认为我们的人性普遍是积极的,强调每个人的本性都倾向于追求自我提升,它既反对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也不认同精神分析的无意识动机决定论。

     它认为我们人的一切心理问题源自疏离感和孤独感,认为自己没有价值,也没有能力去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因此,我们不需要任何的评价、判断、表扬、评估或者被改造,我们只是需要被倾听,被理解,被支持。

     罗杰斯在《论人的成长》里谈到:当我努力将最深层的自己、内心最私密的地方吐露给别人的时候,他却根本没有理解、我有多么绝望、多么自闭。当我冒险将自己非常私密的东西与他人分享的时候,他并没有接收到这个信息,也没有理解,我就觉得非常受打击、而且非常孤独。我后来慢慢明白,这样的经验会促使一些个体患上精神病。这让他们希望自己被他人理解的愿望破灭。一旦他们不抱有希望,他们的内心世界就会越来越混乱。而他们,也只能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再也不能活在与别人分享的体验中了。

    

     读到罗杰斯的这段文字时,一股暖流从心底涌出,没错,当我们有了压力,有了困惑,只要有人真正去倾听你,不带任何的评判,不分散你的责任,也不改造你时,我们就会感觉到自己的内在成长,人也放松了,也变得更强壮了,那些压力就会纾解,体验到的恐惧、内疚、绝望、迷惑都得以抒发。

     人本主义哲学理论相信每个人都具有自我实现和成长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很大的潜能理解自己并解决自己的问题,只要围绕着来访者的心理问题,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讨论/疏通。让来访者感受到一种和谐和顺、无条件积极关注和共情的氛围,便能对心理问题进行解决。如何营造这种富有支持性的心理氛围呢,罗杰斯谈到了以下三个条件。

     01

     真诚

     真诚,一般情况下是指一个人诚实的表达自己、不欺骗的一种态度和人格品质。而在心理治疗中,是指治疗师以表里如一、无防御的状态面对来访者。治疗师在治疗关系中的投入越多,越不以专业的姿态或外表出现,那么,来访者发生积极变化或成长的可能性就越大。

     对于这种咨访关系,罗杰斯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透明(transparent):即治疗师对来访者是透明的,来访者能洞察治疗师在其治疗关系中的角色;来访者感到治疗师没有隐瞒。对于治疗师而言,在适当的情况下,他所经历的感受是可被意识与沟通的,可存在于治疗关系中。

     真诚是一种状态,一种自然放松无防御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身体的各部位各司其职,不会引起莫名的焦虑;真诚是一种能力,是一种内外和谐的自然表现,表明自我功能的良好;真诚当然更是一种态度, 以一种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他人的方式来面对来访者。

     惟有真诚才能构建信任,才能在关系中进行良性的互动。

     02

     无条件的积极接纳

     无条件地从整体上,积极的接纳对方,对待当事人就像对待跟自己一样的人。真诚地对待他,细心倾听他所说的,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困惑、怨恨、害怕、愤怒、勇气、爱或骄傲,给予非占有性的关怀。无论来访者出现何种状态,治疗师都持有积极的接纳态度,那么治疗行动或改变越有可能发生。

     真诚的接纳,积极的关注,欣赏地喜爱,就能促进一个人的成长,罗杰斯谈到,“一个人被充满欣赏地喜爱,而不是占有式的喜爱,就会绽放和发展那个独一无二的自我,而给予非占有式爱的那个人,同样也会更加充实”

     。

     与无条件的积极关注相对应的就是有条件的积极关注,即价值条件,指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良好的行为符合父母的愿望,才能获得关注。儿童多次经历价值条件,就会将其内化为自我结构的一部分。而这种价值条件,恰恰是我们许多心理问题的根源,比如我们要有1米8才是个男人,年薪百万才是正常人生,事事完美才能获得他人的喜欢。

     罗杰斯的以来访者为中心的疗法就是要帮助人们去掉价值的条件化作用,充分利用个体遵从自我的评价过程,使个体能够接近他原来的真实经验和体验,不再依赖外界的评价,而更多的信任自己,只有这样才能活得真实而统一,焦虑、愤怒等症状自然也就消失了。

     盲目的放纵:“我爱你,你做的都是对的,我不用给你建议”,“无论你做不做,只要你存在我就开心”。

     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你按我说的做我就爱你”,“你不做我就不爱你”。

     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我爱你,我希望你能听取我的建议”,“你不做我会不高兴,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你的爱”。

     借用科胡特的一句话来总结无条件的积极关注:那就是“没有敌意的坚决,不含诱惑的深情”。他娘的,总结得太精辟了。

     03

     移情性理解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共情,即治疗师能准确感知来访者的感受和个人意义,并把这种理解传达给来访者。

     1959年,罗杰斯对共情提出了一个严格的定义:共情或共情状态,是指准确地、带有情绪色彩地觉察另一个人的内在参照系,就好像你就是他,但又永远不失去“好像”状态。因此,这意味着你就像他感受的那样去感受他的痛苦或快乐,并像他觉察的那样去觉察其中的原因,但是永远认识到:“好像”我是痛苦或快乐的。如果失去“好像”的特征,那么这种状态就是一种认同。

     如果进展顺利、治疗师会深入他人的内心世界,不仅能弄清来访者认识到的意义,甚至能发现其意识下的潜在意义。

    

     房贷、车贷、业绩指标......每天匆匆忙忙地穿梭于钢筋水泥的城市里,生活在充满着虚假、评判、冷漠的职场里,满满的压力扑面而来,迎接的是焦虑、愤怒甚至绝望。我们不曾共情他人,更没有接纳、真诚地面对自己,无法吐露的恐惧与悲伤,无法满足的期待与理想,在与内在真实的自我断了联系之后,潜能被压制,自我价值丧失,生命之花开始枯萎

     愿我们有幸,找到一种自己被需要,是可爱的,有能力的,兴奋的,其实就是被爱的感觉。很幸运,我找到了,我的那个她。

     【胡鹏飞情绪心理——往期相关文章】

     情绪心理132:丁真,激活了我们的镜像神经元

     情绪心理131:为什么会有“夫妻相”?

     情绪心理130:成年的愤怒,来自于儿童时期的压抑

     情绪心理129:为什么活得正确,却不快乐

     情绪心理128:述情障碍者,走在情绪的黑白世界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