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143:利他,最高级的自私
2021/2/15 8:08:00 胡鹏飞学心理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达尔文化的生物进化论,从这样的模式来说,生物体并不应该存在“利他”行为。但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却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利他行为,无论是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还是陌生人的各种见义勇为。其实,无论是自私还是利他,都是来自于我们体内的本能,从进化的角度来说,它们有着同样重要的价值。

     人类与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我们拥有自主意识,我们能赋予许多事情以价值与意义。但无论这个人如何伟大,也都逃不开生物性的原因,逃脱不了基因的力量,生存与繁衍是我们最底层的生存逻辑

     自私与利他,看来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径,那在演化的过程中,他们又是如何最后达成一致呢?进化心理学家给出了解释。(以下核心内容来自于进化心理学教材)

     01

     广义适合度理论

     如果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对谁最好?我想这个答案应该具有最大的共性,那就是我们最亲的人——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再远一点就是七大姑八大姨了,最后才是陌生人。

     1963 年,汉密尔顿(W. D. Hamilton)提出了亲缘选择思想,并在次年发表的“社会行为的遗传进化”一文中研究了近亲个体间的利他行为,指出利他行为存在于具有亲缘关系的个体间,并且与亲近程度成正比,即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彼此之间的利他倾向越强。这类利他行为能让其亲属更好地繁殖与自己相同基因的后代,从而能有效地避免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种内竞争的压力,有利于种族的繁荣和进化。

     也就是说作为生物个体,要想让自己的基因更多所得到传递,第一种方法肯定是自己生喽,你生的娃,包括着你50%的基因。但还有另一外情况,你的兄弟,你的侄儿侄女同样也包含着你的基因,如果他们的后代能够很好地生存,那也意味着你的基因得到了传承。

     这就是著名的汉密尔顿规则:及当RB>C,将会进化出利他行为。C(cost)表示利他者的损失;B(benefit)表示利他者的亲属也即利他行为接受者的收益,R(relatedness)表示利他者与其亲属的亲缘关系

     汉密尔顿认为,如果利他行为的受惠者所获得的收益b乘以受惠者携带利他者基因的概率r,大于利他者自身所付出的代价c,那么这样的利他基因就能够得以进化。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经过一条河,看到你的亲属掉进河里,你可以去救他们,但要搭上自己的性命。按照汉密尔顿规则,如果你能救3个兄弟或者5侄子,你才应该跳进河里。

     从广义适合度理论来看,利他者为自己的亲属提供帮助或作出牺牲,所增进的并不是自己的个体适合度,而是受惠者的个体适合度,但通过受惠者繁殖能力的提高,来增加与自身相同基因在后代中的传播,从而提高自己的广义适合度。

     根据亲缘选择理论,我们可能看到利他行为一般出现在亲属之间,并且与近亲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近,彼此之间的利他倾向就越强,因为关系越近,相同基因就越多。用大白话来说,帮助你的人一定是跟你最亲近的人,为什么越亲近的人愿意帮助你,因为你活得好,生的娃多,他的基因也得到传承

     对亲属的利他,可以用亲缘选择理论来解释,那对陌生人的利他,又可以用哪些理论来解释呢?互惠式的利他主义理论可以上场了。

     02

     互惠式的利他主义理论

     你与邻居都是猎人,今天出门你打了一只大肥羊回来,你们全家可以饱吃一周,但三天之后肉可能会逐步腐坏。而你邻居一家正饿得晕呼呼的,这时候你会不会把多余的肉分一点给邻居,让他们度过饥饿的一周。这样,下周当邻居打到肥猪,你正挨饿的时候,这种情形就能倒过来。

     互惠式的利他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为了相互利益而发生的合作行为”。因此互惠式理论认为,只要利他者在将来的某个时刻从受惠者那时获得回馈,那么这种促使人们向非亲属提供帮助的适应器就能够得以进化。

     互惠利他主义,也就是在我能力的时候帮助你,在我有需要的时候你帮助我,这当然是最好的模式,有利于双方,也就我们常说的共赢。但有一个很大的挑战要面对,那就是如果我从你那里得到了收益,但后来没有给予回馈,那我就等于获得了得了双倍的收益,因为得到了好处还不用付出。那么这种欺骗者在进化的过程中将会比合作者更有优势,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好人反倒没有好报,坏人总占便宜,这将导致最终没有利他者。

     进化心理学家科斯米德斯和约翰.图比提出了社会契约理论来解释人类的合作式交换活动的进化过程,重点探讨了人类如何解决欺骗。也就是让我们识别出欺骗者,只与同是合作者的人发生交换活动,这样互惠式利他行为才能继续进化。科斯米德斯和约翰。图比列出了五种必需的认知能力:

     1、辩认不同的个体:“如果你给我带来了收益,但我却消失在了茫茫人海当中,那你就很容易受骗。你必须记得我,能够把我和其他人区分开来”。

     2、记住和不同个体的交换历史。首先你要记住这个人在以前的交换活动中到底是合作者还是欺骗者,其次你必须知道谁欠谁?欠多少?

     3、向他人表达你的想法。如果别人不了解你的需求,他就不知道向你提供什么?如果你不表达愤怒,他可能再次背叛。如果你不告诉他人谁欺骗了你,你就无法做到对其他个体预警。

     4、理解他人的需要。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愿望,才能调整交换物,使你的价值最大化,让受惠者更加感激。

     5、对代价和收益进行表征,而不依赖于具体的交换物

     人类恰恰进化了这些能力,就好比谁借你的钱?这些长啥样?借你多少?什么时候借的?你记得一清二楚,最关键的是你还告诉你的朋友,借你钱人的朋友,让他们以后小心点。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微博,一个高中同学借了他几十万,一直没打借条,也没还钱,刚开始是私下沟通,后面是同学群,现在是微博广而告之。

     有时候你帮助一个人,明明知道他不可能有任何的回馈,你还是愿意伸援手,互惠式的利他主义不能解释,而间接互惠理论则作出了解释。

     03

     间接互惠理论

     利他行为的另一进化途径是间接互惠。

     从本质上来讲,利他者在帮助别人时,其实也是在向其他人传递这样的信息:我是一个慷慨大方、乐于合作的人。不管是亲眼看见,还是口口相传(比如流言、八卦、声誉),周围的人迟早会得知这些信息。慢慢地,利他者就能树立起非常良好的声誉,其他人也会与之合作。

     所以说,在互惠式的利他行为中,利他者不一定直接从受惠者那里得到回馈,还可以从看到或听到你的慷慨行为的其他人那里获得收益。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帮助陌生人,不期望得到任何回报,当旁边有人围观时,我们也会表现得格外慷慨。

     我们常说的人品或者职场人士经常讲的职业化,就是如此。我对你好,虽然你并没有给我回报,但是你告诉了别人我对你好,或者别人看到了我对你好,从而更愿意与我合作,这就是间接互惠。

     今天的商业社会,间接互惠的力量更加强大,更加有利于促进合作。如果你以前有着不可靠的记录,大家合作起来会非常谨慎,而如果你一直有着非常棒的口碑,大家会更愿意与你打交道。

     帮助他人,就是帮助自己,正是间接互惠最好的写照

     04

     赔本赚吆喝理论

     利他行为还有另一条进化途径——赔本赚吆喝,即一个人通过无偿的利他行为——比如赠送礼物、捐助慈善机构或者大宴宾客等——向其他人展示自己是一个极好的合作对象。只有那些经济状况非常好的人,才有负担得起这些昂贵的利他行为。

     赔本赚吆喝的关键在于,你必须花费不少的财物,这些开销向他人传递出一种可靠的信号。毕竟,只有经济状况很好或资源丰富的人才能负担起赔本赚哟喝的利他行为。利他行为的巨大开销变成了一条可靠的线索,其他人可以通过这条线索来推测利他者的财富、智力、适合度、获得资源的潜力

     现实生活中亦是如此,很多企业明明经营都很困难,员工工资都发不出,老板却还在进行大额捐赠,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赔本赚吆喝理论能给出解释。

     赔本赚吆喝行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产生适合度收益:

     1、成为更受欢迎的合作对象。合作是共赢的基础,只有双方互利合作才能长久的发展友谊。合作的前提是拥有别人不具备的资源和优势,而赔本赚吆喝中的主人显然拥有更多的资源,这是对所有人公开的,也正是由于拥有丰富的资源,才能成为更受人们欢迎的合作的对象。

     2、提高双方之间的合作水平。利他者们似乎很容易认出彼此,也更乐于和对方建立合作关系。所以,利他者不仅是其他人争相与之合作的对象,同时也更容易吸引到同样具有利他倾向的人。

     3、在群体中获得更高的地位和名声。在一项对赔本赚吆喝理论进行实证检验的研究中,参与者挑选七种公益慈善活动中的一种活动去当志愿者。在公开的情况下,如果你选择代价最高的利他行为,你的社会声誉和受欢迎程度将会提高。赔本赚吆喝的利他行为可以提升一个人地位和声望,这给利他行为的进化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

     真正的利他行为,为有需要的人提供了帮助,解决了困境,也为提供利他行为者获得了更多的回报,这就是真正的双赢。

     传承基因,是我们大多数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使命,当然,它并不代表一切,我们之所以成为主宰地球的人类,创造了如今多样而丰富的世界,一定是因为人性中有着更伟大的地方

     但生物性是基础,它决定了我们的生存和繁衍,也影响着我们日常的行为。人类可能是最有利他主义的物种,但背后恰恰源于人类的自私,但这,是高级的自私。

     【胡鹏飞情绪心理——往期相关文章】

     情绪心理142:戒掉奶茶,为什么这么难?

     情绪心理141:天堂或地狱,双相情感障碍

     情绪心理140:你的眼神出卖了你

     情绪心理139:从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看压力

     情绪心理138:柯立芝效应,出轨的理由吗?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