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146:社交焦虑障碍,互联网时代病
2021/3/8 8:00:00 胡鹏飞学心理
今天的社会,无论是坐车,排队,吃饭还是上厕所,基本上全是手机不离手,有人戏称,我们都患上了社交恐惧症呀。很显然,社恐成了很多人手机上瘾的挡剑牌,但真正的社交恐惧远比我们想的复杂、无奈、痛苦,更不是淡定刷着手机的人能够理解的。
来看看,你有以下经历吗?
- 害怕日常活动,如会见陌生人、通话、工作或购物
- 回避或担心社交活动,例如小组谈话、与公司同事一起吃饭或聚会
- 总担心会出现一些自认为很尴尬的事情,比如脸红、出汗或颤抖
- 别人盯着的时候很难做事情,你可能会觉得自己一直在被观察和评判
- 害怕批评,避免目光接触或感到自卑
- 社交场合中经常有出汗、颤抖或心跳加快的情况出现
- 非常害怕成为关注的焦点,回避在公众面前进行演讲或表演
- 总担心自己是不是会意外冒犯他人
如果以上几点您都有,那很可能您患了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Social Anxiety Disorder, SAD)又称社交恐惧症(Social Phobia),简称社恐。在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归类于焦虑障碍一类。
指个体对一种或多种社会情境产生严重、持续性的恐惧,体验到显著的行为困难或消极情绪,包括焦虑不安和高度生理唤醒(脸红、出汗、发抖、心跳加速、肌肉紧张、身体僵硬、胃痉挛、恶心想吐、头晕目眩,发热,呼吸困难等躯体反应),以及在社交情境下产生的恐惧、尴尬、窘迫或羞辱感。
发病率
美国的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社交焦虑障碍终身患病率(13.3%)是仅次于抑郁症(17.4%)、酒依赖(14.1%)的第3位常见心理疾病。在12个月内的患病率上,美国的数据是7%,但从全世界的范围来看,社交焦虑障碍的患病率只有0.5%—2%,欧洲是2.3%。同时,社交焦虑障碍也有一定的男女差异,通常女性可能患上的可能性会高于男性,比例是1.5—2.2:1。
2019年2月18日,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等在《柳叶刀 · 精神病学》在线发表研究文章(Article),对中国精神卫生调查(CMHS)的患病率数据进行了报告。焦虑障碍是加权终生患病率最高的精神障碍类别(7.6%),加权12月患病率是5.0%。
年龄
根据美国的数据,社交焦虑障碍的中位起病年龄大约是13岁,有75%的人是在8—15岁第一次出现了社交焦虑障碍的体验。青少年第一次障碍,可能会在经历应激性或羞性的事件后出现(被欺负、被羞辱、当众演讲时呕吐)。成人发病则可能是在应激事件或社会角色转变之后。比如工作晋升,或者是一个出身寒门的姑娘突然嫁入了豪门,所有的这些压力事件,都有可能导致社交焦虑障碍的发生。
具体社交焦虑障碍还跟不同年龄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说,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的焦虑程度普遍来说会比较低,但包含广泛的情境。青少年或者年轻人焦虑的程度会比较高,但针对的情境就会比较特定。

根据DSM-5统计,有30%的社交焦虑障碍可以在一年之内自动缓解,也就是不接受治疗而自愈。有50%的人可能会在未来的几年内自动缓解。但是也有60%的人,如果他们不接受任何专业的治疗或帮助,那么可能在很多年之后仍旧没有办法自愈。据统计,只有一半的人会主动寻求帮助,但会发现他们通常是忍受了15—20年之后,才第一次向心理咨询师是或者精神科医生求助。
诊断标准
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对于社交焦虑障碍给出了以下诊断标准:
A. 个体由于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而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例如,社交互动(对话、会见陌生人),被观看(吃、喝的时候),以及在他人面前表演(演讲时)。
也就是个体担心当接触此类社交情境时,害怕自己将被给予负面评价。担心自己会被评价为焦虑、脆弱、不理智、愚蠢、乏味、令人生畏、肮脏或不讨人喜欢。
如今看来,脸皮厚,是多么重要的心理品质。
B. 个体害怕自己的言行或呈现的焦虑症状会导致负性的评价(即被羞辱或尴尬;导致被拒绝或冒犯他人)。
也就是个体害怕自己会表现出焦虑症状,例如,脸红、发抖、流汗、结巴或呆滞,这些将被他人给予负面评价。
一些个体担心冒犯他人或因此导致被他人拒绝。担心冒犯他人——例如,注视别人或表现出焦虑症状——可能是来自集体主义为导向的文化个体的主要害怕形式。害怕手抖的个体可能会避免在公共场所喝酒、吃东西、书写或伸手指物;而害怕流汗的个体可能会避免握手或吃辛辣的食物;害怕脸红的个体可能会避免当众表演,避免强烈的灯光或讨论亲密的话题。一些个体害怕和避免当他人在场时在公共卫生间小便(即膀胱害羞症或“害羞膀胱综合征”)
C. 社交情况几乎总是能够促发害怕或焦虑。个体如果只是偶尔在社交场合变得焦虑,不能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然而,害怕、焦虑的程度和类型可能随着不同的情境而变化(例如,预期焦虑、惊恐发作)。预期焦虑有时可能出现在某些情境到来很早以前(例如,在参与一个社交事件数周之前的每一天都焦虑,多日来反复练习一份演讲稿)。
D. 主动回避社交情况,或是带着强烈的害怕或焦虑去忍受。回避行为可能很严重(例如,不参加聚会,拒绝上学)或是很轻微(例如,过度准备演讲内容,转移注意力到他人身上,减少目光接触)。
E. 这种害怕或焦虑与社交情况和社会文化环境所造成的实际威胁不相称。有时焦虑可能未被判断为过度,因为它与实际风险有关(例如,被他人欺负或折磨)。然而,有社交焦虑障碍的个体经常高估社交情境的消极后果,因此需由临床工作者来判断其反应是否不成比例。
F.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通常持续至少6个月。这一病程的阈值帮助区分该障碍与那些常见的短暂的社交恐惧,特别是在儿童中和社区中。然而,这一病程标准应作为一般性的指导原则,应用时允许有一定的弹性。
G. 这种害怕、焦虑或回避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或导致社交、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例如,如果在常规工作或学习中并不经常需要当众讲话,而且个体对此也未产生显著的痛苦,那么,害怕当众讲话的个体就不应被诊断为社交焦虑障碍。然而,如果个体由于社交焦虑症状而回避或放弃他真正想要的工作或教育,就符合诊断标准。
社交恐惧的本质是害怕,害怕被别人注视和评价;害怕尴尬或所谓的丢脸;害怕意外冒犯到他人;更害怕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根据DSM-5的诊断标准,我们是不是有社交焦虑障碍,可以简单从以下几点做一个自我诊断:
1、强度:面对社交情境,是不是有不相符的焦虑情绪,也就是焦虑的强度超出的正常的社交范围。比如明天见未来的岳母娘,感觉无比紧张焦虑,这很正常,但如果只是去隔壁邻居家敲个门,心就狂跳不止,那这个可能就是有问题的了。
2、长度:这种焦虑的时间是持续的长期的,比如下周要去表演节目,这种焦虑当然就属于正常。但连续半年或一年,见了人就焦虑,这就不正常了。
3、功能:不焦虑的人是基本不存在的,正常人多多少少都会有点焦虑,但这种焦虑并没有影响工作、生活,那就不是问题。但如果这种社交的焦虑影响到了工作表现,(比如退学了,不上班了,工作效率显著下降了),生活质量(家人不交流,朋友关系断绝)那么这就可能是患上了社交焦虑。
【胡鹏飞情绪心理——往期相关文章】情绪心理145:学会讨论问题,避免成为“枉精”
情绪心理144:压力应对,哪些资源最有效?
情绪心理143:利他,最高级的自私
情绪心理142:戒掉奶茶,为什么这么难?情绪心理141:天堂或地狱,双相情感障碍
情绪心理140:你的眼神出卖了你
情绪心理139:从耶基斯-多德森定律看压力
情绪心理138:柯立芝效应,出轨的理由吗?
情绪心理137:2021年,继续折腾
情绪心理136:如何识别那些具有杀人潜质的对象?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