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148:盲盒,一场关于“多巴胺”的狂欢
2021/3/22 7:30:00 胡鹏飞学心理

     一次课堂中,与学员聊天关于消费,一位弱弱的女孩吓了我一跳,说一年买盲盒十几万,自己所有的工资基本花在这里,有时还刷信用卡。当我表现出惊呀的时候,她还告诉我,她的消费不是最多的,在她们那个圈里,有人年消费上百万呢。

     回来赶紧百度了一下,什么是盲盒:盲盒是指商品外包装相同,但盒内的手办则是随机范围内的款式,一盒一款独立保密封装,未拆封前无人知晓盒中具体款式,因此,想要一次拆到自己想要的款,需要一定的运气

     好家伙,这跟赌博、买彩票不就是一回事儿吗,一场关于“多巴胺”的狂欢。

     01

     多巴胺与意外性

     前面的文章为大家介绍过,多巴胺并不是快乐的源 ,它最主要的功能是负责运动与奖赏,我们通常所说的欲望就与此相关。但完全说多巴胺是奖励也不太准确的,因为多巴胺奖励的不是绝对值,而是奖励预测误差,也就是意外的惊喜

     剑桥大学Wolfram Schultz教授于1997年作为第一作者发表在Science的文章(Schultz, Dayan and Montague, 1997),挑战以及推翻了学界先前认为多巴胺直接编码奖赏(reward)信号的理论,提出多巴胺信号实际上是编码奖赏预测偏误(reward prediction error, RPE)。

     论文与图片咱就不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寻找原文,结论就是:正性的预测偏误,即得到比预期好的奖赏,诱发多巴胺神经元放电增强;负性的预测偏误,即得到比预期差的奖赏,多巴胺神经元放电减弱;无偏差的预测,即得到预期中的奖赏,多巴胺神经元放电强度不变。这篇文章自发表以来,被引次数近6000次,可见其牛逼的程度。2017年与另外二位大佬Peter Dayan和Ray Dolan 三人得到了 The Brain Prize(大脑科学奖)。

     打个比方,我今天去银行网点办业务,本来想走进网点肯定没什么人搭理我,但刚到网点时,发现他们的行长正在门口等着我,那么行长的出现就是一个意外之喜(预测误差),这种预测误差会引起多巴胺短暂但强烈的释放,因此体验到极致的快乐,这当然就是服务的最高境界了。

     这些年一直在招行上课,我说最好的服务是什么?那就是标准化之后给客户带来的意外之喜。

     02

     多巴胺与盲盒

     盲盒、赌博或者彩票,之所以让人欲罢不能,最重要的作用是奖励的意外性,我经常与学员开玩笑说:“如果斗地主,每把都让你是四个2,二个王再加一个飞机,每天固定打8小时,赢500块,你愿意玩不”。学员基本的回答都是:“那才不乐意,这不跟上班一样嘛”。

     我们喜欢去刮彩票也是如此,2块钱一张,有可能刮出5000块,也有可能是5块,但更多是“谢谢您”。投入2块,有可能会得到5000的意外奖励,就让我们无止境地投入。

     新行为心理学创始人斯金纳在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中,也让我们理解为什么我们对赌博,抽盲盒会“上瘾”。斯金纳将小白鼠放入实验装置中,每次按下杠杆,则掉落食物奖励,于是小鼠学会了自己按杠杆。这是我们通常好理解的正强化,因为有奖励,所以行为得到了重复。再将小白鼠放入实验装置中,多次按下按钮时有一定概率掉落食物,也许是一次也许是很多次后突然获得奖励,于是小鼠学会了不停的拉杆,像“上瘾”了一样,不管有没有食物掉落,小鼠始终没有停下。

     这里的不停拉杆,其实就是是不停地抽盒;随机奖励的食物,就是盒内的未知款。正是这种对未知款的渴望,导致了不停地抽盒。看到这里,估计很多人想到老虎机,没错,它背后的设计原因就是如此。

     03

     多巴胺与生活

     上周末,趁没有课,带着媳妇飞了一趟长白山滑了四天雪,真实地感受到了多巴胺的意外奖励。滑双板有七八年了,在别人眼里滑起来好像蛮潇洒的,但从自己的角度来说,这二年技术没有什么进步,虽然也喜欢,但显然没有当初那么快乐,因此,我决定改,改单板,二个下午的练习给我带来的意外惊喜到今天还让我心心念念,期待空闲时间的快快到来,广州融创滑起。

     赵思家老师在她关于多巴胺的介绍中,打了一个非常好的比方:“100分不一定就比1分的事件更让你感到满足,因为如果你本来的奖励基线是100分,那实际收获为100分,你并不会感到意外,也不会有奖励感(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不强)。但如果你原本的基线是0,即使收获1分,也是有实实在在的1分奖励的”。

     对于王健林来说,赚一个亿,估计是失望,而对于我来说,一个亿,算了,不想,会疯掉的。

     对许多成功却又不快乐的职场人士来说,换个另外的目标去努力一下吧,那种因为意外奖励导致多巴胺大量分泌所带来的奖赏,会让你重新感受到生命的勃勃生机。

     【胡鹏飞情绪心理——往期相关文章】

     情绪心理147:娃经常发脾气?可能是抑郁症

     情绪心理146:社交焦虑障碍,互联网时代病

     情绪心理145:学会讨论问题,避免成为“枉精”

     情绪心理144:压力应对,哪些资源最有效?

     情绪心理143:利他,最高级的自私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