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153:如何请求他人帮助
2021/4/26 22:07:49 胡鹏飞学心理

     偶然读到一篇关于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家Heidi Grant关于“如何拜托”的小文,感觉蛮有意思的,于是就把这本《好好拜托》买了回来,内容特别好,遗憾的是目前只有繁体版本,读起来有点小小的费劲,还有就是有点小贵。把核心内容整理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

     人类,作为社交性动物,没有一个人可独立完成所有的事情,我们都需要请求他人的协助才能最终达成目标,那些成就一翻事业的人大多具有请求他人协助的能力,他们在成就自己的过程中也成就了他人。

     请求别人帮助,从理智上来说,对自己肯定是有利的,但从情绪角度来说,我们每一个都害怕请求他人帮助,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不愿意麻烦别人。因为——害怕被拒绝是人类的天性。

     01

     为什么害怕请求他人帮助

     开口求助,一般人会觉得特别简单,“不就是说一句请求吗,又不会少一块肉”,但说这种话的人肯定没有脑科学的基础,这是因为社交排斥导致的社会疼痛与心理疼痛在大脑中基本上是同一区域。也就是请求他人帮助被拒绝与被人揍了一顿,对于大脑的神经通路而言,具有相似性。

     David Rock总结出了五种特定的社交威胁:地位威胁、不确定性威胁、人际关系威胁、自主权威胁、公平威胁。

     当我们请求别人帮助时,可能会同时经历这五类社交威胁造成的痛苦。

     1、对另外一个人提出要求时,你潜意识会认为在自贬地位,或暴露出自己的弱点与不足,以及缺乏某种知识或能力,从而感觉这会引来别人的轻蔑或嘲讽;

     2、不知道对方会如何回应,因而不确定感增加,焦虑的情绪也随之增多。

     3、帮助或不帮助的决定权力在对方,只能接受对方的回应,这等于把自主权交出,这种失控的感觉会让人抓狂,想想生活中,绝大多数的负面情绪都与失去掌控权有直接的关联。

     4、如果对方否定了你的请求,你不会感觉对方在否定这件事,而是否定你这个人,从而引发人际关系威胁。

     5、如果被对方拒绝,当然会觉得非常痛苦,而且也会觉得不公平。

    

     我们害怕请求他人帮助,其实是害怕拒绝,但我们许多人都低估了别人的帮忙意愿。

     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一项研究中,让大学生去找校园里的陌生人填调查问卷,大概要花5~10分钟来填。研究人员让学生预估需要发给多少人才能收到五份完整问卷?学生们的预估平均值为二十人,而结果实际数字却是十人。

     在另一个实验中,研究人员请受试者在校园里进行寻宝游戏,他们请陌生人用ipad回答琐碎的问题,答对了就可以得到分数。结果受试者不但低估了陌生人的答题数(预估25,实际49题),还低估了他们愿意投注的心力,也就是他们答对的题数(预估19,实际46题),以及他们愿投入的时间。

     为什么人们会错误地预估自己得到帮助的可能性,波恩斯与他的团队认为,是因为在计算获得帮助的成功率时,通常只着眼于此事会带给对方多少麻烦与负担,但没有考虑另一个要点,那就是其实拒绝你,也是要付出心理代价的。

     回忆一下,上一次有人找你帮忙的时候,你拒绝对方时的心理,你有没有些许的遗憾与歉意,尤其是那个人并不是特别让你讨厌的情况下。

     拒绝人一次会给自己造成负面情绪,那拒绝人两次就更痛苦了。所以如果有人拒绝过你,千万不要说我从此就不找他帮忙了。恰恰相反,应该在短时间内再去找对方,因为对方上次还记得对你的歉意,所以答应你的可能性反而更大。因为互惠原理,对方答应帮你忙以后,对方的歉意也就卸下了,不会因为歉意而干脆跟你疏远,这样反而有利于维护正常的交往。

     别人为什么不帮你?除了有时你提出的要求确实有点过份之外,更多时候,是别人真的没注意到你需要帮忙,或者不确定你需要帮忙。还有就是当对方时间紧迫的时候,给你的帮助也会有限。

     02

     正确的求助方法

     1、当面求助,最有效的方式

     当面求助肯定是成功率最高的方法,因为当面拒绝会让人特别不自在,而间接请求帮助,比如通过第三者或者通过邮件,就不会造成同等程度的不自在,对方拒绝你非常简单,而且不会造成任何的情绪负担。

     很遗憾,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但没有注意到这一点,甚至有的人特意选择这种方式进行请求帮助,那效果也就可以预测了。

     2、找具体的人,别撒网式求助

     不要群发邮件求助。很多人都能看到你的求助,就意味着每个人都觉得“反正有别人会帮的”、“并不是非我不可”。责任分散效应就产生了,人人都有责任,这也意味着人人都没有责任。

     3、直接提出具体的需求,而不是请帮一个忙

     “可以帮我一个忙吗”,用这样的方式开场,先不说清具体是什么样的帮助,别人确实很难拒绝,但这样的方式得到的可能是无效或低效的帮助。因为对方很快会感觉是被你设计了,在这种情况下给你的帮助行为肯定很差。真诚的表达,包括了提出自己需要的帮助。

    

     4、选择合适的时机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尤其是在忙的情况下,给予帮助是一件很困难的事,哪怕这个人特别热心。请求他人帮助时,尽量在对方时间比较宽裕的情况下进行,想像一下,你急着赶公交上班,你能看到路边需要帮助的人以及事情吗?

     5、激发对方内在动机

     每个人都希望做自己人生的掌舵者,因此自主权是我们人生的第一大需求,也是我们做事的最大内在动机,没有人希望被威胁、利诱。对方愿不愿意帮助你,请把自主决定的权利留给对方。

     普遍的内在动机包括好奇心、成就动机、认同感及互惠感,也就是如果你请求他人帮助的事情,能让对方感兴趣,对方帮了你能建立自我效能感,本身对你有好感,以及互惠关系影响。那帮助你的可能性就会非常大了。

     6、恰当利用互惠关系

     互惠关系可以说是我们最基本的人际关系准则,福林提出了互惠的三种类型:

     1、个人互惠,属于协商交易或以物易物,类似你今天给我上个晚班,明天我给替你上一个。这种互惠不会产生感激之情,更多是在双方的协商下进行,说白了就是公平交易。

     2、关系互惠,这是指在实际人际关系中,和朋友,恋人,家人成员之间的互惠行为。这种关系会引发感激和责任感,我们通常所说的关系是这种。

     3、集体互惠,是指以群体为层级的互助行为。比如同国籍,同宗教等。

     如果一个人认为是关系互惠,而另一个认为是个人互惠,这就尴尬了。这就好比你答应给朋友带一天小孩,他回头给你二百块钱。

    

     7、让对方跟你是一起的

     人最愿意帮什么?答案是:自己人。我们天生渴望与他人联结,而且终生受这个动机驱动,我们天生愿意帮助的就是自己人,这受DNA影响,不以大脑的意志为转移。

     强调共同的目标、共同的敌人或共同的感受,或者多说那个很神奇的词——“一起“,就能激发“自己人”的感受。

     8、激发他人的正面自我认同。

     人类有强烈需求想要认为自己是好人,正向的身份认同感,是行为的增强剂。

     研究显示,如果问一个三岁的小孩如果“你要不要帮其他小朋友收拾积木?” 小孩不一定答应。但如果你说“你要不要担任小帮手呀?”小孩就就乐意。虽然干的活是一样,依旧是收拾积木,但意义不同,我是一个小帮手了。

     因此,在会议营销中,使用这个技巧就更能起作用,问对方”你愿意做一个好母亲吗“比问”你要给孩子买东西吗“更能促进营销。

     9、强化对方效能感

     如果问人这一生的意义是什么,估计很多人会说追求快乐,逃避痛苦,我承认这也是我所追求的,如果再高级一点话,那就是有点价值与意义。

     每个人都想知道的一言一行对别人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如果自己的行为毫无作用,人就会失去动机,前不久收到日照银行学员Grace发来的私信,告诉我她已经当上二级支行行长,还提到我曾帮助过她,那一刻,除了愉悦,更多了一份自我价值的肯定。

     向帮助我们的人,表达感谢,更要告诉他们行为所创造的价值。

     03

     避免求助“地雷”

     1、适可而止激发同理心

     适度的同理心是我们获得帮助的有利方式,但过度刺激却可能适得其反,造成同理心疲劳。“我懂你的痛”,但要是痛苦感受太强烈了,反而会让人逃避的。

     2、少道歉,多道谢

     很多人在求人帮忙的时候会一直道歉,“真不好意思,抱歉打扰你了”、“其实这事应该我自己做,我也知道你很忙,真不想麻烦你,但我---”。

     有人向你求助,却不停地道歉,但你感受到的却不是对方的歉意,而是不得不帮的压力感。

     这种道歉,其实很容易激发人内心的“被操控感”,让自己觉得无法脱身而勉为其难答应,但心里并不爽。

     3、少说我,多在意别人的感受

     “我通常不是那种会请人家帮忙的”、“我要是有选择,也不会求助于你”、“我真不想麻烦你”,这种话听了让人无比难受,你是请人帮助,请把关注点转到他人身上,他人才是英雄。

    

     4、别再强调对方有多热心

     请不要把请求帮助,当作对彼此友谊的考验,也绝对不要尝试说服别人,帮助别人是多么有意义的事。人只有拥有自主权,才能感受到帮助别人的意义与乐趣。

     5、别再说只是帮个小忙

     在你轻描淡写的提出请求的同时,也淡化了对方的付出,以及主动给予他人协助可以带来的正向感受。

     6、别再提醒别人欠你人情

     提醒被求助对象,过去你曾经帮助过他,这样确实可以降低自己的心理压力,基于互惠原则,对方也可能会帮助你,但肯定不会有下次了了,因为没有喜欢被索取,被指使。

     7、表达有意义的感谢

     表达感谢区分为二种,一种是赞美别人,肯定和证实助人者的作为;另一种是自我受益,说明受惠者在接受帮助后,境遇变得更好。研究表明,前者更能激发正向情绪。

     【胡鹏飞情绪心理——往期相关文章】

     情绪心理152:时间观,决定了你的情绪状态

     情绪心理151:焦虑,想像未来又害怕被排斥

     情绪心理150:被忽视被拒绝,心真的会痛

     情绪心理149:焦虑的应对策略,你习惯哪一款?

     情绪心理148:盲盒,一场关于“多巴胺”的狂欢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