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234: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冷战?
2023/2/22 8:01:00 胡鹏飞学心理

     跟自己的另一半平时沟通蛮好的,有说有笑,有吵有闹,可一旦出现分岐或者产生矛盾的时候,往往很多人用沉默,冷淡,疏远,漠不关心等方式来面对彼此之间的矛盾,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冷战。

     冷战的时间有长有短,短的三五天,长的三五月,但前几天听一个朋友聊到他认识的一对夫妻,冷战时间5年了,我想这就不是简单的冷战,而只是基于其他的原因保留夫妻之名了。

     冷战不分男女,成为了许多人面临沟通与情绪问题的首要选择,但这种选择无论是对事情的解决还是对情感的伤害却远超争吵,那为什么有那么多都会选择这种方式,背后的心理原因又有哪些呢?

     01

     惩罚对方

     因为分岐,因为争吵,因为忽略,你感觉到自己受到了伤害,受到了委屈,于是你准备报复对方,怎么办,那就开始冷战。

     基本上所有亲密关系冷战的开始,都是因为想惩罚对方,希望让对方焦虑、痛苦、难过,让对方让步,低头,认错,从而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我们或许会奇怪,冷战为什么是惩罚?我们常理解的惩罚是吼叫甚至是行为的暴力,冷战能伤害什么呢?理解冷战,也就是排斥,孤立带给人的伤害,我们需要理解进化过程中我们习得的情绪。

     如果有兴趣,我们看看动物世界,群体性动物在迁徙的过程中,一旦被群体所落下,等待的命运基本就是死亡,哪怕在日常的生活中,如果被群体所孤立,也意味着得不到更好的食物,更佳的住所,而这直接威胁到生存,从而让我们产生巨大的恐惧。

     人类,典型的群体性动物,虽然今天社会的物质足够丰盈,一个人也能生活得更好,但这种在进化的过程所习得的情绪依然严重影响我们的生活,支配着我们的行为。

     正是如此,我们才如此的渴望友谊、爱情、亲情,希望得到他人的重视,认可,赞美,及时的回应,而冷漠、回避、拒绝却勾起我们最深的痛。

    

     给人带来伤害,并不一定诉诸于肉体,孤独、排斥一样有效,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社会认知神经科学实验室主任娜奥米?艾森伯格 在《 自然评论-神经科学 》 等顶级期刊上发表过一系列文章来阐述社会疼痛和身体疼痛的关系:“身痛”和“心痛”在大脑中其实拥有相同的产生区域。

     02

     回避对方

     主动的冷战是惩罚,被动的冷战是回避

     “老师,我们家那位总是喜欢冷战,不喜欢沟通,怎么办”,当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时,我感觉肯定是那位的问题,毕竟沟通才是解决问题之道呀,但当你有机会看到双方沟通时,这种判断可能会改变。

     “你倒是说话啊!” “你一声不吭是什么意思?”“你还想不想沟通解决问题?““说句话你会死呀!”

     当这种指责式的沟通语言来临时,威胁也随之而到。面临外界的威胁时怎么办,如果你的力量强过对方,那就干呗,如果干不过,怎么办,那就逃呗。这就是典型的战逃反应。

     当一方冷战时,我们习以为常的理解是对方拒绝沟通,不想解决问题,可我们要明白,真正的沟通必须在安全的氛围下才能进行,当我们感受到威胁,体验到恐惧时,理性沟通的大门也就从此关上了。

     一方咄咄逼人,一方沉默不语,这是大多数伴侣的真实写照,彼此以不同的方式但却体验着同样的痛苦。

     让对方主动走出冷战,重要的是构建一种安全的氛围,人只有感受到安全的时候才能畅所欲言,而安全感的建立重要的就是寻找共同的目标以及表达真诚的歉意,当然适当的幽默也很重要。

     03

     表达需求

     有的人冷战是要惩罚对方,有的人冷战是回避对方,还有的人冷战,只是单纯的想告诉对方,我有需要,快来满足我。

     所有的情绪都是一种线索,冷战也不例外,背后反应的都是某种需要的满足。需要的满足,带来是积极的情绪,需要的没有满足,带来的是消极的情绪。而冷战,显然是一种消极的情绪,背后隐藏的是没有满足的需要。

     当你对着爱人沉下脸,表现出冷战时,与其说是一种情绪的表达,不如说是一次又一次告诉对方,满足我的需求,安慰我的脆弱,请给予我帮助。

     我常说一个人如果愿意向你冷战,表达情绪时,表示你们的关系还有特别大的改进空间,最怕的是开始冷战,最后走向绝望。随之而来的是冷战结束,爱也消失了。

     “对于成年人,最糟糕的做法就是我们只表达自己的情绪,却从不表达自己的需要,但却希望别人懂我们”——这是我这些年最深的感悟。

     【胡鹏飞情绪心理——往期相关文章】?

     情绪心理233:人类的文明,可能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

     情绪心理232:越优秀的人越容易得抑郁症吗?

     情绪心理231:常见的情绪稳定化技术

     情绪心理230:SAFER模型在银行客户投诉中的应用

     情绪心理229:从“三喻文化”看新生代员工管理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