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235: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后悔?
2023/2/27 7:50:00 胡鹏飞学心理

     如果让你花重金买一种药,我想那一定是后悔药。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李商隐《嫦娥》。

     荷兰蒂尔堡大学社会心理学系教授Marcel Zeelenberg将后悔定义为:是指个体在意识到或者想象出如果选择其他行为将会产生比当前结果更好的结果时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

     从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是对于当下行为所带来结果的不满意,二是认为如果改变当初的行为,能获得更好的结果。因此,当后悔这种情绪出现时,常常伴随的语言是,“如果当时---那就好了”。

     01

     反事实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Kahneman 和 Miller将这种想法称为“反事实思维”(counter-factual thinking)。我们在脑海中虚拟了一个假设结果,用来跟现实比较。它是“可能”发生的,“应该”发生的,但没有实际发生

     也就是我们当下的情绪体验并不取决于现实事情的结果,而取决于现实结果与假设结果的比较,如果假设的结果比现实结果好,我们就会有糟糕的体验,而如果假设结果更不好,我们就会有积极的体验。理论上,如果只是比较,那好的情绪与坏的情绪应该是各一半,可实际生活中,我们假设的结果都是完美的,从而让我们体验更多的负面情绪。

    

     反事实思维主要有上行和下行两类。上行反事实思维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想象其如果满足某种条件,而可能出现的比事实更好的结果。“要是我高中时多认真学习,那现在的生活肯定更好了”,“要是我当天不让他去买书,那肯定不会出现车祸了”,“要是当初情绪管理好一点,不跟他大吵,那我们现在肯定非常幸福‘。

     下行反事实思维说的是人们也会假设一种比事实更坏、更糟的结果或情景。“我那天如果再晚到几分钟,考试就进不去了,人生就完蛋了“,“我要再迟点跟那个渣男分手,躺在医院的估计就是我了”,“我要早开快一点,估计就没命了”。

     研究者发现,奥运会上得了银牌的运动员,比得了铜牌的运动员更难过。因为:得了银牌的“反事实”是“如果我发挥得更好一点,就能登上最高领奖台了”;得了铜牌的“反事实”是“如果我发挥得稍微差一点,就与奖牌失之交臂了”。也就是前者是“上行反事实思维”,后者是“下行反事实思维”。

     沉浸在上行反事实思维中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情绪就是:后悔。而这也是我们生活的常态。研究表明:上行反事实思维与当前和未来抑郁障碍显著相关

     02

     后悔的领域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让我们最后悔的事情到底有哪些呢?

     美国学者Roese和Summerville在2005年首次提出了一个“12个生活领域”理论框架,对最令美国人后悔的内容做了元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人们的后悔领域当中,排名前六的后悔依次是教育、职业、伴侣关系、亲子、自我以及休闲娱乐,这六种后悔共计占到了全部后悔的86.4%,剩下的六种后悔依次是:财务、家庭、健康、朋友、精神和社区。

     国内学者“张结海/邓赐平“报告了有关“后悔内容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美的初步比较”,在这篇研究中,发现在中国人最后悔的前六领域依次为教育、职业、自我,伴侣关系、亲子、社会关系

     从后悔的领域来说,中美其实基本是一致的,比如:教育、职业、婚姻,子女养育……,人际关系类后悔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后悔,并且排在第六位,同时,我国的朋友类和家庭类后悔比重高于美国,并且,我国没有精神类和社区类后悔。休闲娱乐,美国排到了第六,而中国人排到了最后。唉,我们真是勤劳。

     03

     后悔的长短

     我们先看一个有趣的实验:

     A先生拥有甲公司的股票。去年,他曾经考虑把甲公司的股票,换成乙公司的股票。但由于担心风险,他放弃了这种想法。如今,乙公司股票上涨了。A先生在当时如果换了乙公司的股票,就会赚得1200美元。可惜他没有这么做。

     B先生拥有乙公司的股票。去年,他把乙公司的股票换成了甲公司的股票。如今他发现,要是当初没有换甲公司的股票,而是仍然保留乙公司的股票,就会赚得1200美元。可惜他换了。

     想像一下,A与B先生谁会更后悔。估计你会选B。而在实验中,92%的调查者与你的选择是一致的。这是Kahneman 和同事Tversky在1982年完成了这个股票故事的实验。这就是后悔的“做效应”(Action Effect) ,人们由于“做”导致的后悔程度要比“没有做”(Inaction)引起的后悔程度高

    

     当我们初次看到这个实验结果的时候,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如果是这样的话,躺平是不是避免后悔的有效方法。

     但在关于后悔的时间性模型研究中发现,长时后悔反而是“不做”引起的后悔。无论是 Kinnier & Metha 对青年、中年、老年人的调查比较;还是 Terman 专门对老年进行的调查;以及 Gilovich & Medvec 对过去一周内和过去人生进行比较的调查,都得出一个结论:决策者短期的后悔,“做”产生更大的影响;但决策者长期的后悔,“不做”反而产生更大的影响。

     一句话,时间越长,你会越为了没有做的事情后悔,而不是做了什么。

     【胡鹏飞情绪心理——往期相关文章】?

     情绪心理234: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冷战?

     情绪心理233:人类的文明,可能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

     情绪心理232:越优秀的人越容易得抑郁症吗?

     情绪心理231:常见的情绪稳定化技术

     情绪心理230:SAFER模型在银行客户投诉中的应用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