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心理238:精神分析的那些流派
2023/3/27 7:50:00 胡鹏飞学心理

     心理学有很多流派,精神分析,认知疗法,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格式塔等等。如果单论名气,那还得是精神分析,如果让一个非专业人士说几个心理学领域的人名,弗洛伊德肯定是排在首位的。

     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精分析学派,但精神分析不只有弗洛伊德,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郭本禹教授在《精神分析发展心理学》主要介绍了精神分析运动史上对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作出重要贡献的精神分析学家的思想与实践。把它们分为四大理论范式,即经典精神分析学派、自我心理学学派、客体关系学派和社会文化学派。也有的划分为经典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客体关系、自体心理学、主体间性心理治疗等五个主要流派。网上找了几天资料,看看能不能给大伙做点介绍(这是一篇拼凑文)。

     01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20世纪有三个人影响与改变了世界,爱因斯坦代表了自然科学,马克思代表了社会科学,而心理科学的代表人物就是弗洛伊德。

     它最重要的理论有:1. 精神层次理论,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无意识)。2. 人格结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3. 性本能(性心理发展)理论,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这种本能被称为力比多。4. 释梦理论,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唯一道路。5. 防御机制理论,自我调节超我与本我冲突时,所诞生出来的一种应对策略。

     弗洛伊德认为人受深层性本能的驱动,当性欲望驱动的本我与有人生经验的自我,以及代表理想道德的超我发生矛盾时候,就可能会产生焦虑和心理问题。经典的分析的基本概念今天还在被广泛运用,如潜意识,催眠,人格,释梦等,没有它的基础就难有后来的各学派。

    

     说到弗洛伊德,那就必须说说荣格,瑞士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荣格在1907年,专程赶往维也纳拜会弗洛伊德,两人正式会面,交谈持续了近13个小时(有的说是30小时),深得弗洛伊德的器重,成为弗洛伊德主要的合作者与追随者,两人开始了多年的紧密交往与合作,后来因质疑及批评弗洛伊德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两人关系破裂,于1914年和弗洛伊德断绝了学术关系。

     荣格的分析性心理学理论主要有1、人格结构理论,把人格的总体称为“心灵”, 其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2、性格类型理论,两种基本态度和四种独立的功能,其中两种态度类型为外倾型与内倾型,四种心理活动功能为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大家所熟知的MBTI测评正是来源于此。3、情结理论,一些相互联系的潜意识内容的集合,是整体人格结构中一个独立存在的较小的人格结构。

     阿德勒,和荣格一样,也曾经是弗洛伊德的得意门生,但后来反对弗洛伊德的泛性论而与弗洛伊德决裂。后面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中,认为人是受到社会驱力的影响的,并不单纯地受生物本能、性驱力决定。他认为,我们的人格是我们在尝试着适应社会环境的过程中产生的。而人的前进的动力是来源于“想要超越自卑,追求卓越”的信念。阿德勒认为人天生就自卑,而为了补偿自卑,我们会有强烈的成长动力。

     阿德勒认为人生而具有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感,人一生会不断追求卓越。个体行为的最根本动力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说的对性快感的追求,而是克服自卑感,追求卓越。这也是与弗洛伊德决裂的主要原因。

     02

     自我心理学

     自我心理学是以安娜·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为代表的新弗洛伊德学派,他们在研究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时,虽然保留了弗洛伊德的许多概念,但不再强调性本能和性矛盾冲突在人的精神活动和行为中的特殊重要性,而重视社会、文化、人际关系在人格发展和形成方面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自我是在本能需要满足或挫折的矛盾之间发展起来的。据此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科学——自我心理学。

     1937年哈特曼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发表“自我心理学与适应问题”的着名演讲,这被看成是自我心理学真正建立的年份。代表人物:海因兹·哈特曼、斯皮茨、安娜·弗洛伊德、玛勒、埃里克森等。

    

     其中的主要理论有: 安娜:儿童精神分析学理论; 斯皮茨:生命第一年的心理发展学说;玛勒:生命前三年的心理发展理论; 雅可布森:整合性的自我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的生命周期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为大家最为熟悉 ,0~18个月: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18月~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3~6岁:主动的对内疚的冲突;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65~岁: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03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学派最初产生于英国,后来经南美洲传播到北美和世界各地。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包括克莱因、费尔贝恩、温尼科特、克恩伯格、鲍尔比等人,他们分别提出了各自独立且不太统一的理论。

     不再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强调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形成了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并不意味着无生命的物体,而是指爱、恨及渴望等带有感情的人性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中国人常说的三岁看大,正是这个学派理论的写照。

     04

     自体心理学

     海因茨.科胡特,1971年发表了《自体的分析》,首次提出“自体心理学”理论,被学界称为美国学派。

     科胡特是从研究自恋问题开始创立了这个学派的,他关注的是自体发展及自体客体转移关系。科胡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恋的需要,健康的自恋对于个体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他围绕着自恋的发展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

     他认为个体发展过程中,自恋的发展会经历三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分别是:夸大性自体、理想化自体以及孪生自体阶段

     夸大性自体被良好的镜映,可以成为个体成年后其抱负和雄心的基础;理想化自体阶段为个体将来的自我理想的发展做铺垫;而孪生自体的功能则是帮助个体发展其才能、才智和技能。这三个部分,就像三脚架的三条支柱,它们各自的顺利发展共同支撑起一个个体的健康自恋。

     健康的自恋,有强大的有生命力的自我,能够扩展他的能力和满足他的需要,它是一种借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

     不健康的自恋:虚弱的自我,通过假装的自大使自己变的稳定。如果不能维持稳定,就会导致抑郁。

     自恋型人格障碍(病态):自恋型人格障碍的基本特征是对自我价值感的夸大和缺乏对他人的公感性。这类人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成就和才干,认为自己应当被视作“特殊人才”,认为自己的想法是独特的,只有特殊人物才能理解。

     05

     主体间精神分析

     代表人物包括斯托罗洛、阿特伍德、奥林奇、阿隆、本杰明、奥格登等。Bohleber更是直言,“过去二三十年间,几乎所有精神分析思想流派都经历了一种朝向更强烈的主体间取向的转变”。

     那什么是主体间精神分析?事实上,这一术语很难被准确定义,王晓东老师全面总结了西方哲学中主体间理论的形态,并做了一种宽泛的界定:“主体间性是指人作为主体在对象化的活动方式中与他者的相关性和关联性”。

     从狭义上来看,主体间性主要指一种发展成就,涉及到与他人分享经验、认识他人与自己的能力。从广义上来看,主体间性泛指一种人际互动:在两个主体不可分割的相互作用下,可能创造出很多丰富的、甚至难以用语言表达的“东西”。

     还有社会文化学派、关系精神分析、神经精神分析、拉康学派,具体如何归类,容我再慢慢找资料。

     【胡鹏飞情绪心理——往期相关文章】?

     情绪心理237:心在一念间,改变我们的认知

     情绪心理236:引发不良情绪的常见错误想法

     情绪心理235:为什么有的人总是后悔?

     情绪心理234:为什么我们总是喜欢冷战?

     情绪心理233:人类的文明,可能并不是我们所想像的

     正文结束

     作者:胡鹏飞,职业讲师,常住深圳。专注管理心理、销售心理、情绪心理领域的琢磨,品牌课程有《逆风飞扬——压力与情绪管理》、《高情商的管理者》、《基于心理学的沟通技术》、《管理心理学》、《基于心理学的新生代员工管理》。会讲课,能跑步,爱滑雪,希望做一个有趣的人,私人微信号:hupengfeisz。业务合作 150 12702802 颜小姐。

    

     每周一定时更新,偶有号外

     长按上方,开始我们的缘分

     胡鹏飞

     管理 | 心理 | 职业 | 分享

     日头没有辜负我们,我们也切莫辜负日头。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胡鹏飞学心理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