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的权衡
2022/7/28 11:26:03 生物密探

生物密探 iSpyBio
关于我们
这是一群热爱生物学的志愿者们发起的一个有趣有温度的订阅号,我们将以“探讨科学前沿,探索生物奥秘”为方向,分享最新科学前沿资讯科普(不仅限于生物学、医药、生物微观世界和生物安全)、行业大咖讲座和行业创业竞赛、行业竞技/留学资讯等。
我们是真理的发掘者和搬运工。无论你是从事生物相关的研究人员,还是对生物科普探秘感兴趣的跨行群体,都欢迎关注我们,与我们一起探索生物的奥秘!
以前的研究曾表明蜜蜂和大黄蜂是聪明、创新的生物。他们了解零的概念,可以做简单的数学运算,并且可以区分人脸(也可能是蜜蜂的脸)。你听说过吗?蜜蜂在成功觅食时通常很乐观,但如果暂时被捕食性蜘蛛困住,他们会变得沮丧。即使蜜蜂逃脱了蜘蛛,她的举止也会改变;未来几天的时间里,她害怕每一朵花。伦敦玛丽女王大学的认知科学家 Lars Chittka 说,“他的实验室进行了这项研究,他们正在经历一种情绪状态。”为了弄清楚这些情绪是否包括疼痛,Chittka 和他的同事们研究了一种通常用于定义动物疼痛的标准:“动机权衡”。例如,人们会为了健康牙齿的长期利益而忍受牙医钻头的痛苦。类似地,寄居蟹只有在受到特别高的震动时才会留下喜欢的贝壳来逃避电击——这项实验表明,螃蟹可以区分弱痛和强痛刺激,并决定承受多大的痛苦。这表明螃蟹确实会感到疼痛,并且不会简单地对不愉快的刺激做出反射性反应。由于这项研究,螃蟹(和其他甲壳类动物,包括龙虾和小龙虾)被认为是有知觉的。另外,Chittka 的团队让 41 只大黄蜂(Bombus terrestris)在两个含 40% 糖溶液的优质饲养者和两个蔗糖百分比较低的饲养者之间做出选择。研究人员将喂食器放置在粉红色或黄色的单个加热垫顶部的测试场上。最初,所有的加热垫都关闭了;蜜蜂一次一只地进入竞技场,对喂食器进行采样。他们不得不从每一个中啜饮来检测糖的含量。所有人都喜欢含糖最多的喂食器。然后,科学家们将两个高蔗糖喂食器下方的黄色垫加热到 55°C(温度高到足以让蜜蜂考虑离开,但又不会高到造成伤害);粉红色垫子上的喂食器保持凉爽。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行为神经科学家、Chittka实验室的博士生Matilda Rose Gibbons说:“对于一只蜜蜂来说,降落在一个热的黄色垫子上就像我们触摸一个热板,但是能够承受痛苦的蜜蜂也会得到更多的糖。”

科学家们7月26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报告说,当在热的、富含糖的饲养者和凉爽的、低糖的饲养者之间进行选择时,蜜蜂选择了前者。Gibbons说:“如果糖是超浓缩的,蜜蜂会忍受更多的痛苦,他们可以随时走开,但他们没有。得到糖是一个巨大的动力。” 科学家们报告说,当热食器和冷食器都装有高糖溶液时,蜜蜂会避开黄色垫子上的那些——这表明它们在选择喂食地点时使用了联想记忆。除了甲壳类动物,“这是第一次直接证明节肢动物”——一个还包括昆虫和蜘蛛的群体——“也可以进行权衡,”伦敦经济学院的哲学家和动物感知专家Jonathan Birch说。鉴于人们对养殖昆虫供人类消费的兴趣日益浓厚,而且完全缺乏“对昆虫福利需求的研究”,他称这项研究“在智力上很有吸引力”和“在伦理上很重要”。
尽管如此,蜜蜂是否真的能感受到我们所说的疼痛仍不清楚。科学家们指出,他们的研究并未提供这种能力的“正式证据”。鉴于其主观性,“证明昆虫感到疼痛可能是不可能的,”悉尼大学的行为遗传学家 Greg Neely 说。他已经证明果蝇的神经系统会经历慢性疼痛,但他怀疑昆虫是否有神经系统可以让疼痛记录为一种复杂的情绪。 莱斯布里奇大学的动物学家和头足类动物专家Jennifer Mather也同意明确地证明昆虫在精神上感到疼痛可能是不可能的,他的研究帮助证明了这些动物是有感觉的。尽管如此,鉴于昆虫至少占所有动物的 60%,她说,“我们不能忽视它们。西方科学中仍有人类中心主义拒绝关心“愚蠢的无脊椎动物”。像这样的论文会逐渐削弱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

▼往期精彩回顾▼
【最新发现】泛素连接酶TRAF6和TGFβ I型受体与极光激酶B形成复合物,有助于癌细胞中的有丝分裂进展和细胞分裂
耗时30年的韦伯太空望远镜,近红外相机照片首次官宣
【最新发现】诺如病毒传播的一条新途径
【Nature】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细菌非常复杂
【最新研究】多做家务可以降低中风风险?
【生物密探第12期讲座回顾】重组抗体
【讲座回顾】膝骨关节炎手术治疗手段的优化-预临床模拟研究
【Nature新研究】 COVID-19 如何引发大规模炎症?
【讲座回顾】用于快速诊断和细胞分选的单细胞微流体
【讲座回顾】谈性,说“艾”——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讲座回顾】E-humanome - 用传感器监测人类周围、附近、身上和体内的环境
【讲座回顾】国际罕见病和基因疗法药物进展
【最新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在大脑免疫细胞中的作用
“知彼知己,早诊早智”2021脑健康宣传日活动圆满结束
【讲座回顾】利用大规模遗传数据确定导致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遗传和可改变的风险因素
【生物密探中外讲座第三期回顾】白血病的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学
【生物密探中外讲座第二期回顾】中风精准预防: 从活体影像,血液动力学分析到人工智能
生物密探中外讲座回顾/第一期:人体可清除和不可清除的病毒

扫描关注我们探索生物奥秘微信:【iSpyBio】


点个在看 再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物密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