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科研汇总】新冠有后遗症吗?二次感染会加重吗?
2022/12/27 9:58:46 生物密探

生物密探 iSpyBio
关于我们
这是一群热爱生物学的志愿者们发起的一个有趣有温度的订阅号,我们将以“探讨科学前沿,探索生物奥秘”为方向,分享最新科学前沿资讯科普(不仅限于生物学、医药、生物微观世界和生物安全)、行业大咖讲座和行业创业竞赛、行业竞技/留学资讯等。
我们是真理的发掘者和搬运工。无论你是从事生物相关的研究人员,还是对生物科普探秘感兴趣的跨行群体,都欢迎关注我们,与我们一起探索生物的奥秘!

12月初,国内各大城市陆续放开疫情管理,随之而来陡增的第一批感染人群在这将近2周内逐渐转阴。越来越多关于“阳康”之后的讨论成为热点话题,比如新冠抗原或者核酸转阴之后就表示身体完全康复了吗?转阴之后二次感染的可能性有多高?二次感染症状一定会比第一次轻吗?

转阴是否表示康复?
根据官方的新冠发病图分析,大部分感染者在第七天所有症状会明显好转并且大概率核酸转阴,当然这还是因人而异。比如我们家作为此次第一批感染人群,在出现咽痛身体乏力等症状之后的第7天,抗原和核酸都没有转阴,9天转阴后仍有咳嗽痰未清疲劳的症状。通过身边已感染的朋友同事反馈,大多数感染7天后都存在疲劳,咳嗽的症状。这些并非个例的转阴后症状是否属于“长期新冠”,或者说新冠后遗症?
世界卫生组织的“长期新冠”(Long COVID)定义是,发生于有可能或确诊新冠肺炎感染史的患者,发病后三个月,症状至少持续两个月,并且无法用其他诊断解释。常见症状包括疲劳、呼吸急促、认知功能障碍等。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越来越的感染者认为自己受到了长新冠的困扰,但由于缺乏公认的临床确诊标准,目前全球研究主要依赖于患者的自我报告。新冠感染是一个急性的病毒感染,病毒在感染者体内的生存时间是有限的。除了少数严重免疫抑制的案例,感染者体内能分离出活病毒的时间也就是两周,所以“长期新冠”,或者说“新冠后遗症”并不符合描述急性感染期后症状仍有延续的本意。现在,科学界更倾向使用“post covid syndrome”,也就是“新冠后综合征”一类的名词来描述大众口中的新冠后遗症。2021年《柳叶刀》曾发表了一项中国研究者完成的关于出院新冠幸存者随访研究显示,绝大多数新冠肺炎出院患者发病1年后仍至少存在疲劳与肌肉无力、睡眠障碍、脱发、嗅觉失灵、心悸、关节疼痛等异常症状中的一项。2022年10月10日,《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一项论文纳入了22个国家共120万新冠肺炎确诊患者自我报告的随访情况,结论显示有6.2%的新冠病人自报至少有一种长新冠症状。这些研究说明,在原始毒株和德尔塔毒株感染的时候,少数患者确实有一些遗留症状,只是这些症状并没有特异性,大部分症状虽然也不能完全用新冠来解释,但是也无法用其它疾病来解释。例如疲劳,乏力,焦虑,头晕等症状,不具有特异性。

奥密克戎有后遗症吗?
如今,有超过500个奥密克戎变异株的亚谱系在传播,但还没有一个被认定为全新的“需要关注的变异株”。奥密克戎的这些亚谱系存在很多共同之处:它们都具有很高的传染性,都在上呼吸道复制,引发的疾病都没有那么严重,都产生更容易实现免疫逃逸的突变。这是现阶段研究人员对奥密克戎的破坏力能给出的回答。2022年6月,《柳叶刀》发表首个关于奥密克戎后遗症的研究表明,与以前的新冠病毒毒株相比,奥密克戎导致“长期新冠”的可能性降低。这项研究来自伦敦国王学院,追踪了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5.6万名英国的奥密克戎感染者后发现,与德尔塔变异株相比,感染后发生“长期新冠”的几率要低20%至50%。另外,有4.5%的人报告了“长期新冠”症状。目前,各团队开展的后遗症研究,都不可避免受到纳入人群有限、可推广性存疑的局限性,但目前为止也并没有足够可靠的研究证明奥密克戎没有后遗症。长期症状并不是新冠病毒独有的,其他病毒和细菌感染后也会出现类似症状。研究人员指出,如埃博拉病毒、EB病毒、巨细胞病毒、莱姆病等。近代历史上的大流行,比如1918年西班牙流感、2003年非典和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之后,也都出现了感染后疲劳综合症。对于新冠长期症状想要得到一个有力的答案,还需要更长时间和更多的研究团队的加入。但是可以确定长期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有些人日常生活完全不受影响,而另一些人可能会感觉很困难。所以大家不要忽视转阴后的恢复,新冠转阴后仍要注意多休息,让身体彻底康复,增强免疫力会变差,这也是降低再次感染率减轻二次感染症状的有效方式。

二次感染可能性有多高?
首先明确的是,那种几周内再次检查出阳性的基本不是“二次感染”,而是通常所称的“复阳”,即尚处于恢复期的患者,体内感染的病毒没有完全清除,会出现核酸或抗原阳性的情况,但基本没有传染力。“二次感染”是指一个人被新冠病毒感染后,已经彻底康复,然后再次被新冠病毒感染。相较于复阳,二次感染者体内病毒量相对较高,时间跨度较长,一般在3个月以上,但随着感染次数的增多,时间跨度也将会缩短。不同国家针对二次感染的定义不同,但基本条件都是要确诊后再间隔一段时间。比如,欧洲疾控中心认为,只有当首次感染的病毒完全清除,并且有足够的时间产生免疫反应时,才能诊断为真正的二次感染。英国定义二次感染的间隔至少是90天,美国则是间隔60-90天以后。二次感染需要结合症状体征、临床表现、免疫反应、基因测序等多项指标综合判定。那么,与此前毒株相比,现在流行的奥密克戎导致的二次感染率更高吗?根据法国国家公共卫生机构今年5月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通过观察了法国2021年3月2日至2022年2月20日二次感染情况,发现累计二次感染人数达到58.4万人,占总感染人数的3.1%,其中99.1%为二次感染、0.9%为三次感染。新冠病毒的二次感染率在逐渐提高,早期毒株Alpha的二次感染为0.57%,德尔塔的二次感染增加至1.25%,而奥密克戎的二次感染率是Alpha的5.8倍,达到3.31%。



图1 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法国各毒株首次感染和二次感染数据分析
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上来看,英国在进入奥密克戎阶段前(2022年前),累计二次感染人数并不多,截至2021年12月13日,累计二次感染人数为9.7万人,占当时总感染数的0.1%。\u2028而进入2022年后,二次感染人数激增,截至2022年12月7日,累计二次感染人数已达到137万人,占总感染人数的6.75%。

图2 英国累计二次感染人数(数据来自英国国家统计局)
英国二次感染主要集中在第一波奥密克戎阶段,峰值曾达到2万人,即一天内便有2万人二次感染。而在后续几波疫情中,二次感染的新增人数逐渐下降,目前平均每天有1千人。

图3 英国单日新增二次感染人数 (数据来自英国国家统计局)
由此可见,奥密克戎确实具有更高的二次感染率。

哪些因素会增加二次感染机率?
1. 与首次感染的毒株有关
由于新冠病毒不断变异,不同谱系毒株间存在一定差异,同一毒株引发的二次感染机率较小。根据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若感染者首次感染的便是奥密克戎BA.4/BA.5,再次感染这一毒株的人群占比仅为0.7%。\u2028但若感染者首次感染的毒株为德尔塔,或是奥密克戎BA.2,那么再次感染奥密克戎BA.4/BA.5的机率便较大。

图4 英国二次感染各毒株比例情况(数据来自英国国家统计局)
2. 二次感染风险和感染时间有关系
根据相关学术报告,距离首次感染时间越远,体内抗体的保护作用越弱,便越容易发生二次感染。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今年9月在《柳叶刀》发表的论文,在感染奥密克戎3到5个月间,体内抗体的保护性为51%,而当距离首次感染6个月后,体内抗体的保护性已低于25%。此外,与Alpha、德尔塔相比,感染奥密克戎后抗体保护性的下降幅度更大。

图5不同毒株首次感染后感染者体内抗体有效性比较
3. 二次感染的风险和职业有关
在《柳叶刀-区域健康(东南亚)》今年8月发表的相关论文中,调查了2021年12月1日至2022年2月25日印度医护人员(HCW)的感染和再感染密度。据统计,学生、行政/文职人员的二次感染率为15.4%,与之相比,护理人员的二次感染率最高,占统计人数的40.8%,医师的二次感染率也达38.6%。相较于学生、行政/文职人员,医师的二次感染风险是其2.71倍,而护理人员的风险则达到2.89倍。因此常暴露在病毒环境的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更易二次感染。
4. 年轻人更容易二次感染
在法国国家公共卫生机构5月发布的研究报告也显示,在二次感染的患者中,18岁至40岁的占比最大,为51.1%,其次是低于18岁、41岁至60岁人员,二次感染的占比分别为23.6%、20%。而老年群体的占比较低,61岁至80岁的占比仅为3.8%,而大于80岁的占比为1.4%。

图62021年1月至2022年2月,法国二次感染年龄比例分析
从美国华盛顿州发布的10月12日发布的报告来看,18岁至34岁也是二次感染的主要人群,占比为37.8%,而65岁以上人群仅占7.4%。美国俄亥俄州护理研究中心(CVCR)的学者解释,相较于老年人,年轻群体的社会活动更频繁,更容易暴露在有病毒的环境中,因此二次感染的机率更大。因此从年龄上来看,相较于老年群体,年轻群体更容易二次感染。而年轻群体更易二次感染,不是生理原因,而是与其社会活动情况有关。
5. 疫苗能有效降低二次感染概率
根据意大利萨科等学者的研究,在意大利,未接种疫苗者的二次感染风险是已接种者的2.9倍。并且,随着接种针数的增多,二次感染的风险逐渐下降。根据5月发表在MedRxiv上的研究论文,相较于未接种疫苗且未感染的患者而言,此前感染过非奥密克戎毒株的患者,体内抗体的有效性为44%;而随着疫苗接种计数的增加,体内抗体的有效性也不断增多,对于已接种三针疫苗且有感染经历的患者而言,抗体的有效性达到83%。并且,接种疫苗也可有效降低二次感染的住院风险。相较于未接种疫苗且未感染的患者而言,接种3剂疫苗后,体内抗体对于防重症的有效性达到91%。根据意大利学者的研究,当疫苗接种超过120天(即4个月后),已接种者与未接种者间二次感染的风险缩小至1.53倍。
根据印度医学科学研究所今年8月发表的论文,完全接种两剂疫苗后,其有效性在14至60天内最高,为52.5%。而在疫苗接种4个月至6个月后,有效性仅剩29.4%。
6. 二次感染重症率下降
相关研究表明相较于首次感染,二次感染所导致的疾病严重程度有所下降,包括住院率、ICU重症率、病死率等。根据康奈尔大学流行病学组今年3月发表的研究,严重的二次感染是很罕见的,只有0.1%的病例出现了严重症状,且没有一例出现危急症状。根据雅典大学医学院今年9月发表的研究,相较于首次感染,二次感染以轻症状为主,特别是在奥密克戎感染者,轻症状的占比达到99.17%,较为严重与紧急情况的占比则为0.78%、0.05%,都低于首次感染。

图7奥密克戎二次感染重症率下降
因此,对于二次感染,大家不用过度担心,做好防护措施,包括戴口罩、注意手卫生、保持社交距离等。同时积极接种新冠病毒疫苗,保持愉快的心情,适当运动保证充足休息以增强体抗力,可以大大地降低感染风险,最后祝大家平安健康!
参考资料:
1. Impact of the omicron variant on SARS-CoV-2 reinfections in France, March 2021 to February 2022
2.https://www.ons.gov.uk/peoplepopulationandcommunity/healthandsocialcare/conditionsanddiseases/datasets/coronaviruscovid19infectionsurveyqualityreportdecember2022
3. Observed protection against SARS-COV-2 reinfection following a primary infection: a Danish cohort study among unvaccinated using two years of nationwide PCR test data
4. COVID-19 infection, and reinfection, and vaccine effectiveness afainst symptomatic infection among health care workers in the setting of omicron variant transmission in New Delhi, India
5. Protection against Omicron re-infection conferred by prior heterologous SARS-CoV-2 infection with and without mRNA vaccination
6. Risk and severity of SARS-CoV-2 reinfections during 2020-2022 in Vojvodina, Serbia: A population-level observational study

▼往期精彩回顾▼
混合(天然/疫苗)免疫方法是否是增强免疫力的可复制方法?
“有趣”的生物科学,科普书籍推荐
什么是脓毒症,与COVID-19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持久性细菌如何逃避抗生素,延长感染
猪会解决器官危机吗?动物到人类移植的未来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希望即将到来?
请查收!情绪的身体地图
棕色脂肪有望解决肥胖和一系列相关疾病
多态微生物:癌症的新标志
听说过断尾的壁虎会长出来新的尾巴,听说过蝾螈可以再生他们的大脑吗?
COVID大流行期间的社会隔离和封锁导致抑郁症发病率上升
植物真的可以感知声音?【Science Signaling】IL-6信号传导介导创伤后骨关节炎的软骨退化和疼痛,且具有性别特异性【Science】TGF-β和BMP途径的协调激活促进自噬,并限制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后的肝损伤T细胞免疫对于COVID-19疫苗的长期保护可能至关重要
Science Advances|细胞表面SARS-CoV-2核衣壳蛋白调节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
首次证明:小片段的透明质酸在肥胖个体中增加,并通过TLR介导的先天免疫细胞激活导致低度炎症蜜蜂的权衡?
【最新发现】泛素连接酶TRAF6和TGFβ I型受体与极光激酶B形成复合物,有助于癌细胞中的有丝分裂进展和细胞分裂
耗时30年的韦伯太空望远镜,近红外相机照片首次官宣
【最新发现】诺如病毒传播的一条新途径
【Nature】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细菌非常复杂
【最新研究】多做家务可以降低中风风险?
【生物密探第12期讲座回顾】重组抗体
【讲座回顾】膝骨关节炎手术治疗手段的优化-预临床模拟研究
【Nature新研究】 COVID-19 如何引发大规模炎症?
【讲座回顾】用于快速诊断和细胞分选的单细胞微流体
【讲座回顾】谈性,说“艾”——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讲座回顾】E-humanome - 用传感器监测人类周围、附近、身上和体内的环境
【讲座回顾】国际罕见病和基因疗法药物进展
【最新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在大脑免疫细胞中的作用
“知彼知己,早诊早智”2021脑健康宣传日活动圆满结束
【讲座回顾】利用大规模遗传数据确定导致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遗传和可改变的风险因素
【生物密探中外讲座第三期回顾】白血病的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学
【生物密探中外讲座第二期回顾】中风精准预防: 从活体影像,血液动力学分析到人工智能
生物密探中外讲座回顾/第一期:人体可清除和不可清除的病毒
扫描关注我们探索生物奥秘微信:【iSpyBio】


点个在看 再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物密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