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玻璃蛙将血液隐藏在肝脏中以保持透明度
2023/1/5 13:40:57 生物密探

    

     生物密探 iSpyBio

     关于我们

     这是一群热爱生物学的志愿者们发起的一个有趣有温度的订阅号,我们将以“探讨科学前沿,探索生物奥秘”为方向,分享最新科学前沿资讯科普(不仅限于生物学、医药、生物微观世界和生物安全)、行业大咖讲座和行业创业竞赛、行业竞技/留学资讯等。

     我们是真理的发掘者和搬运工。无论你是从事生物相关的研究人员,还是对生物科普探秘感兴趣的跨行群体,都欢迎关注我们,与我们一起探索生物的奥秘!

     地球上生命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可以看到大多数动物和植物。这种可视化对于捕食、进食和交配很重要,但并不适用于所有动物,其中一些是透明的。听说过玻璃蛙吗?

     玻璃蛙,因其透明的身体和半透明的皮肤而得名。这些夜间树栖青蛙白天睡在绿叶上。这种现象的起源以及它是如何在进化上被选择的尚不清楚。研究者们发现它们表现出动态透明度,将自己伪装在它们睡觉的树叶上,可能逃离捕食者。透明度提供了一种伪装形式,对于增加静止动物的隐秘特别有用。许多分类群已经进化出透明度,但对脊椎动物来说尤其具有挑战性,因为红细胞会衰减光。在Science第378卷,第6626期第1315页,Taboada等人报告了玻璃蛙Hyalinobatrachium fleischmanni的独特光学特性,并揭示了其透明度背后的令人惊讶的生理机制。Taboada等发现玻璃蛙能够保持高水平的透明度,因为它们的大部分红细胞“隐藏”在肝脏中。这种策略使青蛙能够在最脆弱的时候获得透明度。

    

     动物的透明度是一种复杂的伪装形式,涉及减少整个生物体的光散射和吸收的机制。在脊椎动物中,很难获得透明度,因为它们的循环系统充满了强烈衰减光的红细胞(RBC)。Taboada等记录了玻璃蛙如何通过隐藏这些细胞来克服这一挑战。使用光声成像来跟踪体内的红细胞,发现休息的玻璃蛙通过从循环中去除~89%的红细胞并将其包装在肝脏中,将透明度提高了两到三倍。因此,脊椎动物的透明度既需要透明组织,也需要从这些组织中“清除”呼吸色素的活性机制。这一发现不仅提供了对伪装机制的见解。此外,玻璃蛙在不凝血的情况下调节红细胞的位置、密度和堆积的能力,了解这种肝脏包装过程可能会有助于更广泛地了解血液动力学、代谢、血流动力学和血凝块等的研究,也可能导致新的抗凝药物的开发。提到伪装、体色变化,让我们最先想到的另一种动物俗称“变色龙”。避役(学名:Chamaeleonidae),蜥蜴亚目(Sauria),避役科(Chamaeleontidae),爬虫类。

    

     其变色机制不同于玻璃蛙︰植物神经系统控制含有色素颗粒的细胞(黑素细胞),扩散或集中细胞内的色素。许多种类能变成绿色、黄色、米色或深棕色,常带浅色或深色斑点。颜色变化决定于环境因素,如光线、温度以及情绪(惊吓、胜利和失败)。人们普遍认为,变色龙变色是为了与周围环境颜色一致,这其实是误解。

     变色龙的变色现象与其他生物的保护色、警戒色相似。变色龙的肤色会随着背景、温度和心情的变化而改变;雄性变色龙会将暗黑的保护色变成明亮的颜色,以警告其它变色龙离开自己的领地;有些变色龙还会将平静时的绿色变成红色来威吓敌人。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免遭袭击,使自己生存下来。

     变色能躲避天敌,传情达意,类似人类语言。变色龙是一种"善变"的树栖爬行类动物,在自然界中它当之无愧是"伪装高手",为了逃避天敌的侵犯和接近自己的猎物,这种爬行动物常在人们不经意间改变身体颜色,然后一动不动地将自己融入周围的环境之中。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撰文指出,依据动物专家的最新发现,变色龙变换体色不仅仅是为了伪装,体色变换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够实现变色龙之间的信息传递,便于和同伴沟通,这相当于人类语言一样,进而表达出变色龙的意图。

     拉克斯沃斯发现变色龙之间的信息传递和表达是通过变换体色来完成的,它们经常在捍卫自己领地和拒绝求偶者时,表现出不同的体色。他说,"为了显示自己对领地的统治权,雄性变色龙对向侵犯领地的同类示威,体色也相应地呈现出明亮色;当遇到自己不中意的求偶者时,雌性变色龙会表示拒绝,随之体色会变得暗淡,且显现出闪动的红色斑点;此外,当变色龙意欲挑起争端、发动攻击时,体色会变得很暗。"

     您还知道自然界中哪些神奇的动物,欢迎留言和我们分享!

     参考资料:

     1.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l6620

     2.https://baike.so.com/doc/5341662-5577105.html

    

     ▼往期精彩回顾▼

     【最新科研汇总】新冠有后遗症吗?二次感染会加重吗?

     混合(天然/疫苗)免疫方法是否是增强免疫力的可复制方法?

     “有趣”的生物科学,科普书籍推荐

     什么是脓毒症,与COVID-19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持久性细菌如何逃避抗生素,延长感染

     猪会解决器官危机吗?动物到人类移植的未来

     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希望即将到来?

     请查收!情绪的身体地图

     棕色脂肪有望解决肥胖和一系列相关疾病

     多态微生物:癌症的新标志

     听说过断尾的壁虎会长出来新的尾巴,听说过蝾螈可以再生他们的大脑吗?

     COVID大流行期间的社会隔离和封锁导致抑郁症发病率上升

     植物真的可以感知声音?【Science Signaling】IL-6信号传导介导创伤后骨关节炎的软骨退化和疼痛,且具有性别特异性【Science】TGF-β和BMP途径的协调激活促进自噬,并限制对乙酰氨基酚中毒后的肝损伤T细胞免疫对于COVID-19疫苗的长期保护可能至关重要

     Science Advances|细胞表面SARS-CoV-2核衣壳蛋白调节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

     首次证明:小片段的透明质酸在肥胖个体中增加,并通过TLR介导的先天免疫细胞激活导致低度炎症蜜蜂的权衡?

     【最新发现】泛素连接酶TRAF6和TGFβ I型受体与极光激酶B形成复合物,有助于癌细胞中的有丝分裂进展和细胞分裂

     耗时30年的韦伯太空望远镜,近红外相机照片首次官宣

     【最新发现】诺如病毒传播的一条新途径

     【Nature】有史以来发现的最大细菌非常复杂

     【最新研究】多做家务可以降低中风风险?

     【生物密探第12期讲座回顾】重组抗体

     【讲座回顾】膝骨关节炎手术治疗手段的优化-预临床模拟研究

     【Nature新研究】 COVID-19 如何引发大规模炎症?

     【讲座回顾】用于快速诊断和细胞分选的单细胞微流体

     【讲座回顾】谈性,说“艾”——艾滋病离我们有多远

     【讲座回顾】E-humanome - 用传感器监测人类周围、附近、身上和体内的环境

     【讲座回顾】国际罕见病和基因疗法药物进展

     【最新研究】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基因在大脑免疫细胞中的作用

     “知彼知己,早诊早智”2021脑健康宣传日活动圆满结束

     【讲座回顾】利用大规模遗传数据确定导致心血管代谢疾病的遗传和可改变的风险因素

     【生物密探中外讲座第三期回顾】白血病的基因组和表观遗传学

     【生物密探中外讲座第二期回顾】中风精准预防: 从活体影像,血液动力学分析到人工智能

     生物密探中外讲座回顾/第一期:人体可清除和不可清除的病毒

     扫描关注我们探索生物奥秘微信:【iSpyBio】

    

    

    点个在看 再走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生物密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