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这5个问题提升个人学习力
2019/1/5 18:23:25 YUNZHI学习场
来源 | 培训每日谈
作者 | 张立志
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可能影响你一生的两种思维》,一种思维是结论性思维,而另一种思维是成长性思维,在《终身成长》这本书里也对这两种思维有详细论述。比如:
培训经理经常抱怨说“高管不重视培训”,如果成长性思维就会改为“如何让高管重视培训?”
有学员说“他们的领导安排了出差,不能来参加培训。”,那成长性思维就是“如何才能让领导将安排到其他时间,而不是培训的时间?”
有人相亲时,总是觉得女孩子嫌自己不够帅,成长性思维就是“如何让女孩子喜欢上自己其他优点?或者是如何让自己看起来更帅?”
有的职场人认为“老板不喜欢我”,而成长性思维会是“如何让老板喜欢我?”
……

类似内容在NLP理论中也有提及,就是用积极性语言构建积极的思维习惯。其实成长性思维表现就是一个人学习力的表现,愿意去突破自己,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如何修炼自己的成长性思维,进而提升学习力呢?本文总结了自我探索的5个问题,只要我们经常进行自我探索,就可以提升学习力。
1、我想要的是什么?
在《学习力》一书中提到了理想的重要性,其实就是想要实现那些现在还没有实现的目标,拥有现在还没有拥有的东西,驱动自己变得更加美好的内在动力。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非常重要的一个习惯是“以终为始”,这在大量的管理学、成功学、心理学等理论里都有提及。而训练成长性思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设定清晰的目标,而且不断看前方的目标。
比如,老板安排你去拜访客户,你要想到的是拜访客户的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要去拜访客户。然后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做大量准备和尝试,同时在遇到困难时,强烈的目标感也会给你力量来寻找方法。比如,你想要做培训师,要问“想要的是什么”,如果只是简单的职业切换,相信这并不能给你带来动力,如果是希望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希望能够影响更多的人,希望可以帮助更多人成长,那这样的目标会给你更大的动力。
比如,在《摔跤吧,爸爸》里,女儿开始学习摔跤时,其并没有想要的清晰的目标,而是被爸爸要求学摔跤,所以每天是被逼着在床上爬起来,而爸爸的想要的是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国争光。女儿在看到自己的女同学很小就被迫嫁人后,她的动力来源就不不一样了,她希望自己改变这样的命运,希望代表印度千千万万个女性改变命运。
你会发现,当我们刨根问底去问自己想要什么时,就会激发自己强大的学习动力。当你着手开始一项工作时,可以问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当开启新的一天时,可以问“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一天”;当遇到挫折困难时,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如果得到的答案并不能激发你的动力时,那就继续问,问到可以带来动力为止。举例,领导让你写一个培训方案,你可以问自己“我想要什么?”
答:我想要写一个培训方案。(显然这个答案并没有给你带来动力)
问: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方案?
答:一个让领导满意的方案。(还不够有动力)
问:让领导满意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答:领导满意,意味着我在这个领域很专业,代表着我自己的工作价值。(已经开始有动力了)
2、如何才能实现目标?
问题出现时如果深陷问题的泥潭,只是被自己限制于现状的无助,那就很难有解决方法,或者只能求助于他人。如果这时候抬起头来看一下自己的目标,看看有哪些可能的方法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那可能会想出很多解决方案。
其实,在实现目标的路上很难有平坦而言,而这正是我们努力的价值所在。记得在教练课上,老师给我们举了个给地面刷漆不看目标把自己刷到角落里的案例。在教练课程里,我们经常练习“As If”的案例,比如“如果目标实现了,我们看到了什么?”“如果你的培训非常成功,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的学员站到你面前,他会对你说什么?”
有一次,我在一个客户那上课,尽管提前在教务准备表里已经要求他们准备“便利贴”,但是我到现场后发现并没有准备,我说“我上课需要便利贴,需要你们准备一下”,对方回答说“不好意思,我们没有准备便利贴”。我说“我上课需要便利贴,这是我们现在要达成的目标,怎么样才能得到便利贴呢?”对方说“我可以去其他部门找一找”,后来真得找来了便利贴。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到,如果我们局限于问题,那可能就僵在了这里,如果我们看一下想要实现的目标,就会找到解决方案,也会让自己更具有灵活性。
经过这样的练习,你的大脑神经元会加快连接,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
3、我可以做什么?
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不管是别人成功还是失败,如果将这样的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家庭出身、运气、性格、智商等这些短时间内无法改变的因素,那就很难在实践中获得成长。
比如身边的同事得到了提拔,有人说“她就是长得漂亮,嘴巴又甜,领导就喜欢她这样的。”这样的归因显然就是结论性思维,我们并不能在这样的案例中获得任何成长。
有一次,我一个朋友在和一位讲师合作时,这位讲师提出了不太令人接受的苛刻条件,我这位朋友非常气愤。我和她交流时,问她“这件事给你带来什么启发?你可以做什么?”,她想了一下说“我唯有让自己变得更强大!”你看这样的一个问题,就让她转变了态度,从这次不愉快的经历中找到了学习点。
2017年底时在阳光电源给管理人员讲《复盘》,在复盘中有不少学员都会习惯性归因于外,找不可控因素,然而在我给大家讲了“成长性思维”后,大家开始刻意练习这种思维。比如,有人说“我们的领导不重视培训”,其他学员会问“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这时候有人回答“我们可以想办法影响领导,让他们认识到培训对于我们个人和团队成长很重要。”
这就是成长性思维,当遇到自认为的不可控原因时,问一句“我可以做什么?”。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改变他人,那只有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就是学习的开始。
4、我将持续采取什么行动?
再好的想法如果不转化为行动,那也仅仅是想法,我们每天可能会产生成百上千个想法,但是却没有多少能够付诸行动。我认识很多甲方的培训经理,有不少伙伴希望能够未来转型为培训师,甚至有伙伴已经纠结了好几年了,他们总是希望等“万事俱备”时再行动。
我第一本书是2016年出版的,然后在2017年初开始又想写第二本书,但是总觉得自己准备的还不够,直到今年上半年找到了一些感觉,然后告诉自己可以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写,但是只是写还不够,于是在今年6月份下定决心先解决出版社的问题,所以开始约编辑。终于在这个月通过了选题,并约定一个月内交稿。
很多时候我们只有去做,就能够前进,如果停留在想,那永远都会有问题。尽管在实际行动中遇到的问题会比在想的阶段遇到的问题会多得多,但是唯有在行动中,在解决问题中我们的能力才会获得成长。
5、我可以学到什么?
众所周知,实践是学习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不在实践中反思,很可能会变成重复练习,充其量变成一个熟练工而不能成为专家。
最近非常流行“复盘”,其实在复盘中非常重要的是对经历中的行为进行复盘,找到“可控性因素”而不是“不可控因素”,因为只有在可控性因素中我们才能获得成长的方法。对于不可控因素,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驾驭和在这样的约束下去改变可控因素。正如NLP的一条原则指出:在任何一个系统里,最灵活的部分便是最能影响大局的部分。
其实,我们在经历了任何事以后都可以学习到东西,我在做管理咨询顾问时(10年前),在电脑桌面上有一个《项目执行警戒》的Word文件,就是每天都问自己“我今天学到了什么”,这些警戒对于我日后做咨询和培训项目时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擅长反思和总结的人,其完成一项工作会加速其学习,他做一件事获取的成长值也许是那些不擅长反思的人的几倍。这也是刻意练习告诉我们的道理,要刻意练习,每次都有新的改变和成长,而不要重复练习。
张立志
学习设计顾问、课程开发教练,原国药大学学习与发展总监,CSTD首席学习设计专家,《培训进化论》作者,版权课:《BETTER学习设计》《雕课工坊》《教赋工坊》。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YUNZHI学习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