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诊断即时应用 让内训效果看得见
2019/1/14 17:52:24梅清晨 YUNZHI学习场

     来源 | 培训杂志

     作者 | 梅清晨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系统集成部部长

     内训是企业为了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员工职业满意度,针对内部员工进行的一种教育投资活动。学员通过将培训内容转化为工作实践,从而更高效地为企业发展献力献策。

    

     作为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途径,很多企业组织了大量内训,但效果不佳几乎成为他们的共同烦恼。究其根本,培训方法不科学成为问题主因,具体来说有以下三个表现。

     理论讲解过多

     以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填鸭式”培训,易使学员陷入被动的学习状态;同时,过分强调记忆力等初级思维,而忽视了对独立思考、创造意识等高级思维的培养。

     内容与实际脱节

     很多外部讲师不了解企业实际,常常在内训中使用其他企业或时隔久远的案例,导致内训缺乏“实效”和“时效”。

     缺少实践路径

     不少企业组织完内训后,都会发现学员“课上激动,课后被动”。这是因为讲师没有帮助学员进行实践路径的探索与设计,造成学员眼高手低,无法学以致用。

     为了切实优化内训效果,真正“训有所得”,现场诊断即时应用式内训法可以为企业一解燃眉之急。

     01

     01

     相辅相成的三要素

     顾名思义,现场诊断即时应用式内训法是指讲师在深入工作现场、对企业进行实地诊断的基础上,将问题现象、原因分析和解决措施植入内训课堂,引导学员进行及时有效的应用实践。它包含三项要素,缺一不可。

     “现场诊断”即在培训开始前,讲师要先进入工作现场实地观察、调研,找出其中与培训主题相关的现实问题,并分析成因,再依据课程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即时”要求讲师完成现场诊断后,要“趁热打铁”,将诊断成果应用到培训中去,最好做到“当天诊断,当天应用”。

     而“应用”则需要讲师将现场诊断结果与培训内容有机结合,把前者转化为内训课堂上的情境案例、实战课题或沙盘模型等,供学员推演运用。

     总的来说,现场诊断即时应用式内训法在目标、核心思想、关注点、展现形式四个维度上博采众长,共同构成了自身与众不同的内容特色(见图表1)。

    

     图表1 现场诊断即时应用式内训法的四个维度和侧重点

     01

     02

     现场诊断:“三步走”

     作为该内训法的核心,现场诊断直接决定着后续进程的实施效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这里所说的“现场”,不仅指生产现场,也包括其他工作场景,如企业仓库、实验室、办公室、会议室等。除了实地考察外,讲师还可以通过高层对话、员工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开展现场诊断。

     >> 制定计划

     现场诊断计划是讲师进行实地调研的依据,主要内容包括对象、地点、方法、目标等。讲师应根据课程内容,提前编制好诊断计划,从而有效提高诊断效率和针对性。

     >>开展诊断

     讲师依照计划开展现场诊断时,需要满足三个要求。

     快速

     讲师要尽量在自己预设的时间内完成现场诊断,不要无故变更诊断对象和地点,更不要无目的地在某个节点上耗费太长时间。

     准确

     诊断时,可以选用必要的工具和仪器来辅助测量,如卷尺、秒表、红外温度计等,确保所采集数据信息的准确性。

     记录完整

     为了能够全面展现诊断成果,还可以借助必要的记忆性装备,如录音笔、摄像机、相机等,保证现场记录的完整性。

    

     >>筛选结果

     诊断结束后,讲师需要对结果进行整理和筛选,从中提取出课程所需的案例。这一过程同样应遵循三个原则。

     提效

     讲师要在课程开始之前将结果筛选完毕,因此,就不能采用传统的数据统计法、测时法等,而应该选择现象类比法、异常过滤法、典型特征记忆法等,提高结果分析的效率。

     客观

     现场诊断一定是基于现实的,因而对结果的处理不能参杂个人主观臆测,以确保诊断的客观性。唯有如此,才能使学员信服,激发出他们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

     共性

     结果的展现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如图片、数据对比、短视频、布局图等。但它们必须满足一个标准——所代表的是一类现象,即存在共性。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现状,避免以偏概全的情形出现。

     03

     即时应用:“多选题”

     众所周知,讲师开展内训时,必须根据企业的培训需求和目的,对课程内容进行精密的设计。而在现场诊断即时应用式内训中,除了常规策划之外,还要特别做好其中的“多选题”。

     >>一选应用时机

     在时间上,现场诊断和课堂应用要保持连续性,通常间隔以不超过一周为宜,如果能够“无缝衔接”当然更好。由于事物都是处于永恒变化发展之中的,间隔太久往往会造成诊断结果过时或失真,也就失去了现场诊断的意义。

     在环节上,讲师设计课程架构时,要结合授课步骤和内容逻辑关系,重点思考并预留出现场诊断结果的应用环节。过程中,必须遵循逻辑严密、重点突出、应用自然的原则,力求让课程内容和诊断结果“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为学员营造出更优质的参训体验。这一步切忌把诊断结果的应用全部设置在课程结尾处,更不要作为课后作业使用。

    

     以制造业的内训课程为例,在策划“TPM自主保全”(生产设备的日常维护、保养、清理)的授课框架时,讲师就需要在“设备清扫”这一知识点上预留出空间,向学员展示现场诊断中发现的高故障率设备的照片,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印证设备保全与故障率之间的利害关系,从而凸显设备清扫工作的重要性,引发学员深入思考、积极转变。

     >>二选培训形式

     为了进一步强化现场诊断结果的应用效果,讲师要尽可能多地采用兼具实践性与互动性的培训方式,如案例研讨、情景再现、沙盘推演、专题特训营等。只有让学员充分参与、融入课堂,现场诊断结果才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剖析、理解和应用,发挥其作为企业现实问题解决方案的示范作用。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讲师在确定了培训形式的基础上,应结合其各自特色,匹配与之对应的诊断结果应用方式(见图表2)。

    

     图表2 “培训形式-诊断结果应用方式”对照表

     现场诊断即时应用式内训,与其说是一种培训方法,不如说是企业的一份问题诊断分析报告和行动改善计划。它的有效运用,一改传统培训的重理论轻实践、课堂与实际脱节、学员参与度低、成果难以转化等种种弊端,从而让企业的内训效果真正“看得见”。

     CASE

     浪费现象几乎无处不在,它“藏身”于生产现场的各个环节,指的是那些只会增加成本而不增加附加值的各种要素。它们不但会造成企业的损失,对社会资源来说也是极大的负担。因而,减少浪费成为每一位企业员工的使命。

     为此,Z公司专门设计了“生产七大浪费的辨识与改善”内训课程,通过现场诊断,帮助学员精准识别并有效杜绝生产浪费。

     在前期策划阶段,Z公司确定了此次内训的目标——针对生产过剩、库存、搬运、等待、动作、过度加工及不良品这七大生产浪费现象,先逐一明确概念,再深度剖析企业实际案例,归纳出每种现象对应的辨识手段,并制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从而引导企业建立消除生产七大浪费的体系化方法论。

     诊断开始后,讲师首先根据七大浪费现象的特点及易发生的重点区域,规划出“库房—生产线区域—生产操作工位”的诊断路径(见图表3),在每个区域分别设定好诊断预计用时,并绘制了统一的诊断结果记录表。诊断时,要注意保证所采集现场案例的客观性、真实性与完整性。

     最后,按照“提效、客观、共性”三原则对诊断结果进行筛选,提炼出符合课程需要的案例。

    

     图表3 “诊断区域—现象”对照表

     完成诊断后,讲师将诊断结果植入当天的内训课堂,组织学员对现场案例剖析研讨,强化他们对每一种浪费现象的理解和判断;同时,要求学员在课后深入生产现场进行观察、验证,从而引发“浪费就在身边”的感悟,促动学员的行为转变。

     生产中的浪费现象琐碎、分散,如果能够各个击破,效果将非常显著。通过在“生产七大浪费的辨识与改善”课程中运用现场诊断即时应用式内训法,Z公司借助“真实的力量”——用生产现场的实际案例给学员带去强烈的冲击,从而促使他们真正将“消除浪费”落实在行动上,最终实现减成本、增效益。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YUNZHI学习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