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种思考模型,提升你的认知思维
2019/10/12 17:28:01 YUNZHI学习场

     点击题目下方蓝字关注 | YUNZHI学习场

     你与学霸的距离只差那么一点点

    

    


    

     来源 | 网络

     人生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麻烦。

     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困难时,提升你的认知能力,才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下面这六种思考模型,可以在让你面对不同的困难时,也有清晰的认知思维去处理它们,做出正确的决定。

     试一试给大脑洗个澡。

    

     01:是非原则模型

     想要拥有快速的决断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是非原则”模型作出判断。

     美国很多政要,在某些军事行为的突击上,也以此做快速决策的。

     有时候我们面对某些难题,需要权衡利弊,却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太久,那么这一原则就能够派上用场。

     例如,前男友找你复合,你要对此作出决定,你可以针对这件事,连续问自己三个关键性的问题:

     1,你是不是还喜欢他?

     2,是不是可以原谅他?

     3,是不是没了他过不好?

     就算你第一个问题回答了“是”,但后面两个却给出了“否”,那么最终的决策就显而易见。无论现在你多么喜欢前男友,你也要决断一些,拒绝对方的要求。

     这个决策思考模型,在医学上,管理学上,甚至政治领域都很有参考价值,毕竟在面对某些事件上,我们压根没有多余的时间去思考;有些事即便有时间思考,你拖得越久,反而让自己更折磨。

     正所谓“剪不断理还乱”,用是非原则做决定,你才不会被这些问题拖累。

     这个原则的关键之处在于,三个问题一定要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

     正因为跟自己的切身利益相关,所以你思考的时间会更快。毕竟对于“你是否支持劫富济贫”这种问题,你可能会很纠结,但如果问题是“劫你的富去济贫好不好“,你就知道怎么反应了。

     其次,三个问题当中,只要有一个“否”,这个决策就不可行;要有三个“是”,这个决策才可行。这样才会给自己足够的理由去行动。

     但是,快速并不意味着鲁莽,每个问题的背后,你一定要找到支撑的原因。

     正因为这些原因跟你有切身的关系,影响你非常深刻,所以基于此,你才能做出“是”或“否”的决策。

    

     02:艾森豪威尔矩阵模型

     我们做事,一定要懂得区分轻重缓急,这是时间管理的重要一环。

     当你经常去做一些不重要的事情,而把重要的事情一拖再拖,你就很难真正完成自己的目标。

     美国前总统德怀特·戴维·艾森豪威尔曾经说过:“最紧迫的决策,通常都不是最重要的。”

     作为时间管理的大师,艾森豪威尔对于事情的安排,给出了四种情况的区分:

     1,重要,但不紧急;

     2,重要,而且紧急;

     3,不重要,也不紧急;

     4,不重要,却紧急;

     这是时间管理的其中一个步骤,我们给自己安排任务之前,先按照这个法则,梳理好自己要做的事情,到底是处于哪种状况下。

     然后先把重要而且紧急的事情做完,例如当天工作的任务,明天要提交的报告,准备另一半今晚的生日庆祝等。

     接着再安排时间去做重要但不紧急的事情,好比每天的阅读活动,口才的锻炼,学习写文章之类的。

     至于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则有空的时候再去做,如玩游戏、看电视等。

     最后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情,诸如手机来电,接小孩放学,双十一蹲点抢购物品等。这些事,可以的话拜托其他人做;不能假手于人,就在完成重要而紧急的情况下,再去做它们。

     一般来说,我们一天当中,都会交杂出现这种类别的事情。

     只要我们给自己制定一份任务清单,大概划分好事情的轻重缓急程度,我们就能够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时间,把事情做好了。

    

     03:个人能力模型

     很多人对于自身的能力,并没有深刻的了解。

     然而,自身的能力该要怎么去衡量高低呢?个人能力模型,就是以此作为基点,评估自身能力的情况。

     根据这个模型的三个维度,每一段时间,问自己以下三个问题,然后根据1分(完全不适用)到10分(完全适用)的分数,将你的回答填入这个模型当中。

     这三个问题分别为:

     必须:你目前的能力,在某些事情上,是你必须要掌握的要求吗?

     能够:你想要做的事和你的自身能力,能够多大程度做到吻合?

     想要:你目前的能力和你真正想要的结果之间,有多大的关联性?

     譬如你想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但又不是太重要的事情,那么你“必须”的分数,就不会太高。正因为不会太高,你行动的意愿也不会太强烈。

     同时,如果现在让你写一篇文章会感到很吃力,那么你的能力,在这件事上就显得不太足够,彼此无法做到匹配吻合。

     所以也表明,你的能力跟想要的结果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关联性。换言之,你的能力,无法输出你想要的结果。

     这时你应该懂得怎么调整了。

     刚开始,你先把评估分数记在这个模型上面。隔一段时间后,大概一个月左右,再填上相应的分数,看看“三角形”的变化形态。

     如果模型当中的“三角形”不断在变化,说明你在自我调整;如果“三角形”总是一样,你就要问一问自己以下这些问题:

     这些事是不是你真的想要的?

     你有没有能力得到想要的结果?

     你在现有的基础上,还能做些什么?

     你是否真的希望自己能够掌握这些能力?

     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你弄清楚自己的方向,让你有针对性地调整努力的策略和方法。

     记住,如果有什么是你现在无法做到的,你应该努力培养这样的能力,而不是放任自流。

    

     04:认知扭曲原理模型

     认知扭曲,是人们做判断时,通常都会犯的一种错误。

     这种认知上的思考错误,会影响到我们的决定。更糟糕的是,我们所有人都无可避免地犯下这种错。

     由于大脑的固有运作机制,这种认知扭曲是无法解除的,但我们可以锐化自己的思想,把这种认知上的错误,尽量降到最低。

     认知扭曲有很多种类型,最常见的大概有四种:

     1,锚定效应;

     所谓“锚定”,其实就是最先植入我们脑袋中的关键信息,就好像船只被抛锚稳住了一样,其后我们的思想,都会受到这种信息的“稳住”,从而影响到我们的判断。

     例如我跟你介绍某个人,说:“他是官二代,人品很差,你跟他相处要小心。”

     那么你听到我这句话后,不管有意或无意,你以后跟那个人相处时,总会以一种“审视”的态度去跟他接触。因为我的话,已经“锚定”你了。

     2,验证偏见;

     对于某些事情,我们总是带着已经形成的假设和想法,去解读眼前的信息。有时候甚至刚好相反,你会屏蔽所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信息,忽略所有不利的意见,有选择性地看到你想看的东西。

     例如你的偶像犯了错,作为粉丝的你,是不是总是“一意孤行”地去证明偶像并没错,或者觉得那些批判他的说话,就是一种针对呢?

     3,可用性偏见;

     每个人都会以自我为中心去评价外界的事物,因为这个评价体系,是来自于你自身的经历,也是唯一可获取的参考来源。

     例如,你在一个商场看到两三个美女,就认为这个商场有很多美女出没。这种评价,就是以自己的记忆和获取到的信息作为评价体系。然而这种评价,往往不是建立在客观的数据和相关的事实上面的。

     有时候我们做决定,难免会以这种“自我评价体系”审视事情,这并没有错,只要不要把它当成真理就行。

     4,快慢偏差;

     很多人往往认为自己凭直觉,就能够判断到事情的正确与否。相信直觉,也是我们的认知扭曲。

     例如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球拍和羽毛球加起来一共1.1元,球拍比羽毛球贵1元,那么它们分别是多少元?

     是不是直觉告诉你,球拍是1元,羽毛球是0.1元呢?要是这样,球拍就比羽毛球贵0.9元了。凭直觉,是我们做决策时其中一种非常有用的方式。但并不是所有时候,运用直觉做决定总是对的,尤其对于一些重要的事情上。

     我们做决策时,很多时候都会无意中受到这四种认知扭曲影响到的,我们必须加以注意。

    

     05:肯定式探询模型

     肯定式探询模型,其英文是Appreciative Inquiry,一般会简称AI模型,或者AI思维。这是美国管理专家大卫·库伯里德开发的方法。

     其特点,由两个要素组成:肯定和探询,旨在让我们要把注意力,放在事情的积极面,而非消极面上。

     这就是AI思维。

     当你遇到某些困难时,任何抱怨和批判,都是一种对消极面的反应,某程度上是于事无补的。

     但如果你能够学会肯定式探询的思维,你就会慢慢发现事情的可取之处,从而有针对性地去改变方法,调整行动方案。

     把“为什么问题总是存在”,转换成“试试以这种方法能不能解决到问题”,这种思维的转换,就是让你通往最终目的的前奏。

     你怎么看待问题,会透露出你什么怎样的性格。根据人们对于意见的反应,可以将其区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吹毛求疵型:这个点子还有问题,那里还是不好……

     独裁型:不行!这个点子我不喜欢,你一定要这样做!

     悲观型:你这个点子是不行的,做不做都是一个样子。

     AI思维型:是的,我们可以试着这样做,或许还有机会……

     班杰明·富兰克林说:任何蠢蛋都能够批评,大多数的愚昧之人确实也都这样做。

     任何负面或者消极型的言谈,不仅不是用来解决问题,反而却是制造了更多的问题。

    

     06:双重回路学习模型

     这个模型,指的就是自我反省和从反省中获得学习的能力,来自于理论学家福斯特和尼克拉斯的研究。

     所谓“一阶观察者”,就是亲身经历事情的当事人,他们看到的只是眼前的事物。而“二阶观察者”,就是观察一阶观察者的人,基于他们对方的观察方式获得观察。

     例如你看足球比赛,通过录像回放,你知道场上的裁判做出错误的判罚,那么你就是二阶观察者。你之所以跟裁判持有不同的观点,是因为你置身场外,能够更客观对待这种判决。

     由于一阶观察者和二阶观察者的观察方式不同,导致他们所获得的信息也有所不同。

     一阶观察者有时候并不知道自己本身观察方式的缺陷,这是他们的盲点。如果你作为二阶观察者,能够识别到这种盲点,采取不同的方式去看待事情,你就会学习到更多的东西。

     心理学家克里斯·阿基里斯基于这个理论,建立了双重回路学习方式。

     例如你跟另一半吵架,你想修复彼此的关系,解决的办法,不是让自己忍让当前这一次吵架(单一回路),而是你要怎么做,才能够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争吵(双重回路),这才是核心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想做的事情,和实际做到的事情,多多少少都会存在差异,而运用双重回路学习法,就能够减少这种差异,让我们真正学到东西,把问题解决。

    

     结语

     有时候我们学习一个新的技能,不是因为学了它,我们就能够立刻变好。

     而是因为我们相信学习这个技能自己会变好,所以才一直坚持去运用,直到我们真的从此变好。

     这就是进步了。

     PS / 文章旨在分享 / 图片源于网络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福利关键词:资料、课件、思维、电子书、精选、模板、运营 ,后台回复有惊喜哦!

     END

    

     热文推荐

     用好5W1H模式,提升培训成果转化

     为用户打造峰值体验 | 刻意设计4个瞬间

    

     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更多干货实时更新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YUNZHI学习场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