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求发展》跋
2022/1/1 8:33:19 在学术界谋生存
关于治学,每个学者都有至少一套说法。我的一些浅见收入了《不发表就出局》《在学术界谋生存》《戏说统计》和《哲学与师道》,限于水平,只谈在学术界谋生存。本书集中讨论求发展,算延续和补遗。
三年前,《在学术界谋生存》问世后,出版家朋友说:谋生存只是学术生涯的一半,还应该谈谈怎样求发展。我觉得力有不逮,婉言辞谢了。
不过,我也留了心,三年来,浮现零零星星的想法,就断断续续地记下来。观察多于体会,后知后觉的感慨,多于不知不觉然而碰巧走对路的庆幸。文字虽不成系统,锱积铢累,也渐成规模。本来打算临近退休时再整理,但是,4月1日,车老师遽归道山,令我改变了想法。
老师是学生的屏障,正如父母是子女的屏障。老师走了,对学生来说,目前与终点之间就只剩下一段长度不确定的路。
车老师的师德师道,有待他的学生继承与发扬。我有了紧迫感。于是,趁后半学期授课压力较小,我集中了三周时间,理出了比较重要的话题,把零散的文字汇总起来,编成了这本书。
与其他四本书一样,本书说的也是平常的道理,价值是有个性地重复常识。常识是平常人应该懂得的道理,但不少人不懂常识,因此常识也是不怕重复的真理。英国哲学家奥斯丁(John Austin)说,我们不需要被告知,但需要被提醒。
现实是,不少人急需提醒时,往往无缘听见,或者有缘听见但听而不闻。听见时,听懂时,为时已晚,这是常识的常态,也是常识的悲剧。我希望本书能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常态,更希望借此减少点悲剧,至少减轻悲剧的冷酷。
实事求是地说,本书是过来人的忠告,既是提醒,也是告知,而提醒与告知的对象,首先是作者本人,其次才是年轻人。
我知道,年轻人听年长人说话,惯例是左耳进右耳出。但是,我也相信,风过有声,聪明人不留心也有记忆。一旦遇到挫折,记忆片段浮现,忠告就能发挥两个积极作用。
一是安慰,让受挫的年轻人明白,他们既非格外愚蠢,亦非特别倒霉,挫折是人生不可避免的要素,谁也逃不脱,躲不掉。二是鼓励,提醒受挫的年轻人,有机会也有信心提出忠告的,想必是克服过挫折,走出过困境。
本书的部分内容在微信公众号《在学术界谋生存》发布过,收入本书时,精简了文字,也调整了语气。为了节约读者时间,书分成内容相对集中的十九章。
由于主题单一,各章难免交叉。由于主题接近,此书与另外几本书也难免交叉重复。比重复更棘手的问题是校准语气。与年轻人面对面谈治学,情景生动具体,比较容易把握语气。但是,书面论治学,情景单调抽象,很容易掉进自己挖的坑,对话变成独白,下意识地拔高自己。
讲道理提建议,仿佛自己一直就明白,早就能做到,其实很多道理刚相通,建议只是新体会;谈弱点,仿佛自己都能克服,而且早就克服,其实有些弱点是最近才克服,还有一些正努力克服,另有一些根本克服不了。夸夸其谈,是好为人师者的痼疾,再三努力,还是难以根除。好在第20章是与两位优秀青年学者的对谈,冲淡了本书的说教气。
不发表,就出局,更多是提醒。发表的基础,最好是做了好学问。但是,迫于时势,学问尚未做精,仅有一管之见,也应该把文章做好。谋定了生存,仍然有压力,但毕竟不那么紧迫,就应该开始在学术界求发展。发展就是把学问做好做精。
做学问,求发展,是我的心愿,也是我对青年学者的祝愿。
愿以此书延续车老师的教泽。
2021年11月20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在学术界谋生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