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教师来说,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贵
2022/1/27 7:59:16 在学术界谋生存
转载说明:衷心感谢《学衡》推送我去年写的这篇文章。“以学生为贵”不是口号,是车铭洲老师对他近60年教师生涯的总结。和者寡,曲未必高;曲高,和者必寡。
李连江:学习车铭洲教授“以学生为贵”的教育理念——《哲学与师道》编后记李连江 学衡 2022-01-26 15:06
学习车铭洲教授“以学生为贵”的教育理念
——《哲学与师道》编后记
李连江
《哲学与师道》(当代世界出版社2021年4月出版)总结了南开大学车铭洲教授“以学生为贵”的教育理念,记录了他在南开园辛勤耕耘59年的点点滴滴。这本书讲的哲学,不是深奥的哲理,而是闪耀在生动故事中的思想火花;不是晦涩的思辨,而是哲学的本意——爱智慧;这里的爱,指的是向往与追求。这本书说的师道,不是抽象的师说,而是具体场景下亲切的轻轻点拨;不是宏大的理论,而是师道的真谛——爱学生;这里的爱,指的是珍惜与鼓励。《哲学与师道》是本独特的书。
这本独特的书,出自一个独特的作者群体。书中收录了车铭洲教授的两篇文章,都不直接谈哲学,但都以深厚的哲学修养为源头;都不系统论证师道,但都以他的毕生实践为根基。其他作者是车老师的学生,生涯五彩缤纷,有治学的,有做实业的,有从事人工智能研发的,也有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治学执教的居多,有三位教育部特聘长江学者,也有海外知名大学的教授,研究领域包括语言哲学、政府过程、人权理论、经济发展、地缘政治、宋明文化、中外交流、青年教育。假如采用流行的作法,根据作者的学术职称估计一本书的学术价值,这本书的得分大概会进前百分之一。然而,此书的独特价值无法用任何量化指标衡量。它的独特,在于文字中蕴藏的“以学生为贵”的教育理念,在于由这个理念衍生的师生真情。
什么是“以学生为贵”呢?抽象点说,以学生为贵,就是以学生为目的。教师是特殊的职业。每个教师固然要以自己事业的成功为目的,但教师的事业就是指导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学生取得事业的成果,活出精彩的人生。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你应当这样做,每时每刻都把人性——不论是你个人的人性还是任何另外一个人的人性——同时作为目的,绝不仅仅当作手段。”车铭洲教授说的“以学生为贵”,就是既以教师自己为目的,同时以学生为目的。他这个的教育理念,既是他深思熟虑的哲学结论,更是他半个世纪教育实践的总结。《哲学与师道》展示了这个教育理念的九个侧面。
“以学生为贵”,就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相信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尊重是基于自信的信任。车老师回忆了在北大读书时向郑昕先生学康德哲学的往事。学生不懂,盼望老师传道授业解惑,郑先生却邀请学生一起看电视,一面静等学生自己用功,一面提供英文参考书,但闭口不谈康德。学生反复苦读,终于在原始森林中独辟蹊径闯出一条小道,郑先生才顺势把学生拉到他站立的学术巅峰,让学生看得更远更宽。学生尚未下足功夫时,郑先生并不说学生修炼火候未到,以免学生气馁;学生锻炼、发挥、体验了自己的思辨实力,郑先生才挑明一条重要的教育真谛:“学生必须自己读书,在读书中读懂书,在读书中学会读书,这项功夫是不能由别人替代的。”车老师在南开带了几十名研究生,他指导自己的学生,正如郑昕先生当年指导他。
“以学生为贵”,就是用心发现学生的长处,凭借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学识,比学生本人更早更清楚地看到学生的潜力。在普通意义上,慧眼识珠,是明珠尚未大放异彩时预见其光彩照人;伯乐相马,是千里马与驽马并驾齐驱时明辨高低。车老师的境界更高一级。在他这里,慧眼识珠,是在每个学生身上看到独特的才能与价值;伯乐相马,是预见到每个学生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都是千里良驹。
“以学生为贵”,就是尽心尽力鼓舞学生成才,引导激励学生充分开发潜力。尽心尽力不是大包大揽,是鼓舞。车老师说:“中国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之道,涉及到了教学的内容,没有说到教学的方法。我更同意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观点,他说:‘伟大的刺激和鼓舞是一个教师的主要功劳,主要影响方式。’依据这种观点,传授知识和解答问题,只是一种手段,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刺激者和鼓舞者。教师如钟,学生学习如撞钟,轻撞则轻响,重撞则重响,不撞则不响。”鼓舞不是空洞地喊加油,是精准巧妙的点拨,不硬推,更不逼迫。车老师叮嘱学生“全面掌握英语”;提醒学生“学到高水平才有用”。他告诉学生,真想学,就不在乎别人学不学,也不在乎别人学得怎么样;真想学,就会努力学好,不满足于差不多;真想学,就会对自己有耐心,既不急于求成,也不轻言放弃;真想学,就更看重能力的提高,而不计较知识的多少。
“以学生为贵”,就是因材施教,既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又鼓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求学之路不是平路,也不是简单的上坡道,而是分为不同阶段的攀登。车老师说:本科生要学会读书;硕士生要学会批判;博士生要学会创新。在学生成长的每个阶段,教师发挥不同的作用,但目的相同,就是鼓励学生发现自己的独特兴趣,培养自己的独特能力,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车老师对学生的指点,都是平平常常的话。然而,在具体的语境下,恰好是心存疑难的学人苦苦寻觅的答案。“那不重要”,是提醒学生不要被时尚的风沙迷住眼睛;“要适可而止”,是给学生有点发热的头脑抹上的一点清凉油;“做你有兴趣的事情”,是鼓励学生不理会世俗标准,做最好的自己。
“以学生为贵”,就是以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目的,把各个教学环节都视为手段。授课是教育手段,自不待言;把考试也当作教育手段,却是以教育为志业者应该追求的境界。考试绝对不应该是对付学生的法宝,考试应该是教师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法宝。设计试题,是加深自己对教学内容理解的手段;判卷打分,是了解自己教学方法是否得当的手段。假如以考试为对付学生的法宝,那就把学生当成了对立面,以考倒学生为成功,甚至以考倒学生为光荣。实际上,学生被考倒,恰好证明了老师的失败,甚至失职。
“以学生为贵”,就是把学生的成功视为自己的成功,为学生取得的每一项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不在乎长久等待学生的成功喜讯,不在乎学生是否在成功时想到了老师。车老师说:“老师最高兴的无非就是学生超过了自己,学生都成材了,都为国家做了很大贡献,这是老师最高兴的事。”学生对老师的感激往往来得很晚,甚至难免来得太晚。学生学知识长本领,谋生存求发展,需要很长时间;学生学会感谢老师,学会表达感恩,也需要很长时间。老师的恩德,总是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学生成熟了,才能真正理解老师的一片苦心。
“以学生为贵”,就是器重学生的能力,珍惜学生的回馈,把一代代学生的疑问化为自己学术不断精进的动力。车老师说:“大学里有学生,有教师,谁是钟?谁是和尚?和尚肯定是学生,钟是老师。钟自己不能发声,学生要是不撞,钟就不响。老和尚是个钟,老师是个钟,看着很神秘,就是不响;大敲大响,小敲小响,不敲不响。教师刺激学生,学生就会跟教师研讨,有研讨,就能出成就。老师的智慧是学生敲出来的,学生很优秀,总是敲打教师,教师就进步了。”
“以学生为贵”,就是关心爱护学生,鼓舞学生投入伟大的事业,从而实现自己的独特价值。车老师说:“一个人的创造性、完美的个性和独特性,只有在为一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才能培养和充分发挥出来。”爱护学生,不仅鼓舞学生学业有成,激励学生事业成功,更无微不至地教导学生过好自己的一生,活出最好的自己。“艰苦努力是对的,但是要留有余地,每天有规律地增加点锻炼身体的时间。”这是车老师对学生的叮嘱,也是对天下所有学人的忠告和提醒。
“以学生为贵”,就是珍惜自己对学生的真情,也珍惜学生对自己的真情。车老师说:“我们的老师的老师孔夫子说过:‘吾老矣,不能用也。’我也老了,没什么用了。各位鼓励我老骥伏枥,那是鼓励的话,我做不到,我对同学们不能有什么新贡献了。但是,我不悲观。有一点我永远会做到,我还有一点永远去不掉的东西,永远留着,不仅留给在座的各位,也留给今天来不了的同学们,这就是我的一片情谊,这个情谊是不了情,是永远不了的师生情谊。我永远把大家的情谊留在心里,永远继续为大家的新成就而喜悦,继续为大家和你们全家的健康而祝愿,这是我自己表达的一点心情。”
《哲学与师道》讲述的故事并不宏大,然而真实具体;每篇文章讲述的哲理并不深奥,然而透彻明晰;每个故事阐发的师道并不玄妙,然而宽阔开放。这本书是一棵春草,每片叶子,都是一个年轻人努力成才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是一段动人心弦的师生情谊。每位读者都能在这本书中读到自己的故事,能在作者身上看到自己的身影,更能在车老师身上看到自己的“车老师”的身影。
《哲学与师道》是车老师和他的学生为天下良师预备的温馨礼品。良师难得,良师也难免感到孤独。良师读此书,可以在前辈良师的事迹中印证自己的人生价值,感到“德不孤,必有邻”的欣慰,继续笃信力行“以学生为贵”师道信念。有志于成为良师的年轻学人,读此书会得到激励:以学生为贵,既以实现自身的价值为目的,同时以帮助学生实现人生价值为目的;把眼光放长远,献身为国育才的宏伟事业,最大最优地实现自己的独特人生价值。

书名:《哲学与师道》
编者:李连江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年: 2021-4-15
页数: 256
定价: 4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9015421
内容简介
本书的标题是《哲学与师道》,彰显两大宗旨:哲学的本意是爱智慧,师道的真谛是爱学生。对广大中青年学者来说,特别是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来说,此书阐发的治学之道有直接而具体的指导意义。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但学术研究的基本规律是永恒的,车铭洲教授从他的北大老师那里继承并传给学生的治学之道是永恒的。
本书阐发的教育思想同样有现实指导意义。车铭洲教授说得好:“师生是一种友谊关系,师生相互影响。老师平等对待每个学生,给予学生鼓励。并不是老师给学生讲大道理,学生才努力,才成功。大道理和知识,学生都懂。好老师真心待学生,给学生积极努力的氛围。学生超过老师,就是老师的幸福。学生成功了,老师不会嫉妒,因为学生的成功就是老师的成功。”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车铭洲 郑昕教授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要妙”
车铭洲 走一条路,做一件事
伊永文 向车老师问学的日子
常 健 常青的智慧树
武 斌 车老师给我规划了人生的愿景
穆建新 人生的启明星
王之刚 记忆与祝愿
杨 龙 在车老师身边成长
朱光磊 庆祝车老师从教五十周年
江 怡 我与车老师的故事
朱国钧 我的老师
梁 骏 言传身教 终身受益
李连江 从师三十年散记
王正毅 我的学术启蒙之师
韩 旭 师恩如山
苏福兵 从长辈到人生导师
尹艳华 车老师与我的师生缘
刘宏伟 记忆如昨
罗金凤 先生:您永远是我人生中最亮的那座灯塔
王 倩 车先生让我成为我自己
王立文 南开那面大钟,你撞上了吗?
王永红 纪念车老师执教五十周年
王光荣 幸遇真正的导师
奚先来 错过好老师是一辈子的遗憾
编后记

主编:乐黛云
分册主编:胡士颍、潘静如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21年5月
向上滑动阅览 目录
学者演讲
在“清华首届基础文科博士后夏令营”开营仪式上的致辞(黄裕生)
学衡讲座
字义与范畴
——从语文学能抵达哲学语义分析吗(匡钊)
重新思考戴震的历史意义(胡明辉)
学术前沿
文庙历史传承及其功能研究的价值及评述(杨莉)
罗汉信仰研究述评(王鹤琴)
工夫论专题
荀子的工夫论(李丽珠)
处身当下
——《庄子》技艺工夫论新诠(魏孟飞)
研究文章
《楞严经》真伪问题再议(王传龙)
羽2《维摩经义记·卷第二》考释(王晓燕)
汉晋时期京师西域侍子及其佛教行事(叶德荣)
重写隐士:早期史传中的陶渊明形象建构(〔美〕田菱撰、 吕辛福译)
《南风歌》打谱记(黄一洲)
学人述忆
学术夹缠着政治
——钱穆膺选为“中研院”院士始末考论(楼培)
文人中的“剑客”
——忆吴组缃先生(王景琳)
吴慈培事迹考(谭苦盦)
著作介述
荦荦大端 可点可圈
——《清代易学史》述评(张韶宇)
一部记录南京佛寺的“百科全书”
——《南京佛寺叙录》评介(崔广洲)
论文摘要
CONTENTS
编后记

《学衡》第一辑选登(查看>>>目录)
乐黛云:在汤一介哲学研讨会上的发言(2015)
谷继明:惠栋的经学史研究与经学史中的惠栋
杨少涵 :“《中庸集释》编撰”的缘起、综述与内容
吕相国:“调和”还是“创新”:对孔颖达《周易正义》研究理路的思考
钟治国:朱子之“戒惧”“慎独”观与邹守益之“戒惧”说比论
王成:朝鲜金泽荣对《诗经》《论语》等若干问题考论
毛竹:斯宾诺莎《梵蒂冈抄本》与“伦理学”问题的疑难
任利荣:清代官修经学文献出版及价值述略
崔文芊:西方中国逻辑思想研究初探
胡士颍:《山东文献集成》易籍提要续录
任利荣:清代官修经学文献出版及价值述略
张克宾:智旭以禅解《易》理路刍议
彭 荣:张载的太虚、太极与太和
朱雷:获麟解:孔子的革命时刻
王正:从先秦儒学看工夫
辛德勇:春天正是读书天
编后记:绍其先轨,再行于世


学 衡
论究学术、阐求真理,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无偏无党,不激不随。以学问为志业,营道同术,合志同方。
致力于数字人文发展与研究

学衡数据

学衡辑刊
为学术研究提供发表园地
加强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与研讨

学衡讲座

学衡社区
发布和分享人文学科学术类信息

欢迎关注转发
长按识别二维码
开启人文精神之旅

学术信息分享
添加微信加入分享群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文章,欢迎与朋友分享!阅读更多原创文章,请关注【学衡】微信公共平台!我们也一如既往地期待您和我们分享您的意见、文章和智慧!投稿信箱为【xueheng1922@126.com】转载请与本刊联系。
如果有文章内容、图片不适合在【学衡】微刊推送,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积极与您配合,妥善处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在学术界谋生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