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防训练出来的愚蠢
2022/7/6 8:47:21 在学术界谋生存
前天傍晚,我给熊景明老师送《学者的术与道》,顺便跟她到海滨散步。一路上,她跟我详细讲了“脱阳”的经历,消除了我对“转阳”残余的些许顾虑。可能是因为从香港想到了外埠吧,熊老师话锋一转,十分赞赏地谈到了汪卫华博士前几天关于“训练出来的无能”(trained incapacity)的推文。熊老师的欣赏,一贯伴随超越。她说:在社会科学领域,也许还有“训练出来的愚蠢”(trained stupidity)。某些用功的学者,博览群书;进得去,出不来,养成一种“空间联想”的思维方式。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想到某个问题时,自然而直接地联想到某本书中,某个学者是怎么说的,而非将问题置于现实生活中去深入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这些人通常用功,博闻强记,因为思考问题的层次不同,形成独特的群体,十分自信。我们觉得他们固执己见,食古不化;人家觉得我们孤陋寡闻。这的确是训练出来的,一般需要多年的训练。我没有熊老师的睿智,也没有她的犀利词锋。不过,在社会科学界讨生活三十年,对她指出的问题有些观察,也有点切肤之痛。所以,《学者的术与道》有几句不痛不痒的提醒,在第79页。
学者在开始自己的学术研究之前是学生,而学习过程通常是不断远离事实的过程。文献看得越多,脑子里装的概念和理论框架越多,离事实越远。所以,要实事求是,从事实出发,需要回到事实本身。
一位朋友注意到了我这个温吞吞的提醒,说:书里讲到的做研究要先放下书本里的理论,回到实践中,回到常识,感觉就是升级打怪。
说打怪也对,只是需要点注释。我打的不是别人心中的怪,全是我自己心中曾经有和仍然有的怪。我既有“训练出来的无能”,也有“训练出来的愚蠢”。我打的怪,总数也许超过孙行者保唐僧一路西行的战绩。《术与道》写的都是切身体会。
小怪不论,以下几个大怪,我自省时仍然经常看见。
读书多,记得清,化功不足,越读越迂腐。
张口闭口,某某理论怎么认为。
脱离现实,不接地气。等而下之,自以为接地气,不明就里的理论家热烈认可,然而亲历者对接到的“地气”嗤之以鼻。
做研究刻意求奇,求独,结果做得执念顽固。
自信变成自负乃至狂妄,名气越大,越冥顽不化。活在自己挖的深洞里,坐井观天,自鸣得意。
推己及人,我心中有怪,其他人大概也有。不过,我专心打自己的怪,既有益,又安全。假如我不自量力,好心好意帮别人打怪,结局肯定不妙。
我认为别人怪,别人必然认为我怪。人家是多数,寡不敌众,归根结蒂,还是我怪。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在学术界谋生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