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建设自己的核心文献?
2022/7/23 9:23:59 在学术界谋生存
崔兵华老师看了《学者的术与道》,建议我谈谈建设核心文献的具体操作方法。以下是一点补充。
先调整一下“核心文献”的界定。一般来说,关于特定课题,总有学术界公认的经典文献,几本或十几本书,十几或几十篇文章。学者的难点有两个,一是找出与自己的研究课题直接相关的权威文献,准确划定范围,既不遗珠,也不容鱼目;二是读懂、读通,抓住各篇文献的要点。换言之,建设自己的核心文献,就是以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心得为核心,选择可能有助于自己取得突破的文献,把自己的研究需求变成几条线,每条线由几篇论文或几本书拧成,这几条线织成一张网,既是安全网,也是弹射网。建设核心文献,目的是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关键是有“我”,以“我”为中心,“我”字当头。学术生涯就是在精神世界寻找“我”,在学术成果的发布平台建立“我”,把“我”的一得之见变成同行学者“核心文献”的一部分。建立“我”不易,赢得“他人”承认更难。不过,一得之见并非高不可攀。有研究兴趣,长时间专心琢磨,总会有点研究心得。有一管之见,自信既新颖又有价值,就要争取发表。要发表,就要证明自己的心得确有新意,一管之见是真知灼见。论证自己有创新时必须引用的文献就是自己的核心文献。想法锱积铢累,来源多样。有些与文献没关系,来自推己及人,读访谈记录,揣摩受访人心理。不过,多数想法的成型与文献有直接或间接的关联。有的直接采纳其他学者的概念和分类,有的产生于对既有概念和分类的“不满”,有的得益于其他学者关于多向度观念测量的新思路。有些想法和说法,自己先悟出来了,用自以为独创的关键词检索文献,在文献中看到了类似的想法或说法,可能感到失望,但往往得到启发;看不到类似说法,“独孤”了,略感不安,但更多的是欣喜,觉到独创有望,深感鼓舞。写论文时引用对自己有助力的文献,是实事求是地承认前人的贡献,同时也就恰如其分地说明自己的创新点在哪里。这些文献就是核心文献。十年前,我曾发愿补文献课,收集了上百篇与政治信任有关的论文。全文下载,做详细文献目录,看摘要,读论文,做笔记。但是,没过多久,我就觉得这个作法对我不合适。我的脑力不济,记忆力不强,时间不充裕,无法走通这条堂堂正路。英文不是母语,做不到一目十行,更做不到一目了然。读论文,求快抓不住要点,放慢觉得每篇论文都有很多要点,难分轻重,也就不能提纲携领,抓不准,更抓不全。更大的问题是,即使自信抓住了论文的要点,因为没有牢固的一得之见,觉得没有根,除了敬佩,就是同意,没有质疑的底气,也就不知道这要点对自己的研究有什么用。此路不通,我只好调整作法,以自己的体会和分析为中心,努力“回到事实本身”。有了新想法,再翻文献。最近十几年,谷歌学术越做越好,成了高效研究助理,不仅可以用关键检索论文全文,还能检索专著的全文。有了自以为新的见解,用自以为独出心裁的关键词检索文献,与其他学者一拍即合的情况渐渐增加,觉得自己的思想深度不亚于其他学者,增强了自信。更重要的是,与其他学者话不投机的情况也在增加,找不到知音的沮丧兼惊喜也开始出现。话不投机,先不论断他人,反躬自问,意识到不投机可能是因为用词相同但用意不同,词同意殊可能因为语境差异,进而直觉到概念的原发语境与应用语境的差异是个创新契机。厘清一个概念原发语境的本质特征,就挖出了这个概念的隐含假定。隐含假定,就是概念原创者视为理所当然的条件,是他们理论思考的起点,类乎美国语言哲学家蒯因(Quine)说的“本体论承诺”。比较原发语境与应用语境,发现二者的不兼容性,也就发现了原概念隐含假定的不适用性。设法把原发语境与应用语境普遍化,找出一个能涵括二者的抽象程度更高的语境描述,就找到了修正分析框架的必要性和机会。一步步摸索,顺藤摸瓜,对自己有用的文献由点变为线,由单线变为复线,进而变为多线,由松散的多线结成网,核心文献就建立了。言不尽意,只能说到这个份上。【点击“阅读原文”,就是雅理书店,哪里有寄托了田雷教授真诚关怀与智慧忠告的《慢教授》,《学者的术与道》的特装典藏版和普通版钤印本,还有未涨价之前的《人生智慧箴言》(钤印本)】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在学术界谋生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