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性
2022/11/2 10:03:18 在学术界谋生存

     有声的言语是具体的,加上独一无二的语境,是最有效的沟通媒介。说出的话与写成的文字一样,不能尽意。但是,语境可以显示不能穷尽的部分,至少可以显示最重要的部分。构成语境的,有背景知识,有物理环境,有难以描绘的情绪与心理,有文字无法反映的语调和语气。不过,即使在同一个独一无二的语境中,一组人听同一个人说话,每个人听到和获取的内容还是千差万别,区别来自背景知识,也来自悟性。书面的文字是抽象的。理解书面文字的过程很复杂,最关键的是构建作者的原初语境。构建好了,就与作者会心不远;构建不好,就不理解作者在说什么,不理解导致厌倦,厌倦的结果是排斥。读同一本书,每个人读到的内容不一样,反应不一样,区别来自背景知识,也来自悟性。教师必须设法与学生沟通,既要课堂讲解,也要写讲稿做课件让学生参考。谈治学是特殊的教学,是较有经验的学者与较少经验的学者沟通。谈治学,讲与写都需要认真准备内容,也要设计表述,尽量扫清拦路石,尽量提示陷阱,让听者或读者通向理解的路径少点障碍。除此之外,还需要有心理准备。讲课,要承认“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是常态。写书,要承认“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常态。悟性正态分布,不承认这一点,就会失望。关于治学的书不好写。无论怎样精心挖掘,落在纸面上的毕竟是经验的总结,不是鲜活的经验。谈治学,不宜讲通则。通则成立,但离个人体验太远,很难化为可以付诸实践的细则。常识是通则,有用。讲常识,力求细化,把常理变成可以操作的具体建议,才可能有用。是否真有用,取决于读者的悟性。写关于治学的书,是与成长中的学者对话。不过,写作不同于面谈,顶多能形成具体的细则。然而,从具体的细则到独特的建议,还是横亘一道鸿沟,书本很难助读者跨越。书本对读者是否有用,有大用还是只有小用,取决于读者的悟性。插个广告。读懂《不发表就出局》需要悟性;读懂《学者的术与道》需要更强的悟性。

    悟性可以自估,但自估往往流于自诩,靠谱的自估靠实践和比较。测试有没有悟性,靠下真功夫。判断一块石头是不是可以引火的燧石,最可靠的方法是用力撞击。测量自己的悟性,靠冷静的比较,不断与昨天的自己比较测量,不断与其他实践者比较。大学毕业,最晚硕士毕业,关于悟性的自我估计就应该完成了。攻读博士学位的意义在于开发悟性,不是估计悟性。悟性的获得靠天赋,开发靠自己的实践。实践就是练习或习练。有没有某方面的悟性,悟性的高低与潜力,行家能大致判断,但行家不一定直言相告。准确点说,略通世故的行家一定不会直言相告。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在学术界谋生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