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治学利己利人
2023/1/4 20:12:48 在学术界谋生存

     看到年轻学者谈治学,我很高兴。讲者是无可争议的天才,不必担心同辈竞争,我替他们高兴。陶哲轩谈如何研究数学,我明知对我毫无用处,也愿意听听。他是大天才,把心托在手掌,别人也偷不走半分。讲者不是顶级天才,仍然面对同辈的激烈竞争,我也替他们高兴。当然,也有点替他们担心。谈治学,需要赤诚的服务精神,否则容易受挫。即使讲者完全讲真的,一些听众还是觉得有所保留;把听来的成功术付诸实践,多数听众会发现没有成效。发生这样的情况,讲者的学术声誉就难免受损。讲者完全讲真的,听众觉得毫无保留,把听来的经验付出实践真有成效,讲者无疑是成功的。不过,这只是一半成功。如果讲者没有在讲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没悟出新道理,就帮了别人,没帮自己。自己没有变得更强,然而培养出了强大的对手,比较优势自然就变小,研究和发表就难免内卷化。不过,即使讲者是车师母说的“傻实在”,谈治学方法也可以利己利人。谈的过程是加深理解的思考过程。做研究总会有些心得体会,但并非所有的心得体会都能自然而然地上升到自觉的高度。尚未自觉的心得体会,能在谈的过程中从不自觉变为自觉,从无意识的习惯变成有意识的作法,进而成为可以改进和提高的方法,也就实现了治学的自觉。达到了治学方法的自觉,并不意味着实现了治学的自由。二者的距离不可以道里计。但是,实现了自觉,就对治学过程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遇到挫折,知道是必然的,不会惊慌。学术的艰辛和愉悦都在探索。只要是实做研究,不是单纯做文章,永远不会驾轻就熟。有研究经验,能知道黑暗中大体摸到何处,离洞口尚有多远,少些惶恐茫然,多点耐心坚韧,如此而已。已有的成绩,只是自信的凭据,不是成功的保证。除非甘心自我克隆,否则选题就是自讨苦吃,材料永远繁杂难解,文献总是半生不熟,分析必须挖空心思,写作始终惨淡经营,发表永如万里长征。天才自当别论,“忽悠”更须别论,中人之材而有志于学,听听实话,或许有助于增强耐心韧性,少受以顺为逆之苦。上面这段话是13年前写的。昨天完成了一本英文小册子,总结了20年探索政治信任的点滴发现,今天应该轻松愉快但怅然若失,就想起了自己写过的旧话。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在学术界谋生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