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是提炼出那条消息
2023/4/19 11:07:36 在学术界谋生存
昨天转发了David Stuckler教授与《柳叶刀》执行编辑Jocalyn Clark博士的对谈。克里克博士讲了很多真知灼见,最重要的是:写论文的关键是提炼出你想传达的那条消息。
《不发表就出局》讲了个故事,可以注释克里克博士的论点。
“去年七月份我到牛津大学去,住在墨顿学院(Merton College)的对面,从窗口能看到墨顿学院那个尖顶的教堂。当时最明显的感觉就是那个顶特别高,傍晚以后,那个地方几乎不见人,我有时感到很诡异,猜想,这个几百年的教堂里不知有多少鬼魂。就是在这样一个环境里,我反复问自己,我的point到底是什么,我到底有没有一个point。有一天,我忽然开窍了。我原来以为我关心的是差序政府信任,这时终于意识到我真正关心的是如何更准确地测量对中央政府的信任。”
找到那条消息,被十个刊物拒稿的文章就找到了合适的去处,2016年发表在China Quarterly。
研究过程很像在贵州乘高铁,从一站到另一站要钻连环套隧道。走通一段,见一次光,但并未柳暗花明,还得继续钻。区别是,隧道是直的,研究者钻的山洞不仅曲曲折折,还有很多岔道。当然,更大的区别是研究者没有高铁,只能一步一步地在黑暗的山洞里摸索。ChatGPT能帮忙拓宽道路,开路还是靠自己。
两年前我又走通一段路,写了篇跟进文章,2022年发表在China Quarterly。套用2015年在人民大学的说法:“我原来以为我关心的是对中央政府的信任,这时终于意识到我真正关心的是如何从两个向度更准确地测量对中央的信任。”
昨天看了克里克博士的视频,大受启发,又走通一段路。我不够聪明,无法像她指点的那样靠思考寻找那条消息。写文章像画树。聪明人有大局观,有洞察力,先想后写,先画树干,后画主枝,最后画细枝和树叶,一气呵成。不够聪明,大局观不强,洞察力不足,也能把树画好。不过,必须边写边想,以写为想。只要相信看到的是树的组成部分,就仔细画下去。细枝树叶画准了,主枝就逐渐清晰,进而主干就逐渐清晰,在解释的环路上多转几圈,就能慢慢看清主干,也就找到了那条消息。
正路只有一条,歧路无数,走不完。但是,歧路走多了,碰上正路的概率会大一点。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淇℃伅浠呬緵鍙傝€冿紝涓嶆瀯鎴愪换浣曚箣寤鸿銆佹帹鑽愭垨鎸囧紩銆傛枃绔犵増鏉冨睘浜庡師钁椾綔鏉冧汉锛岃嫢鎮ㄨ涓烘鏂囦笉瀹滆鏀跺綍渚涘ぇ瀹跺厤璐归槄璇伙紝璇烽偖浠舵垨鐢佃瘽閫氱煡鎴戜滑锛屾垜浠敹鍒伴€氱煡鍚庯紝浼氱珛鍗冲皢鎮ㄧ殑浣滃搧浠庢湰缃戠珯鍒犻櫎銆�
返回 在学术界谋生存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