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背后的问题:课题的本质是什么?
2022/8/16 16:56:00 橘蕊墨邪
课题的本质
—边界及定义—
“课题的定义,决定了解决方案的边界”(The issue definition determines the solution boundary.)
“
第
一
节
”
解决问题的第1步:明确说出本质课题
解决问题的第1步,就是发现问题之后,将本质性课题明确化。只有将重点课题明确化,才能期待替代方案能带来明确的成果。
【举例】在校园校园招聘会上,对于参加的学生而言,面临的迫切课题是“该向哪家公司递出简历”。这是追求理想型问题,以目标来说,他们的重点课题应该是选定有意愿就职的企业。
接下来的课题是,该如何提出申请。
另一方面,对于公司的人事部门而言,面临的课题是“该怎么做才能找到适合本公司的人才”。换句话说,该用何种手段任用理想员工。
另外,如果想要制定暑期计划,所面临课题就是“该怎么过暑假(理想)?”
“
第
二
节
”
课题的定义,决定了解答的范围
“课题的设定,决定了解答的范围 [课题的定义,决定了解决方案的边界]”(The issue definition determines the solution boundary.)这句话是纽约麦肯锡顾问的名言,意思是发现问题之后,设定具体课题的步骤非常重要。
【“下雨”的例子】
T(28岁,男性)任职于某大型超市的宣传部门,因为工作上的关系,他几乎每天都要外出办公(以SCQA分析来说,这段说明为S,即状况)。
某天,T在正要前往其他公司幵会时,抬头看看天空,发觉快要变天了。他分析状况:“对了,气象预报好像说今天会下雨。看起来快要下雨了(C,即问题)。”
T发现“快要下雨”这个防范潜在型问题,并将它定义成具体的课题:“我是否该带伞外出(Q,即课题)?”
T靠经验掌握重点,将设定课题限定在下雨时该做出何种应对策略。对于这样的例子, 应该很少有人会把课题限定在分析原因,像是“为什么今天会下雨”。更别说是预防策略,例如该怎么努力才能阻止雨不要下,毕竟我们无法掌控天气。T这么细心,应该会带伞外出,作为雨天时的应对策略,这件事情就算解决了。
这则简单的例子,可以帮助同时思考课题设定和替代方案的广度。
但是,“是否该带伞外出”并非本质性的课题。在应对策略的领域中,T定义出一个具体课题“是否该带雨伞外出”。这一瞬间,解决策略已被限定在“雨伞”这个雨具上面,选项的范围也被限制在“该不该带出门”,只能够选择是或否。换句话说,完全没讨论到其他的解决策略(替代方案)。
万一下雨,其实还有许多替代方案,例如:
“去最近的便利商店买雨伞。”
“在目的地向别人借伞。”
“搭乘出租车。”
但是,以T的例子而言,没有必要考虑这些方案。重点在于,解决策略的选择范围,取决于怎样设定课题。
(问题解决得好不好,不是只看结果,还看过程。虽然最后可能都选择了带雨伞出门,但是只考虑“是否要带雨伞”和考虑了以上各种替代方案之后再选择带雨伞出门,其体现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质量是有很大差别的)
“
第
三
节
”
课题定义太表面,无法解决问题本质
假如T将课题设定范围扩大为“该带哪种雨具出门”,是要带普通的伞、大一点的伞、折叠伞,或是穿雨衣、雨鞋等,那么在雨具的范围中,将出现许多替代方案。
接着,还可以提出更接近本质的课题设定:“该怎么做才不会被雨淋湿”。这样的课题设定,凸显出一个本质性的问题:淋湿。其实,下雨本身并没有问题。无论是下雨或是下刀子(译注:日文惯用“即使下刀子也要去”来表示风雨无阻的意思),只要不被淋湿都不成问题。
“可能会被雨淋湿”这件事与T的期待状况有落差,就是问题的本质。因此,对于T而言,最重要的是优先思考不被淋湿的预防策略。
在这里,预防策略不是指“预防下雨”,这太不切实际,而是针对“被雨淋湿”这个本质性问题,提出预防策略。
假如T的课题设定包含“可能会被雨淋湿”这个本质性问题,那么就可能提出一连串的解决策略(替代方案),切实地解决问题。我们很难期待,表面性的课题设定能够解决本质性的问题。
以上内容叙述了设定课题的重要性。必须先确定问题的类型,然后选定确切的课题领域,例如分析原因、应对策略等。因此,希望各位了解,能否设定好具体课题,将决定解决问题质量的优劣。
版权说明:
文字:《Mckinsey, Problem Analysis and Solving Skills》
图片:pexels
编辑:紫邪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橘蕊墨邪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