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不是扔骰子的事——柠檬车案例的类比说明
2023/2/9 9:30:00 橘蕊墨邪

    

     上一次坐进车里并担心汽车不能发动是多久之前的事了?好消息是,这个念头上一次闪过脑海的时间距离现在太过久远,你自己估计都想不起来了。

     但即便是在20世纪80年代,情况还并非如此。

    

    

    

    

     1、汽车制造是扔骰子的事吗?

     没错,当时的底特律的确生产了不少好车,但也生产了相当数量的无法正常运转的“柠檬车(Lemon Car)”。

     汽车技工虽然会对柠檬车的某个部件进行修理或替换,但问题总是接踵而至。系统故障多次发生,人们怎么也无法把车完全修好。这一情形,让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手足无措。

     一种观点认为,“柠檬车”如此常见并不奇怪。一辆普通的汽车总共拥有将近30,000个独立的部件,其中发动机和座椅等很多部件都是预先做好的。尽管如此,一条典型的汽车制造线,仍会从多达17个国家的几百个供应商那里收到大约2,000个独一无二的零部件。

     从这么多不同的渠道获得这么多的部件,并将部件拼装为一辆可以行驶的汽车,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没错,多年来,人们对于汽车质量问题的解释便是生产过程本身具有随机性。想要时刻保证万事不出差错是不可能的。而这,基本上也是现今企业对于创新的看法

    

    

     2、试图解决,失败与成功

     【美国汽车制造商的失败解决】汽车制造商迎难而上,付出最大的努力想要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增加了负责库存和检査的人员,并重新部署站台,对流水线无可规避的一切问题加以管控。

     然而很不幸,这些解决方法使成本和装配复杂程度大幅增加,却只是缓解了问题,完全没有触及“柠檬车”出现的根本原因。不仅如此,美国汽车制造商还在不经意间设计出了一套高效制造成本高昂、质量参差不齐,且不可靠的汽车生产流程。

     【日本汽车制造商的成功解决】神奇的是,这种情况已是过去式。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在爱德华兹·戴明和约瑟夫朱兰的理论启发下,日本的汽车制造商对其生产的汽车进行了大幅改良。

     答案就在理论之中。日本人孜孜不倦地进行实验,想要找出生产缺陷的原因所在。他们相信,只要能够找到每个问题的根源,就能够设计出一套防止问题出现的流程。如此一来,生产上的错误就不容易重复出现,质量会得到持续的提高,而成本也会大幅下降。

     简而言之,日本人向我们证明,汽车生产虽然具有与生俱来的复杂性,但如果专注于优化制造流程,那么切实高效地制造质量可靠的汽车仍是可以做到的。日本的汽车制造商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试着修理已经离开流水线的“柠檬车”。

     想要制造普通日本用户都有能力购买的汽车,本田和其他日本汽车制造商就必须要研发出一套与盛行的主流流程迥异的方法,也就是说,他们必须要通过设计将缺陷从流程中剔除。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日本人的反应与科学家处理异常现象的方式相同:将问题看成一个能够用来理解原因的机会

     在这个案例中,他们将问题看作改进生产流程的机遇。缺陷是由非常具体的问题导致的,一旦被认识和理解,这些问题便有可能得到改正,而此前的流程则可以被更改或废除。

     本田研究出了一套流程,确保能够找出所有的问题,且问题一旦出现就能得到修正。只要本田能够在生产流程中持续寻找“异常情况”,那么每个问题就都可以被视为一个用来改良流程的机会。实际上,为了确保能达到这一效果,本田特别设有一套规定。

     例如,在一个部件进入下一个增值步骤之前,雇员绝不可以擅自为部件添加价值。增值必须每次都通过相同的方式完成,这样一来,管理人员才能确定增值步骤与流程中的下一步相契合。这也就创造出了一种进行重复科学实验的环境,每一个相同的步骤,都是一次检验这种具体做法是否每次都能达到完美结果的实验。

    

    

     3、事后分析,类比创新

     对于本田来说,这一理念就表现在其研发的无缺陷生产流程之中。每一步操作都可以被看成一个独立的“只要-就”声明:“只要我们这样做,就一定会产生那样的效果。”在这一生产理论的推动下,品质运动诞生了。后来,美国人将他们从日本竞争者那里学来的东西谙熟于心,而今天的美国汽车工业也终于可以大批量制造质量可靠的汽车了。

     从真正意义上说,创新仍处在“品质革命之前”的状态下瑕疵、 失误以及失败都被管理人员看作创新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因素。他们忙于掩饰创新成果的参差不齐,大多不认真思考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这些年来我在哈佛大学商学院商业管理的实践和思考,让我得出了一个结论:人们一直未能将合适的理论引入有关企业该如何实现成功创新的讨论

     创新真的是撞大运吗?还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创新成功背后的原因,才使之显得如此困难?精明能干的管理者为各种创新挑战和层出不穷的问题绞尽脑汁,却很少有人能够触及“是什么促使用户购买和使用某款特殊的产品或服务”这一最根本的问题,这样的例子,我见过太多。

     我们相信,“待办任务”理论最终能为你提供一个答案。

    

    

     大家都在看

     颠覆性创新理论vs.待办任务理论:数字设备公司的案例

     待办任务理论的萌芽:奶昔的案例

     因果关系才应是最终目标:路易·巴斯德的巴氏消毒让牛奶喝起来更安全

    

    来源:《与运气竞争》编辑:紫邪图片:Pexels关注【橘蕊墨邪】公众号 学习更多经典知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橘蕊墨邪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