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周兴 | 有固定不变的人性吗?
2022/7/27 10:15:06 友朋说

    

     文章共4006字,阅读大约需要10分钟。

    

     福山的《我们的后人类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后果》一书第一章,福山引用了海德格尔《技术的追问》中的一段话作为题词:

     “对人类的威胁不只来自可能有致命作用的技术机械和装置。真正的威胁已经在人类的本质处触动了人类。集置之统治地位咄咄逼人,带着一种可能性,即:人类或许已经不得逗留于一种更为原始的解蔽之中,从而去经验一种更原初的真理的呼声了。”

     让福山心动的想必是海德格尔的这样一个表达:真正的威胁已经在人类的本质处触动了人类。在该书第一章的开头,福山一上来就介绍了在20世纪中期影响巨大的两本科幻书,一是乔治.奥威尔的《1984》(1949年出版),二是奧尔德都.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1932年出版)。这两本书分别预见了两种现代技术:一是信息技术,二是生物技术。两者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发展起来的。奥威尔的《1984》说的是:横跨大洋的帝国建立了一块“电屏”,它能实时收集各家各户的信息,发送给空中的“老大哥”,在“真理部”和“友爱部”的管理下,“电屏”被用于社会生活的集权化,政府通过网络监视人们的生活。所有这些预言在今天都已经实现了。第二本书《美丽新世界》描绘了今天世界上正在发生的生物技术革命,比如说子宫外孵化婴儿(试管授精)。这在德国已经完成了第一例,好像是去年,夫妻两个可以手拉手去看望,小孩子在一个玻璃瓶装置里面不断长大,长到10个月把他拎了出来,就完成了生育。再比如给人带来即时快感的精神药物“素玛”( Soma)。人寿越来越长,人生越来越无聊,加上人类身体越来越迟钝,我们大部分时候已经没什么反应了,这时候我们需要新的和更强烈的刺激,所以美国现在已经开放了很多以前被归列为毒品的药物,这是无可奈何的事,不刺激人们怎么度过这平庸无聊的生活,对不对?又比如能模拟情感的“感官器”( Feelies),等等。

    

     这两本书已经成了“先知之书”,我们上面只列出这些比较重要的项目,这些科幻式的预言已成今天的技术事实。但这还不是福山关注的重点所在,他关心的是在现代技术条件下人性的保存。按照福山的说法,“我们试图保存全部的复杂性、进化而来的稟赋,避免自我修改。我们不希望阻断人性的统一性或连续性,以及影响基于其上的人的权利”。“因为人性的保留是一个有深远意义的概念,为我们作为物种的经验提供了稳定的延续性。它与宗教一起,界定了我们最基本的价值观。”话到这儿,我们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福山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在哲学上也受到尼采的影响,但显然并不具有尼采式的激进思想态度。他说我们的人性是有某种统一性和稳定性的,我们需要保护之。福山是站在自然人类的立场上思考问题的,所以在技术观上采取了一种保守姿态。然而问题在于,什么是“人性”?有固定不变的“人性”吗?或者,有固定不变的“人性”要素吗?福山的问题焦点正在于此,但我认为他并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当福山追问和主张“人性的保留”时,他显然假定了一种恒定不变的自然人性。更有甚者,福山把他所谓的“人性”归于生物基因:“人类本性是人类作为一个物种典型的行为与特征的总和,它起源于基因而不是环境因素。”人性是由基因来决定的,我们能同意这样一个生物主义的想法吗?在我看来这个假定是可疑的,是经不起推敲的。

    

     首先我认为,“人性”是一个历史性的现象,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人性”,甚至也不存在固定不变的“人性”要素,因此才会有各民族差异化的人性理解和历史性的人性规定。一方面,在自然人类文明史上,人们对“人性”的理解或者说关于人的定义是丰富多样的。关于“人性”,历来说法不一。以柏拉图为代表的希腊哲学形成了一种古典的人性观,把人性理解为理智、激情与欲望三者的统一。在《理想国》中,柏拉图主张理智要在灵魂中占据主导地位,这就与他“哲学王”的社会理想达成了统一。每一种人性要素都代表着一种职业,“理智”对应着“哲学王”,“激情”对应着“武士”,“欲望”对应着“商人”。这听起来很有道理,一切都被安排妥当了,特别合乎理性。这就是柏拉图的“理想国”。像巨人姚明娶了一个高个子太太,在柏拉图看来就十分不合理,十分浪费。几年前有一次会议,我恰好坐在姚明旁边,当时我终于意识到我是多么渺小,世界对我来说是多么安全,天压下来也压不到我呀。按照柏拉图的想法,姚明应该娶一个一米二左右的老婆才是对的,综合一下,生出小孩长成一米七左右,那就有利于我们种群的改良,否则对这个社会就没好处。还有小孩的培养,大家都知道,按柏拉图的建议,小孩生下来是要集体培养的,因为并非所有的父母亲都有能力承担起小孩教育的责任,你把小孩归不良父母养育和管教,万一把小孩培养坏了怎么办?不是给国家(城邦)添乱吗?柏拉图就是这样来设计的,整个设计基于他关于人性的规定,听起来十分天真。

     近代哲学的人性观继承了柏拉图的基本规定,但同时也保留了基督教的神性维度,这时候才把人性理解为理性与神性的二合一,把人规定为“半神半兽”的动物。我们在康德哲学中看到这种二元论人性观。康德哲学很明显地把现象界和本体界区分开来,把道德一信仰世界与有必然规律的自然界严格区分开来,所以是“二元论”,而这同时也是一种人性二元论,诚如福山指出的:“康德的本体世界是不再受自然的因果关系限制的世界,它为绝对命令提供了根据,并且从自然概念中整个剥离了道德。”

    

    图 | 威廉姆·冯·洪堡在康德时代还有威廉姆·冯·洪堡的古典主义的完美人性观。大家知道,洪堡是现代大学的开创者,今天大学最基本的规定性是由洪堡提出来的,把它总结一下无非就是两条:一个是学的自由,一个是教的自由。这是现代大学的本质要求,但众所周知,要充分实现这两条并非易事。这且不去说它,我这里要关心的是洪堡教育理想背后的古典主义人性观。在洪堡看来,完美人性——“完人”——是自由与规律(必然)、想象与思辨、个体与群体三对矛盾的统一,统一后才有“和谐”人性。他说大学的目标就是培养“完人”的,这当然特别理想,现在看起来不免有点不合时宜了。另外,洪堡这个思想完全是古典式的,他说只有希腊人达到了这种统一了。

     无论古典的人性论还是近代哲学的人性观,虽然人性内涵的规定各不一样,但“和谐人性”是一贯的理想。一直要到19世纪后半叶,尼采完成了一种对传统人性观的颠倒和解构,揭示了人性本有的内在冲突和张力。尼采在他1872年出版的《悲剧的诞生》中告诉我们,没有完美的、和谐的人性,人性在根基上是痛苦的、紧张的、对抗的,完美和谐的理想是错的和假的。传统美学一直强调美是和谐、规则、理性,是黄金分割,那是虚构的。为什么需要艺术和哲学?如果生命本身是完美和和谐,我们还需要艺术和哲学吗?我们不需要呀。艺术和哲学实际上是要让人直面这个痛苦的人生,希腊悲剧的意义即在于此。现在我们可以看到,疯子哲人尼采为什么如此重要?因为他首先告诉我们,传统人性理解是错误的,哪有和谐的人性?尼采要颠倒传统的人性观,解构之,揭示人性本来就有的内在紧张、冲突和张力。我自己经常建议同学们读书不在多,世上书太多了,但像尼采这样的人物你必须读一点,不读尼采就没有时代感。尼采才开启了现代主义艺术,以及后来的当代艺术,不理解尼采就难以理解现代主义艺术,就不知道为什么有后来巨大的变化。因为尼采第一个告诉我们什么是真相,生命的本质是斗争、分裂和痛苦。如果你现在还坚持着一种和谐的、完美的人性理想,然后去观看当代艺术的作品和展览,你就会一脸懵逼,不知道这些东西是干什么的,为什么搞成这个样子。

     另一方面,“人性”的各个要素,无论是理智还是情感还是道德心,在每个时代里都发生了各种变异。仍旧拿美感来说,在康德那里,美感的基础被描述为common sense[共通感],美被规定为脱离内容、不计利害、不带任何欲望和要求的,美是纯形式的、普遍必然地令人愉快的、带有没有目的的合目的性并使任何人都感到愉快的东西。康德的审美理想真的太纯粹了,但如果你用这种理想的观点来看今天的艺术,你就彻底崩溃了。康德的先验论美学在后世越来越受到了怀疑,实际上,美感是在生活世界里不断被重新塑造的一个要素。特别是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间,在影视图像文化的规制和形塑下,我相信中国人的美感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比如说我们脑子里面的美女形象,肯定是西方式的,那种轮廓分明的西洋美女的美感,因为我们被归置了,我们已经被调整到那个位置上了。你说美感是固定的吗?晚期尼采说美就是强壮,虚弱的东西怎么可能是美的呢?这是尼采对美的规定。因为我们越来越虚弱了,尼采才会说美是强壮。那弱不禁风的、看着就要倒掉的林黛玉呢?我们古代文人都喜欢呀,我们只能说那是另一种美感,今天的男人多半是不会喜欢的了。美感不是固定的,而是一个变化着的要素。

     为了避免福山式的恒定人性论的偏见——我认为这是一种偏见,没有恒定不变的人性——,我们必须注意和确认在过去两个世纪中发生的文明大变局,我称之为自然生活世界向技术生活世界的转换。在这种断裂式的转换过程中,“人性”发生了何种变化?在这里,我斗胆提出两个相对的概念,即“自然人性”与“技术人性”。这两个概念当然会有争议,尤其是所谓“技术人性”。什么叫作“技术人性”?就是被技术化的人性。今天我们人类已经被技术化了,不光是身体和体质被技术化了,正在通过环境激素和生物技术加速被技术化,而且智力和精神也通过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而被普遍技术化了。不要以为人工智能时代还没到来,它已经到了。试想我们今天还离得开手机、电脑和网络吗?我们在精神层面上早已经被数码、算法、大数据所掌握。

     所谓“自然人性”是自然生活世界中的人类的人性,虽然也在不断变化,但总体上保持某种相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相反,“技术人性”则是在技术工业条件下不断变异和生成的人性状态。如果说“自然人性”主要通过传统哲学和宗教得到了表达和规定,那么,“技术人性”到底会怎么样,到底会如何生成和构成,迄今也还是一个未知数,还需要另起炉灶。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分享到朋友圈也许您的分享,能改变一个人的阅读习惯。

    

    

     —— 版权声明 ——

     文章摘自《人类世的哲学》

     孙周兴 著

     插图源于网络

     在此鸣谢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 友朋会在线课堂 ——

    

     —— 加入同人读书会学友群 ——

    

     —— 推荐阅读 ——

     谢天佑 | 做“良臣”,不做“忠臣”

     约翰 · 穆勒 | 论社会权力之于个人的限度

     冯玉军 | 俄罗斯经济的政治社会根源及国家发展前景

     许子东 | 巴金的三个价值和两个遗愿

     冯玉军 | 俄乌战争后的世界:不是“阵营化”,而是“小分流”

     徐贲 | 人为什么自愿选择不自由的选择

     童之伟 | 在法治轨道上化解公共卫生危机

     许小年 | 从秦到清根本就不是封建社会

     刘擎 | 爱国主义在道德上是自私的吗?

     施展 | 托克维尔“论法国的民主”,我书架上的神明

     黄仁宇 | 什么是资本主义?

     雷颐 | 知识分子抛弃“人道”后的命运

     骆玉明 | 深察人心:贱奴痛饮贵人血

     余明锋 | 俾斯麦使德国伟大了,而使德国人渺小了

     唐小兵 | 今日的“中西医之争”,都是在拾80多年前的牙慧

     许纪霖 | 曾经有这样一位才子外交部长

     张松 | 红色首都(2)

     北游 | 天天说着“以史为鉴”,为何总是一错再错?

     鲁迅 | 暴君的臣民

     赵林 | 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

     杨天石 | 反贪——蒋介石的严刑与空言

     翟晓洁 |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逐渐从教科书里剔除了?

     张松 | 考试

     刘擎 | “理性的自负”为什么很危险

     杨天石 | 围园除后密谋与维新变法的失败

     张宏杰 |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假消息?

     钱穆 | 中国古代文化演进的主流

     雷颐 | 灾难记忆

     钱穆 | 中国古代文化演进的主流

     陈嘉映 |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

     朱东安 | 曾国藩集团同清政府的矛盾与对策

     朱学勤 | 这一千年的革命

     蒙培元 | 敬畏之心——一个真实的故事

     秦晖 | “帝国后遗症”

     葛兆光 | 盛世背后的危机

     姚大力 | 一个无专著的教授的学术观

     骆玉明 | 小妖的逻辑

     吴思 | 金庸给我们编了什么梦?

     景凯旋 | 人民为何支持希特勒

     赵宏|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容忍的代价

     孔捷生 | 星条旗落下之时

     周海滨 | 胡耀邦向拆迁户检讨:我犯了官僚主义错误

     陈嘉映 | 快乐与至乐

     吴思 | 恶政与恶棍

     周濂 | 脑子坏了还是良心坏了?

     金观涛 | 当经验真实等同于客观实在时,人类迟早会生活在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

     余英时、马国川 | 回首辛亥革命,重建价值观念

     马国川 | 傅高义对中国的十条忠告

     马国川 | 是国家的政府,还是政府的国家?

     王小波 | 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牢笼

     秦晖 | 唯有邪恶才不择手段

     张维迎 | 无知者无畏

     引人深思,威尔史密斯奥斯卡施暴事件引发的一场小学实验

     波普尔 | 乌托邦和暴力

     许倬云 | 对失败者一视同仁,姜子牙封神堪比林肯

     张松 | 居家隔离(24)

     许纪霖、刘擎 | 社交媒体时代的知识分子与反智主义

     严锋 | 疫情中,不要把我和孩子分开

     邓晓芒 | 从一则相声段子看国人的思维方式

     张宏杰 | 从“欲望”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张弘 | 皇权专制的黄昏

     赵林 | 西西弗斯的宿命

     邓晓芒、项贤明 | 我们到底要把下一代教育成为什么样的人?

     金雁 | 新帝国综合征:后苏联民族问题的症结

     金雁 | 波兰与俄罗斯的乌克兰纠葛

     金雁 | 乌克兰民族独立之路

     刘擎 | 以自由为名实施强制,并将强制的结果宣称为“真正的自由”。

     马勇 | 邓小平时代的成就、意义及愿景

     朱光潜 | 谈人

     柴静 | 永远不要高估人性的善和低估人性的恶!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友朋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