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的一张借书证
2022/12/2 12:28:13 友朋说

文章共2796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在南京,顺着汉口路走,就到了南京大学校门口,穿过一段满是梧桐树漏下的碎阳光,右手边就是图书馆,30年前的夏天,20岁出头的赵益每天的工作就是在这里的特藏部整理档案,当整理到一张写有“JZM”的借书证时,“并无特别处理”,而是和其他档案放在一起。
当时是1986年,江泽民正在南京以东300公里的上海任市长。30年后,赵益已经是南京大学文学院的教授,他跟笔者回忆起当时的情境时不断强调,“没有传奇色彩,并无经过,只是发现”。
南大百年校庆前,图书馆旁边建起校史博物馆,随着这张借书证主人的不断晋升,这张证并没有像其他学生的档案那样被移走,而是继续留在了校史馆内,并被放在了显眼的位置。这张借书证上分“姓名”“学号”“院别”“系科”,右边还贴着一张江同志的证件照,当时他并未戴眼镜,证件主体则是频繁的图书借还记录,包括书号、借期和还期,用红黑两种墨水笔标记得一目了然。

南大校史馆里的借书证
一个人的全部会映射在他所读的书上,有时这种映射是如此完整而精妙,而借书证和普通书单不一样,书单是分享行为,分享难免不包含展示的成分在内,借书证更单纯,一如学生时代的恋爱,单纯、纯粹,从某种角度上说,借书证暴露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喜好——而是你是一个怎样的人,你的喜好、你的品位、你的心路历程,都在人面前一览无余。
江同志本人也没想到自己的借书证会在40多年后被人翻出来,这是他“一丝不挂”的“闺房”,出于同是一名爱书人的好奇,更多也是窥私欲的作祟,笔者吃了一个月泡面斥重金购入了江同志入学那年的南京中央大学的图书目录,封面还有当时校长樊仲云的题字。我就像一个莽撞的后生,假装不小心地闯入江同志的秘密花园一探究竟。

1943年南京中央大学图书馆藏书目录
对爱读书的江同志来说,1943年入学是件幸运的事情,南京中央大学“复校”两年后,搬迁到条件较好的金陵大学校园内,继承了金大图书馆,据1936年申报馆作过的一次全国大学图书馆藏书量的调查,藏书量超过20万册的仅有5所,金大图书馆即为其中一所,而西迁前金大图书馆文献总藏量已达339184册,加之中大“复校”3年来的一些采购,呈现在年青的江同志面前的是战时藏书量首屈一指的图书馆。
下图为对比图书目录上的书号还原出的江同志一年时间内借还书记录。

对比记录

整理后的“江氏借书证”
江同志第一本书是11月11日借的,这一天去图书馆借书确实是件挺孤单的事,巧合的是50年后在同一个校园里,这一天几个男生庆祝单身,并逐渐在南京高校流传开来,成为光棍节的起源。
江同志借的第一本是《电工学原理》,译者为顾毓琇老先生,光棍节这天书架上偶然的邂逅,让两个人生开挂的人,纠缠一生,3年后在交大,顾毓琇成为了江同志的老师,顾回国期间江同志还邀请他去中南海做客,1997年访美,江同志还特意去费城看望了他。
细究借书日期,还可以发现专业类图书多在秋冬天借阅,而《往事》《寄云的信》《恋爱的妇人》《两条血痕》《春天》《归来》这6本纯文学的书则全部在三、四、五这3个月内借阅,看来春天容易让人变得柔软。

江所借部分图书封面
江同志自小接受的是传统私塾教育,中学阶段在扬中接受的是西式教育,在那里他爱上俄罗斯文学和西方文学,起码在刚入大学的第一年的借书记录里看,像所有十七八岁的青年一样,江同志开始对新文学乃至革命文学产生了兴趣:
冰心的《往事》当时付梓时为纯散文集,包含6篇散文,语言隽永流畅,成就高于早期诗歌和小说。
《寄云的信》则为海派作家徐蔚南寄给妻子的书信集,平素写作“喋谈性欲”的他却在书信中表现出了清新脱俗。
《恋爱的妇人》这本书值得一提,这是借书证上唯一的一部戏剧,这部剧很小众,法国的心理剧作家Porto Riche所著,著名语言学家王了一翻译,三幕剧的剧本主要讲述男主替朋友向一个少女表白,谁知少女爱上他了,婚后她爱他的激情不减,导致男主厌烦“用恋爱的方式来专制人家,精神上、物质上都受痛苦”,便将她拱手让给朋友,事后男主却痛苦万分,最终还是回归家庭成了爱情的俘虏。
所有好的文学都是悲剧,爱人是痛苦的,被爱也是痛苦的,不知江同志在他人的故事里是否流下了自己的泪,但后来江同志似乎并未被这渗出纸面的爱情虚无主义影响,其婚姻长跑已有71个年头。

图为1998年6月27日晚,江泽民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盛大宴会,欢迎来访的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
《两条血痕》则为日本短篇小说、剧本合集,周作人在日本文学翻译方面对其他译者来说几成碾压之势,其特有清隽幽雅略带涩味的味道为作品打上了周氏印记。有点意思的是,看图书目录,江同志是在一堆鲁迅作品里选择了他的弟弟,结合以上4本书来看,小清新的写作风格是江同志这一阶段的偏爱。

《归来》是东北作家罗烽的中篇小说集,其与妻子白朗出现在了电影《黄金时代》里。江同志这一年的书单不光都是阳春白雪,艾芜的《春天》是唯一偏乡土文学的,刻画了南方农村的图景,含蓄克制,尚未像抗战胜利后人物刻画的脸谱化。而杨幼炯的《俄国革命史》详述了俄国革命的经过,那几年江同志对发生在遥远中国北方的革命产生了兴趣,《世界珍闻》是民国名记陶菊隐收集整理的“西方国家”猎奇文章,翻看这本书的目录,我们也可以看到当时的江同志已经关注一些如何保持长寿的文章。

细看这些书单上的作者,为左联或近左联的就有罗烽、冰心,而艾芜是共产党员,施存统更曾担任第一任团中央书记。借书证上之外,江同志的室友回忆说他们最爱读的是1934年出版的艾思奇写的《大众哲学》,也在被窝里打手电筒读瞿秋白的《赤都心史》,这就不难解释他在1946年4月,国府形势仍优的情况下选择加入了共产党。
人是不会变的,穷其余生都在巩固早年形成的“偏见”,吃过的东西、爱过的人、读过的书都已构成了你的骨架,以后再学新知遇新欢,但一有机会还是会回去。

图为1998年江泽民在抗洪一线
很多年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当被问及他有何爱好时,江同志回答说:“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喜欢读书。我阅读与我工作有关的东西:一是机械,二是电子。”后来,江同志还把其苏联导师所著的《机械制造厂如何合理利用电力》一书翻译成中文,此刻他肯定想到当年在图书馆里感激为他带来新知识的译者们。
同样他会专程前往马赛参观大仲马创作基督山伯爵的地方,去巴黎蒙玛特高地希望为“茶花女”扫墓。在借书证被发现的同一年,1986年8月16日,《解放日报》选登了一幅漫画家为时任市长的江同志画的漫画像。漫画的标题是“书迷江泽民”。

《解放日报》上江的漫画像
据信,江同志在上海的市长办公室里就藏书逾3000本。江同志的阅读经历自始而终,令人信服。

1989年9月13日,江泽民回母校交大看望当年的老师和全体师生员工
回望这张借书证,你会发现江同志每个月都有借书,一次2-4本,几无断绝,这样的阅读习惯伴随一生,无论在武汉被撤职接受批斗还是河南渤海农场“五七”干校接受再教育,江同志始终手不释卷,甚至在探望同样被批的汪道涵时,还建议他读读莎士比亚。
读书最好的目的就在于此,你会发现凭借自身阅读构建起来的小世界,能以体恤式的温柔,消解自身的苦难。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
分享到朋友圈
也许您的分享,能改变一个人的阅读习惯。



—— 版权声明 ——
文章转载自公号:苍山夜语、更象
插图源自网络
在此鸣谢
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 友朋会在线课堂 ——

—— 加入同人读书会学友群 ——

—— 推荐阅读 ——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
费孝通 | 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
赵林 | 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
葛兆光 | 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
秦晖 | “个人的整合”与“传统的整体”
余华 | 从作家变成词汇,又从词汇变回作家......
刘瑜 | 韩国电影中的革命
张宏杰 | 鸦片战争的锅应该谁来背?道光,还是乾隆?
王笛 | 怎样认识中国社会
李晓 | 货币翻弄的世界—元朝以后的中国和1500年以来的欧洲
张笑宇 | 商贸秩序与暴力秩序
骆玉明 | 富则求贵,贵则求富。
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
张宏杰 | 从“进贡”看乾隆如何带头腐败
冯玉军 | 重建帝国还是沦为孤岛?
李晓 | 我们对美国至少存在六个方面的误判
季卫东 | 一旦这样的情况司空见惯,算法独裁就无从避免。
朱光潜 | 世界有这许多分歧差异,所以它无限, 所以它有趣
童之伟 | 权力、权利并重方能建成长效反腐机制
许子东 | 红色武侠小说
鲍鹏山 | 有君不如无君
余英时 | 境界与平常心
孙周兴 | 把自家的东西硬往西方概念中填,是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呢?
王鼎钧 | 满纸荒唐见人心
骆玉明 | 突变风云:军人集团的政治贸易
阅读与行走 | 深入戈壁,放牧草原,已忘人间苟且事
韦森 | 谁来管制思想管制
马勇 | 乾隆这样评价崇祯帝
杨奎松 | 国民党搞游击战为何不行?
包刚升 |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
金雁 | “冰冻”时期
陈胜前 | 人类是怎么变坏的?
王惠民 | 沙州都督索允钟
许纪霖 | 大陆与台湾彼此都是“内在的他者”
廖信忠 | 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刘擎 | 泰勒:如何“成为你自己”
秦晖 | 中国人切己的便是身家,远大的便是天下了。
阿城丨1966年夏天,那把提琴
谢天佑|失掉后台的改革者:王安石变法始末
孙周兴 | 有固定不变的人性吗?
陈引驰 | 走向田园,从枭雄身边……
谢天佑 | 做“良臣”,不做“忠臣”
约翰 · 穆勒 | 论社会权力之于个人的限度
冯玉军 | 俄罗斯经济的政治社会根源及国家发展前景
许子东 | 巴金的三个价值和两个遗愿
冯玉军 | 俄乌战争后的世界:不是“阵营化”,而是“小分流”
徐贲 | 人为什么自愿选择不自由的选择
童之伟 | 在法治轨道上化解公共卫生危机
许小年 | 从秦到清根本就不是封建社会
刘擎 | 爱国主义在道德上是自私的吗?
施展 | 托克维尔“论法国的民主”,我书架上的神明
黄仁宇 | 什么是资本主义?
雷颐 | 知识分子抛弃“人道”后的命运
骆玉明 | 深察人心:贱奴痛饮贵人血
余明锋 | 俾斯麦使德国伟大了,而使德国人渺小了
唐小兵 | 今日的“中西医之争”,都是在拾80多年前的牙慧
许纪霖 | 曾经有这样一位才子外交部长
张松 | 红色首都(2)
北游 | 天天说着“以史为鉴”,为何总是一错再错?
鲁迅 | 暴君的臣民
赵林 | 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
杨天石 | 反贪——蒋介石的严刑与空言
翟晓洁 |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逐渐从教科书里剔除了?
张松 | 考试
刘擎 | “理性的自负”为什么很危险
杨天石 | 围园除后密谋与维新变法的失败
张宏杰 |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假消息?
钱穆 | 中国古代文化演进的主流
雷颐 | 灾难记忆
钱穆 | 中国古代文化演进的主流
陈嘉映 |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
朱东安 | 曾国藩集团同清政府的矛盾与对策
朱学勤 | 这一千年的革命
蒙培元 | 敬畏之心——一个真实的故事
秦晖 | “帝国后遗症”
葛兆光 | 盛世背后的危机
姚大力 | 一个无专著的教授的学术观
骆玉明 | 小妖的逻辑
吴思 | 金庸给我们编了什么梦?
景凯旋 | 人民为何支持希特勒
赵宏|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容忍的代价
孔捷生 | 星条旗落下之时
周海滨 | 胡耀邦向拆迁户检讨:我犯了官僚主义错误
陈嘉映 | 快乐与至乐
吴思 | 恶政与恶棍
周濂 | 脑子坏了还是良心坏了?
金观涛 | 当经验真实等同于客观实在时,人类迟早会生活在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
余英时、马国川 | 回首辛亥革命,重建价值观念
马国川 | 傅高义对中国的十条忠告
马国川 | 是国家的政府,还是政府的国家?
王小波 | 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牢笼
秦晖 | 唯有邪恶才不择手段
张维迎 | 无知者无畏
引人深思,威尔史密斯奥斯卡施暴事件引发的一场小学实验
波普尔 | 乌托邦和暴力
许倬云 | 对失败者一视同仁,姜子牙封神堪比林肯
张松 | 居家隔离(24)
许纪霖、刘擎 | 社交媒体时代的知识分子与反智主义
严锋 | 疫情中,不要把我和孩子分开
邓晓芒 | 从一则相声段子看国人的思维方式
张宏杰 | 从“欲望”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张弘 | 皇权专制的黄昏
赵林 | 西西弗斯的宿命
邓晓芒、项贤明 | 我们到底要把下一代教育成为什么样的人?
金雁 | 新帝国综合征:后苏联民族问题的症结
金雁 | 波兰与俄罗斯的乌克兰纠葛
金雁 | 乌克兰民族独立之路
刘擎 | 以自由为名实施强制,并将强制的结果宣称为“真正的自由”。
马勇 | 邓小平时代的成就、意义及愿景
朱光潜 | 谈人
柴静 | 永远不要高估人性的善和低估人性的恶!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友朋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