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玉明|这个世界那么华丽那么庄严,却又那么混浊那么荒诞
2023/1/6 14:04:53 友朋说

    

     文章共2523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贾珍在操办秦可卿的丧事时,想到贾蓉不过是个国子监的学生,对丧礼的排场会造成限制。出殡的灵幡上要写死者的身份,和尚、道士做法事的场所也得有写着死者身份的告示牌。一个监生的妻子,怎么写呢?很不好看。为此,贾珍心里就老大不舒服。

     可巧在头七第四日,大明宫掌宫内相戴权前来吊丧。“内相”字面意思是皇宫内的宰相,跟朝廷的宰相对应。当然,这只是对宫中掌权太监的一种恭维的称呼。这是一个虚拟的官职,但这个官职表明这个人的身份是很高的。“大明宫掌宫内相”从字义上推测,大抵相当于皇宫内部的总管。而“戴权”这个名字,又是“大权”的谐音,表明他是受皇帝宠信的、手握大权的人。

    

     这位“内相”派头很大。他先备下了祭礼,让手下人送来,然后坐了大轿,打伞鸣锣,亲自来上祭。所谓“打伞呜锣”,表明他是带着仪仗队开道的,这是一个很张扬的做法。

     一个宦官为什么和贾府有这种礼仪性交往呢?我们前面交代过一句,贾政的女儿贾元春被选到皇宫里去了。

     贾珍赶忙出来迎接戴权,请他到室内,献上茶。这时贾珍心中已经有了主意,顺便就说他要给贾蓉捐个前程,也就是捐一个官衔。戴权一听就明白,笑道:“想是为丧礼上风光些?”贾珍忙笑着说:“老内相所见不差。”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捐纳制度。中国历史上一直存在普通人通过向国家捐钱来买官的做法,朝廷用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财政困难。到了清代,捐纳形成了完整的制度,捐官人数也是空前之多。

     捐钱买了官以后是怎么样的呢?也是有不同的情形。

     有的人是一心等着担任实际职务,然后再把买官的钱连本加利捞回来。但这个很难,因为等着官缺的队伍排得很长。更多的人只是买一个官老爷的身份,在社交场合显得有体面一些。在贾府里面,贾琏就是捐官的。

     这边戴权听贾珍那么一说,就回应道:“事倒凑巧,正有个美缺。如今三百员龙禁尉短了两员。”

    

     龙禁尉也是小说虚拟的官职,它的全称是“防护内廷紫禁道御前侍卫龙禁尉”,是皇帝的侍从,官阶五品。五品是个界限,在明清时代,到了五品就算高级官员。当然,捐纳的龙禁尉是不用上班的,是个虚名。

     事情好像很凑巧,你想要的东西正好就有,而且不多,就两个,这不是让买方又兴奋又紧张吗?

     慢着慢着。两个名额已经只剩一个了。戴权说:就在昨天,襄阳侯的兄弟老三来求我,现拿了一千五百两银子,送到我家里。不卖不行啊,戴权说道:“咱们都是老相与,不拘怎么样,看着他爷爷的分上,胡乱应了。”就是说从他爷爷那辈开始,戴权就跟他们有交情了,这个交情必须要认的。

     还剩一个,差一点也卖了。戴权又说:“谁知永兴节度使冯胖子来求,要与他孩子捐,我就没工夫应他。”也不是一定不卖,就是兴致不高,所以还留着。

     说到这会儿,这才给贾珍一颗实心的甜枣:“既是咱们的孩子要捐,快写个履历来。”怎么是“咱们的孩子”呢?你的孩子就是我的孩子啊!说得那个亲切,好像不是卖东西给你,倒是给孩子送了一份礼品。

     上面一段说下来,你听戴权那个口吻,简直就是经常做生意的。老生意都会这一套:你要的东西啊,差一点就没了,幸好还剩着一个。要不是你,我还真不舍得卖呢!让你花了钱还觉得捡了大便宜,感恩不尽。

     贾珍不管信还是不信,连忙抓住机会,吩咐下人:“快命书房里人恭敬写了大爷的履历来。”买官要写履历,就跟我们现在到单位求职要自己写个简历是同一个道理。

     小厮不敢怠慢,去了一会儿便拿了一张红纸给贾珍。履历表上写了贾蓉本人和往上数三代贾代化、贾敬、贾珍的概况,这就是捐官所要提供的材料。

     你是不是心里存着一个疑问:难道捐官是由宫里太监做主,或者说由太监经手的吗?并非如此。

    

     拿清代的情况来说,捐纳由户部的捐纳局专门掌管。但那是一个职能部门,权力和好处不一定都在职能部门。像御前侍卫这个系统和宫内的事务关系密切,得到皇帝宠信的太监就能把相关利益切割下来,用来养肥自己。

     戴权看了贾蓉的履历,回手就把它递给一个贴身的小厮收了,说了一句话:“回来送与户部堂官老赵,说我拜上他。”

     户部是捐纳事务的主管部门,正式的手续是要从那里办的。堂官就是户部的主事官员,古代称作尚书,现代叫作部长。这是很大的官,但戴权叫他“老赵”,很随便的口气,还带着一点居高临下的味道。

     让老赵干什么呢?“起一张五品龙禁尉的票”,就是发一个委任状,“再给个执照”,就是官员资格证书。这些事都没必要征询老赵的意见,让他给办就是了。

     费用也是有的,“明儿我来兑银子送去”。

     事情办了,戴权也就告辞了。贾珍留不住他,就把他送出府门。临上轿的时候,贾珍问了一句:“银子还是我到部兑,还是一并送入老内相府中?”这话的意思是说,我把捐官的钱交给谁?戴权道:“若到部里,你又吃亏了。不如平准一千二百银子,送到我家就完了。”这话大概不假。从官面上走明账和私下走暗账会相差很大。戴权自己会留多少只有他自己知道。

    

     《红楼梦》是一部全面反映当时社会状况的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在故事线索发展的过程里,作者会对涉及的各种各样的人物、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展开精心描绘。在贾珍为贾蓉捐官的情节里,我们看见了戴权,一个大权在握的太监形象栩栩如生,我们也了解了以清代为基本背景的捐纳制度和这个制度所包含的双重污浊。

     什么叫双重污浊呢?一个是以国家名义进行的卖官鬻爵,一个是权力人物在这个官职买卖过程里中饱私囊。我要提醒你一句,看《红楼梦》,可不要只是看故事。

     第二天,等到贾蓉领了凭证回来,他就成了五品官了,秦可卿也就成为五品诰命夫人。所谓诰命夫人,就是在明清时代,五品以上官员的夫人享有一种国家给予的专门荣耀,代表着一种高贵的地位。于是丧仪的一切内容都按照五品官员诰命夫人的身份重新布置,我们就不一一细说了。总之,有钱能够买热闹,是官可以摆威风,贾珍要把这两方面的优势都显摆出来。

     《红楼梦》第十三回,记述这部分情节时,有一个味道很怪的题目叫“秦可卿死封龙禁尉”。事实上是秦可卿死了,贾蓉封龙禁尉,而后秦可卿得以用龙禁尉夫人的身份下葬。

     这个龙禁尉到底为谁捐的呢?贾珍是为秦可卿捐的,跟贾蓉其实没有关系,他只是起一个传递作用。为贾蓉买龙禁尉,归根结底是为了给秦可卿一个龙禁尉夫人的身份。那么贾蓉怎么想的呢?不知道,反正他去领了证,忽然成了五品官,依然什么也没有说。

     读《红楼梦》,常常让人百感交加。这个世界那么华丽那么庄严,又那么混浊那么荒诞。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分享到朋友圈也许您的分享,能改变一个人的阅读习惯。

    

    ?

     —— 版权声明 ——

     文章转载自公号:美丽古典插图源自网络

     在此鸣谢如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 友朋会在线课堂 ——

    

     —— 加入同人读书会学友群 ——

    

     —— 推荐阅读 ——

     薛兆丰 | 官员不是天使

     马国川 | 威廉二世的狂妄自大,毁灭了一个崛起的德意志!

     吴敬琏 | 中国经济的两大基本问题

     许倬云 | 隋唐的天下中国

     刘瑜 | 什么是国家?从墨西哥的毒贩集团说起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

     赵林 | 我被感染阳性了

     费孝通 | 土地里长出来的文化

     赵林 | 法国启蒙运动的精神领袖伏尔泰

     葛兆光 | 最后的贵族——孔子的时代和他的理想

     秦晖 | “个人的整合”与“传统的整体”

     余华 | 从作家变成词汇,又从词汇变回作家......

     刘瑜 | 韩国电影中的革命

     张宏杰 | 鸦片战争的锅应该谁来背?道光,还是乾隆?

     王笛 | 怎样认识中国社会

     李晓 | 货币翻弄的世界—元朝以后的中国和1500年以来的欧洲

     张笑宇 | 商贸秩序与暴力秩序

     骆玉明 | 富则求贵,贵则求富。

     马勇|重新认识近代中国

     张宏杰 | 从“进贡”看乾隆如何带头腐败

     冯玉军 | 重建帝国还是沦为孤岛?

     李晓 | 我们对美国至少存在六个方面的误判

     季卫东 | 一旦这样的情况司空见惯,算法独裁就无从避免。

     朱光潜 | 世界有这许多分歧差异,所以它无限, 所以它有趣

     童之伟 | 权力、权利并重方能建成长效反腐机制

     许子东 | 红色武侠小说

     鲍鹏山 | 有君不如无君

     余英时 | 境界与平常心

     孙周兴 | 把自家的东西硬往西方概念中填,是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呢?王鼎钧 | 满纸荒唐见人心

     骆玉明 | 突变风云:军人集团的政治贸易

     阅读与行走 | 深入戈壁,放牧草原,已忘人间苟且事

     韦森 | 谁来管制思想管制

     马勇 | 乾隆这样评价崇祯帝

     杨奎松 | 国民党搞游击战为何不行?

     包刚升 | 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过去。金雁 | “冰冻”时期

     陈胜前 | 人类是怎么变坏的?

     王惠民 | 沙州都督索允钟

     许纪霖 | 大陆与台湾彼此都是“内在的他者”

     廖信忠 | 台湾为何与我们渐行渐远?

     刘擎 | 泰勒:如何“成为你自己”

     秦晖 | 中国人切己的便是身家,远大的便是天下了。

     阿城丨1966年夏天,那把提琴

     谢天佑|失掉后台的改革者:王安石变法始末

     孙周兴 | 有固定不变的人性吗?

     陈引驰 | 走向田园,从枭雄身边……

     谢天佑 | 做“良臣”,不做“忠臣”

     约翰 · 穆勒 | 论社会权力之于个人的限度

     冯玉军 | 俄罗斯经济的政治社会根源及国家发展前景

     许子东 | 巴金的三个价值和两个遗愿

     冯玉军 | 俄乌战争后的世界:不是“阵营化”,而是“小分流”徐贲 | 人为什么自愿选择不自由的选择

     童之伟 | 在法治轨道上化解公共卫生危机

     许小年 | 从秦到清根本就不是封建社会

     刘擎 | 爱国主义在道德上是自私的吗?

     施展 | 托克维尔“论法国的民主”,我书架上的神明

     黄仁宇 | 什么是资本主义?

     雷颐 | 知识分子抛弃“人道”后的命运

     骆玉明 | 深察人心:贱奴痛饮贵人血

     余明锋 | 俾斯麦使德国伟大了,而使德国人渺小了

     唐小兵 | 今日的“中西医之争”,都是在拾80多年前的牙慧

     许纪霖 | 曾经有这样一位才子外交部长

     张松 | 红色首都(2)

     北游 | 天天说着“以史为鉴”,为何总是一错再错?鲁迅 | 暴君的臣民

     赵林 | 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

     杨天石 | 反贪——蒋介石的严刑与空言

     翟晓洁 | 为什么鲁迅的文章逐渐从教科书里剔除了?

     张松 | 考试

     刘擎 | “理性的自负”为什么很危险

     杨天石 | 围园除后密谋与维新变法的失败

     张宏杰 | 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听假消息?

     钱穆 | 中国古代文化演进的主流

     雷颐 | 灾难记忆

     钱穆 | 中国古代文化演进的主流

     陈嘉映 | 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废话

     朱东安 | 曾国藩集团同清政府的矛盾与对策

     朱学勤 | 这一千年的革命

     蒙培元 | 敬畏之心——一个真实的故事

     秦晖 | “帝国后遗症”

     葛兆光 | 盛世背后的危机

     姚大力 | 一个无专著的教授的学术观

     骆玉明 | 小妖的逻辑

     吴思 | 金庸给我们编了什么梦?

     景凯旋 | 人民为何支持希特勒

     赵宏|没有一个人的生命是可以容忍的代价

     孔捷生 | 星条旗落下之时

     周海滨 | 胡耀邦向拆迁户检讨:我犯了官僚主义错误

     陈嘉映 | 快乐与至乐

     吴思 | 恶政与恶棍

     周濂 | 脑子坏了还是良心坏了?

     金观涛 | 当经验真实等同于客观实在时,人类迟早会生活在一个真假不分的世界。

     余英时、马国川 | 回首辛亥革命,重建价值观念

     马国川 | 傅高义对中国的十条忠告

     马国川 | 是国家的政府,还是政府的国家?

     王小波 | 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牢笼

     秦晖 | 唯有邪恶才不择手段

     张维迎 | 无知者无畏

     引人深思,威尔史密斯奥斯卡施暴事件引发的一场小学实验

     波普尔 | 乌托邦和暴力

     许倬云 | 对失败者一视同仁,姜子牙封神堪比林肯

     张松 | 居家隔离(24)

     许纪霖、刘擎 | 社交媒体时代的知识分子与反智主义

     严锋 | 疫情中,不要把我和孩子分开

     邓晓芒 | 从一则相声段子看国人的思维方式

     张宏杰 | 从“欲望”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张弘 | 皇权专制的黄昏

     赵林 | 西西弗斯的宿命

     邓晓芒、项贤明 | 我们到底要把下一代教育成为什么样的人?

     金雁 | 新帝国综合征:后苏联民族问题的症结

     金雁 | 波兰与俄罗斯的乌克兰纠葛

     金雁 | 乌克兰民族独立之路

     刘擎 | 以自由为名实施强制,并将强制的结果宣称为“真正的自由”。

     马勇 | 邓小平时代的成就、意义及愿景

     朱光潜 | 谈人

     柴静 | 永远不要高估人性的善和低估人性的恶!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友朋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