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杠设计师的中医破解之门
2023/3/22 8:08:00 正安聚友会

    

     本 期 导 读

     什么是中医?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会有自己的理解,我的答案是这样的:对于生命,中医是一门救死扶伤的技术,一种技能;在生活中,中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工作中,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全局思维的认知观

    

     为什么学中医?

     在开始产生学中医的想法时,大家应该都经历过十万个为什么吧?虽然每个人想法不一,但是学习的目的却大都一样吧:为了更好的守护自己或者家人的健康,觉得是时候要学点提高健康的大法了。我也一样,和中医结缘大概在两三年前,开始了一名斜杠设计师学习中医之路。

     从哪里开始学?

     都知中医博大精深,从哪里下手呢?

     回望学习之路,我的建议是能系统持续的学习是最好的,需要避免的是零散零星的学习。比如今天学刮痧,过段时间学艾灸,再过段时间学脾胃病的调理等等,这样的学习方式耗时耗力,学的东西零散,没有系统性。

     这就好比我们建造房子一样,先打地基,然后钢筋混凝土结构,再是墙体部分,是有一个次第过程。零散的学习就像今天搭建卧室,明天搭建客厅,后天卫生间,然后组合拼装,这样搭建的房子可能没有人愿意居住呢!

     所以如果想正真了解中医或者会持续的学习,还是建议从选择一门系统的课程开始。怎样算是一门系统的课程呢?我的理解就是有天地人,有技术。「天地」是人的依附,就像「混凝土结构」是房子的依附一样。如果有一个老师能从这几块考虑搭建的课程,将会是是完整的一个体系,无论你从哪一部分学习都能以小见大的看到全局次第。

     我算是很幸运,从开始看到范老师的大医习业课表开始就被深深吸引,当下就决定一定要系统的学习这门课程。

    

     怎么样学?学不会怎么办?

     对于没有任何基础的同学来说,我想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勇敢迈出学习的第一步就是学习啦。坚持持续的学习比一口吃个胖子的方式更适合学习中医。通过持续的学习,今天的问题也许隔天自己就迎刃而解。

     学了能干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用一个概念来回答。

     什么是中医?对于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会有自己的理解,给出不同的答案。没接触中医之前,我认为中医博大精深,晦涩难懂,应该不是太好学吧?中医的治疗呢,会对诸多不适症状,或开方子,或针灸或刮痧等一系列操作,调理不舒服是需要一个周期或者很长时间。

    

     跟随范老师学习之后,我的答案是这样的:对于生命,中医是一门救死扶伤的技术,一种技能;在生活中,中医是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工作中,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全局思维的认知观。本是奔着学习中医技术,能为健康保驾护航的,意外的是不仅学习到了实操性很强的技术,还学到更多其他的文化,认知,理念等,对咱们传统文化的精髓「天人合一」不再是字面的理解。对我来讲,学习中医的过程其实是再教育、重塑的一个过程,远比十多年院校的读书学习来的更为深刻。

     总之,结缘中医之后,它已经渗透到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那么不禁感叹,仅仅学习了两年时间,为什么ta对我可以如此之快,全方位的影响渗透呢?这里先留个悬念,近期会在公益课里讨论这个问题。

    

     ▲扫码加班主任微信▲

     仅需1元,进入公益课群

     讲到中医,中药肯定是绕不过去的。那么名目众多的中药如何下手来学习呢?我来分享一下范老师带领我们学习中药的点滴片段。

     对于初学者,我们还是需要记忆一些中药的。范师常说记忆中药就像是背单词,这个比喻还是很形象的。

     首先有一个大的情境,即一个完整的医案(赵绍琴先生清宫御医之后的医案,是医案中的天花板,头部信息)。在这个医案里,有病脉证,然后有方子中药。老师会给我们逐一拆解病脉证,分析辩证找到问题所在,再分析方子中药,一套完美的解决方案。

     其他辩证分析偏重理解记忆比较容易记住,中药则偏重背诵记忆,对于初学者很是棘手啊。老师很为我们考虑,为了更好的记忆,奇思妙想的编了很多口诀和故事来帮助我们。在学习医案的过程中,再通过不断的强调重复这些口诀,达到持续温习复习的效果。学完医案之后,也积累上百种以上的中药,而且记忆犹新,忘也忘不掉。

     比如常用化湿的药:「藿佩苏,半厚陈,六一茯」,藿香佩兰苏叶,半夏厚朴陈皮,六一散茯苓,一个口诀就记住了八味药。还有像「升降散,柴芩川,竹茹枳壳焦三仙」,「丹芍花地茜」等等,朗朗上口,不知不觉就记住啦。这是范师课堂很小很小的一块内容,相比整体框架,中药这块算是激起的一点小浪花。

     由这些上百种中药打基础,再加上老师的各种理论模型,舌脉辩证等,自己调理的简单小方子自不在话下。如果想用一些不熟悉的药,就通过复习医案,或者自己查找,查医案,查药性,查组合,查的多了就也记住不少,慢慢就不用再单独一味一味的去记忆了。

     对于中药,除了要记住它,还有它的归经,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等,怎么更好的运用学习和批量记忆呢?

     快来和我一起学习中医的大数据之法——取象比类吧!

    

     ▲扫码加班主任微信▲

     仅需1元,进入公益课群

    

    

    


     版权声明:

     1.本文原创首发于「上海正安喜悦中医门诊部」,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3.图源:上海正安喜悦中医门诊部、摄图网,侵删。

     今日编辑:莎莎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课程详情。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安聚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