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接,2招祛痰湿、益肝肾,气血畅精神足
2023/4/7 8:08:00 正安聚友会

    

     本 期 导 读

     头晕不是小事,晕起来也会要人命!

     大家平时有没有在电视上里看到过这样的情节:柔弱的女主角看到刺激的画面突然头晕,站都站不稳,最后整个人扑倒在男主怀里。

     以前我都会感叹一句:「太夸张了吧,头晕而已,不至于摔倒吧!」

     直到最近体验了一把才知道,原来有一种头晕,真的会让人感觉眼前发黑、天旋地转,连站立都没有办法,只能躺着,并且还会伴随恶心、呕吐、冒冷汗、脸色苍白等表现。

    

     其实像这样的情况,在中医里面属于「眩晕」的范畴。

     把这个词拆开来看,「眩」指的是眼花或者眼前发黑,而「晕」指的是头晕,即感觉自身和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这两者一般形影不离,同时出现,故称为「眩晕」。

     生活中,大多数人都经历过这种眩晕感,尤其是老年人,但大家一般都不太当回事,认为只要缓一缓就没事了。实际上,频繁的眩晕相当于埋了一颗「定时炸弹」在身边

    

     眩晕,竟可能是中风前兆之一?

     早在几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了眩晕与中风之间存在的联系:

     “

     《证治汇补·中风》:「平人手指麻木,不时眩晕,乃中风先兆,须预防之,宜慎起居,节饮食,远房帏,调情志。」

     《医学正传·眩晕》中说:「眩晕者,中风之渐也。」

     所以眩晕并不是小毛病,特别是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的人群来说,更应该警惕这方面的问题。

     如果出现眩晕发作频繁,还伴随有一侧肢体无力麻木的情况,如手拿不稳东西、手指发麻,就应该及时就医。拖延的时间越久,可能会导致瘫痪、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当然,这并不代表所有的眩晕都会发展成中风,但它还是会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

     若行走在路上眩晕突然发作,站不稳又没有支撑的东西,最后跌倒,轻则只是擦伤皮毛,重则伤到筋骨,甚至摔破脑袋,危及生命

    

    

     这3类人,要小心

     很多人都会习惯性认为,头晕了就是气血不足,于是买一堆补品给自己养身体;还有一些人会以为是颈椎出了问题,于是买了昂贵的颈部按摩仪来放松肌肉,可头晕依然频繁找上门。

     有的人去医院做了一系列的检查,也没有找出明确的病因。

     而中医对眩晕的研究从《黄帝内经》就开始了,总结历代医家们的说法,可知眩晕的病位虽在在头窍,但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

     1、平素爱操心的女性——肝阳上亢型

     在中医里,肝被称为「风木之脏」,即肝出问题了,体内就容易产生内风。又因风为阳邪,故当肝阴不足时,肝阳过盛,便更易化热生风。

     风性善动,就如大风吹过时,树枝会被吹得摇摇晃晃一样,体内的肝风往上跑,呼呼地吹着我们的脑袋,自然就会感觉天旋地转般难受。

     常见于平时爱操心、容易心烦易怒的女性。怒伤肝,耗伤肝血,日久血虚则易内生肝风,肝风内动,肝阳上亢。尤其在春季,风为主气,体内阳气的生发愈发旺盛。

     肝阳上亢型眩晕,主要伴随耳鸣、头痛且胀,遇到劳累或恼怒时加剧、伴有肢体震颤、失眠多梦、易烦躁、舌质红、舌苔黄、脉弦。

    

     2、老年人或久病不愈者——肾阴不足型

     肾主藏精、生髓,而脑为髓海,有赖于肾精充养。故当肾精不足,不能上充于脑时,髓海空虚,便发生眩晕。

     多见于先天不足、年老肾虚、久病不愈、房劳过度的人群。

     主要表现为眩晕持续时间长、精神萎靡,伴有心烦、口干、耳鸣、腰膝酸软、两目干涩、视力减退、遗精、舌红、苔薄、脉弦细等。

     上面讲的这两种类型眩晕,其实关系十分紧密,因为中医认为,肝肾同源,肾精与肝血相互资生、相互转化,所以调理的时候要兼顾肝肾两者。

     调理方法:艾灸神庭穴、肝俞穴

     神庭穴,是督脉天部气血的会聚之地。刺激此穴能促进脑部气血流通,髓海充盈。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肝俞穴,属于肝脏的背腧穴,是肝脏经气传输之处。刺激此穴能够泄肝火、补肝血、柔肝阴。

     定位:在胸椎第八节下,各开1.5寸。

    

     (图源网络,侵删)

     3、腹部肥胖者——痰湿中阻型

     《丹溪心法·头眩》:「无痰则不能作眩。」

     当脾胃损伤,运化功能失常,一方面容易导致水湿内停,久郁为痰,导致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以濡养大脑;另一方面气血生化无源,则头部得不到充足的气血濡养,均可发为眩晕。

     多见于爱吃肉、甜品、油炸食品等,且不爱运动的人群。

     主要表现为眩晕见头重昏蒙、视物旋转,伴有胸闷恶心、呕吐痰涎、食少多寐、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调理方法:艾灸中脘穴、丰隆穴

     中脘穴,归属任脉,为足阳明胃经汇聚之募穴,八会穴之腑会。具有健脾和胃、行气化滞、升清降浊的作用,善治胃腑疾患。

     定位: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丰隆穴,是人体胃经的络穴,有阳血聚而隆起之意,故刺激此穴能够很好的运化痰浊。

     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一寸,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

    

    

     眩晕调养,重在日常

     眩晕,就和感冒、咳嗽一样,任何人任何阶段都有可能会患上,并且反复发作,难以根治。所以改变日常的生活习惯才是调理的重点:

     ●平素忌暴饮、暴食及过食肥甘厚腻、生冷之品,

     ●起居有常,是要作息有规律,早睡早起。

     ●适当锻炼,如站桩、导引、八段锦等。

     ●保持心情舒畅,忌暴怒、惊恐等刺激,避免肝火上冲头部。

     今天在文中分享给大家的艾灸方法,其实都是徐泊涛老师在课程中推荐的

     如果你是初学者,可以选择用艾条进行悬灸,每个穴位 5~8 分钟,如果感觉非常舒服,还可以酌情延长艾灸的时间。

     如果你想通过艾灸更快更好地改善眩晕问题,那么你就需要深入了解人体气血、经络的运行规律,才能选择出真正适合自己的艾灸手法及方向

     为了大家更好地运用艾灸来祛病强身,答摩再次邀请徐泊涛大夫,系统归纳出一套理论体系,制作成一门精品课《身心同调之 内证艾灸实战精讲》

     守护全家健康

     ↓ 近30种艾灸方案,随查随用 ↓

    

     与之前的艾灸课程不同,这门课解析了近30种常见病的艾灸方法,包括配穴思路、手法精要、操作宜忌等内容。方便大家遇到小病小痛的时候,可随查随用

     此外,还会传授《黄帝内经》中望诊、任督二脉诊断法、背部膀胱经诊断法等,助你轻松判断身体病灶点。

    

     学习过「内证艾灸」的学员是这样说的:

    

    

    

    

     适宜人群:

     ?小白初学者:对中医、艾灸等一知半解,没有系统知识体系,想要深入学习。

     ?艾灸效果差者:缺乏内证思路,故艾灸不见成效。

     ?忙于工作者:被小病小痛困扰,不想花时间去医院,又不敢乱吃药。

     ?家庭守护者: 渴望解决自己及家人的疾病,想要学习诊断方法,以及运用艾灸手法调理身体。

     ?中医爱好者: 对中国传统医药、灸法、静坐、导引、《黄帝内经》感兴趣。

     ?中医从业人员: 想要巩固基础、提升技能、拓宽思路。

     守护全家健康

     ↓ 近30种艾灸方案,随查随用 ↓

    

    

     长按扫码关注「身心同调自在营」▼收获更多徐大夫养生分享▼

    版权声明:1.本文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及内容合作,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3.部分图片来源摄图网,侵删。 今日编辑:小嚯

    

     或点击阅读原文,一起灸出健康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安聚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