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好中医并学以致用
2023/4/16 8:08:00 正安聚友会

    

     本 期 导 读

     牛顿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要远一点,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

    

     范英志老师炼成中医明师和明医,盖因遍读研习古圣先贤的经典巨著,何其幸甚,他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而今他将数十年的所学融会贯通归纳演绎形成完整的体系教授予我们,借范师的肩膀,我们也能穿越时空与古圣先贤的智慧相沟通。幸甚至哉!

     范老师对中医的理解和期望,是怎样的呢?如何学好中医、又如何学以致用?请听范师娓娓道来。

     先说说范师的经历。

     范老师在英国的时候,花了很多时间研究「方证相应」。他看了大量的日本经方家的著作,稻叶克、汤本求真、大塚敬节、矢数道明这些名家的书他都看了很多遍, 连这些医家书中引用的参考书籍,他都一本本地死磕过。

     可是,看了这么多方证相应的书,他觉得没看到框架,全是碎片化的知识。在这个思路下,有无穷无尽的症,需要背诵下来,才能临床使用,少背一个症,或许就治错一个病。

     范老师觉得这样还是不对,不成体系。

    

     什么是体系

     范老师说,体系是临床的思路模式,既包括形而上的「中道」体系,也包括接地气的「舌脉症」诊断方式。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首先看他有没有「中道」思想,然后看他是否可以通过「五行生克」的方法论,以及通过「舌脉症」的诊断方式,去把「中道」思想落地。

     这才是好的中医思维模式,才是一个完整的体系。

     ? 中医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

     经常有学生问及什么是「中道」,范老师也总是反问学生,你说中医的终极问题是什么?

     范老师说,中医哲学,是从万物抽象出来规律,去寻找和表达「中道」。「中道」这个词太过抽象,儒释道三家几千年来都在不断试图表述什么是「中道」。

    

     但其实《黄帝内经》里讲过,从一到九这九个数字,被称作「至数」(至数指终极的意思),高度概括了「天地人」的三者关系,也蕴藏了对「中道」的终极解释。本质上,这九个数字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思想。

     在九个数字里,「六」代表的是「律」,「五」代表的就是「中道」。再具体点讲, 中医讲的阴阳,是表达一种客观状态,阴是「不及」,阳是「太过」, 阴阳其实就是「六律」。「六律」是客观规律,比如在人体,有生理的规律,有病理的规律;在自然界,有太过的规律,有不及的规律。但是这些客观规律是怎么流动起来,形成这个世界变化,形成我们人体的健康与否的状态呢?

     是通过「五行生克」的方法论,去实现这个流动,去找到阴阳平衡的状态。

     这个阴阳平衡的状态,就是「中道」。

     范老师在学习日本经方家的理论过程中, 慢慢地认识到他们的局限。日本的经方家不用「五行生克」的方法论去指导临床,仅仅是从「方证相应」里不断总结症状,以及通过腹诊佐证(腹部按压诊断),医生的思路,很容易走偏。

     比如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子, 既包括治寒,也包括治热。如果医生脑子里不能抽象出来一个中道,就没有办法做出判断。厚朴麻黄汤、泽漆汤、栀子豉汤、白虎汤、百合地黄汤、小柴胡汤,等等,其实都可以治疗温病。怎么去使用这些方子,大夫的思路应该是看生病的人,而不是病的症状。

     范老师觉得,中医本质上要关注的, 是病人怎么才能回到阴阳平衡的「中道」状态,而不是怎么消除症状。人活着要「合道」,去追求阴阳平衡的状态。

     《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存内的意思就是,正气在「中道」里。

     这就是「中道」思想对临床思路的指导作用。

    

     如何理解五行生克的方法论

     范老师笑着说,「中道」要从「五行生克」的方法论中求解到。

     想运用「五行生克」,首先要了解每个人的个人体质。《黄帝内经》里有阴阳二十五型人,这其实是对人们不同体质的表述。面对不同体质,中医怎么去运用「五行生克」治疗呢?

     比如针灸里「五腧穴」的配伍原理,就是一个典型的对生克关系的判断,从而求得平衡状态。

    

     五腧穴,指人体的穴位,是可以按照「木火土金水」来归类的。比如说,「木生火」「这个五行关系 ,如果火不足,中医针灸大夫会选用木穴来补火」,所谓的「虚则补其母」。如果火太过,中医针灸大夫会选用土穴去泻火,所谓的「实则泻其子」。

     具体放到人体体质来说,比如肝木太过的体质, 遇到陌生而黑暗的环境,这个人可能心中比较容易恐惧和疑惑,易做恶梦。这样的体质,要用五行中属「火」的穴位来平衡,比如选择脚上的「行间穴」。火一进来,对太过的肝木,就可以有个疏泄的出口,与此同时,被肝木克的脾土,就能「虚则补其母」,得到补益。

     经典的《金匮要略》和《辅行决》,也都生动地运用了五行生克的思想。《金匮要略》里说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就是木克土。「见肺之病,知肺传肝」,这是指金气之邪克传肝木。

     《金匮要略》「咳嗽篇」部分,张仲景用了那么多次麻黄,怎么去看待他选取这味药呢?麻黄是青龙汤的主药,是肝木的象,张仲景一定考虑到肝阳内郁化火是咳嗽的一个致病因素。

     同样的,《金匮要略-水饮篇》中,可以看到很多见心之病,知心传肺的运用。这是对火邪克传肺金原理的运用。

     这个火克金的原理,在《金匮要略-胸痹篇》中,能看到张仲景就用了很多清肺化痰浊的药,因为胸痹同时包括了心和肺,包括了这个生克关系。

     再举例来说,《金匮要略-妇人病篇》里,你会发现张仲景的思路上,用了很多疏肝的药去处理妇人月经的问题。妇人排卵期是春生的木之象,而妇人的月经期相当于秋收的金之象。

     见金之病,知肺传肝,所以首当疏肝。所以治月经病,首要考虑疏肝。

     这就是用五行生克的思路去分析和判断。

    

     怎么才能找到正确的病机

     范老师说,中医有句话叫「大实有羸状,至虚有盛侯」(指病机的本质为「虚」, 但表现出某些「实」的临床假象)。如果只是根据症状做判断,药可能就会开错。

     伤寒论里不是没有方证相应,比如小柴胡汤证中,往来寒热本来就是虚实夹杂的表现,这个症状本身可以说明病因的问题,所以「但见一证」,就可以运用小柴胡的方子。

     但绝大多数情况,一定要「舌脉症」三者并用。

    

     在中医诊断里,舌、脉是提供情报的间谍。如果只看症,医生的判断就容易走偏。没有舌,无法看病的寒热,以至于无法判断津液情况,也无法明确问题出在卫气营血的哪一层。而脉的搏动变化是气机的变化,没有脉,无法断病的深浅。

     范老师拿《孙子兵法》做比喻。

     「当年廉颇和秦将白起打仗的时候,廉颇守城三年双方还是胶着状态, 赵王精神上扛不住了。这时候秦兵的间谍开始散布谣言,说廉颇这么烂, 秦兵就怕赵王把廉颇换成赵括。谣言传到赵王耳朵里,正合了赵王的心思,果然把廉颇换成赵括。赵括这个人天性骄傲,犯了轻敌的错误 ,一上阵40万赵兵被屠,赵国亡国。」

     范老师说,你看,战场上日费千金,难定胜负。这个时候,如果有间谍,给出真实的情报,攻守胜负就更容易看得清楚。在中医里,舌、脉就是提供情报的间谍。这就是舌、脉、症三者合参的重要意义。

     基本上,我的诊断思路就是这样,中道,五行生克,舌脉症,一个都不能少。范老师笑着说。

    

    


     正| 安|好|课

     学习伤寒与温病真正明白中医临证的精华所在

     开课时间:5月2日,3日,27日,28日6月10日,11日8月5日, 6日

     详情咨询:

     13795383042(竹子老师)

    

     暗号:温病

     往期学员分享

    

    

    

    

     老师介绍

    

    范英志 老师

     ◆ 正安文化特约老师。在正安开设《中医心法与健康管理》、《伤寒与温病》、《辅行诀》、《六壬心法》等课程。◆ 辽宁中医药大学毕业,在国内行医多年,后在英国行医十年。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曾在国外传播中华文化,深受欢迎。◆ 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有深入研究。对东西方古经典有很深的研究和整合,也对经典《易经》《德道经》《孙子兵法》《西游记》有独到而系统的研究。尤能把东西方术数和各大经典与中医打通授课,构建清晰的学习框架。◆ 执业中医师,擅长治疗内科五脏系统疾病与妇科、儿科病症。

    

    

    


     版权声明:

     1.本文原创首发于「正安文化北京」,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3.图源:正安文化北京、摄图网,侵删。

     今日编辑:莎莎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课程详情。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安聚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