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的薏米、茯苓、白术、白扁豆,只有1个适合你长期吃
2023/4/19 8:08:00 正安聚友会

    

     本 期 导 读

     祛湿的食物也分寒热,用对湿气才能除。

     能祛湿的食物、药材,我们都知道:薏米,赤小豆,茯苓,白术,苍术,白扁豆,五指毛桃,藿香……

     但它们有什么区别?怎么挑到适合自己、能长期吃的祛湿食品?

     别着急,祛湿之前,先来确认一下自己是哪一种湿。

    

     怎么看身体有哪种湿?

     辨别三种湿气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先看清楚锁住身体的湿气是以下哪种,再去选择对应的钥匙,才能事半功倍。

     1.【寒的湿:寒湿】

     表现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腹痛,便溏而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妇女白带量多,色白。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脉滑。

     详解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脘腹定位在脾胃,胀闷是气滞的表现。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所以会有胀闷感,这里可以辨别出湿。

     口腻:是口腔有黏腻感,黏腻是湿的特征。

     纳呆:就是吃饭不香,纳食容易呆滞。通常是是湿阻脾胃的表现。脾喜燥恶湿,特别怕湿。

     腹痛:一般是以胀痛气滞为主,同样是湿气阻碍了气机的流动。

     便溏而黏:便溏而黏是指大便烂得像烂泥一样,擦不干净。有时候湿得比较严重还会夹有黏液,黏液也是黏的。

     头身困重:湿性重浊,湿在人体的肌肤或者经络,就会出现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肢体肿胀不单是湿,可能还有点水。

     妇女白带量多:白带也是黏糊糊的、液态状的,所以算湿。颜色偏白,就是没有热的湿。

     舌体淡胖、苔白膩或滑、脉滑:舌胖是因为体内水多了,把舌头泡大了;舌淡是偏寒;舌苔白偏寒;舌苔腻或者滑偏湿,此时脉滑也是湿。

     湿为阴邪,如果湿气没有化热的表现,都可以当做寒湿来处理。

     2.【热的湿:湿热】

     表现

     身热不扬、午后加重;汗出热不解;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腹痛便溏黄臭而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小便黄短,或肢体肿胀。妇女带下色黄。舌红,苔黄膩或滑,脉滑数。

     详解

     身热不扬、午后加重:身热不扬的意思是身体发热,但用手捂在肌肤上,一开始不觉得很热,但是放得久了就会很热,像一种慢慢的热渗出来,叫作身热不扬。

     身热不扬关键是湿热并存,湿把热裹在了体内,这个热很难一下透出来,裹在体内的热只能慢慢地从内向外,慢慢透发。

     为什么是午后加重?

     早上是阳气旺,傍晚是阴气旺。湿热,热属阳,湿属阴,中午之后是阴邪慢慢加重,也就是湿的比重慢慢加大。湿的比重一加大,憋在体内的热就憋得越来越厉害,中医叫作郁而化热。

     也就是说早上的热气是容易外透的,中午之后的热,由于湿的比重大了,湿又在外围把热裹在里面,所以很难外透,所以一般是午后加重。

     腹痛便溏黄臭而黏,黄臭定性为热,而黏是湿。或夹黏液也是湿。头身困重是湿,小便黄短是热。

     肢体肿胀是湿,妇女带下色黄是热。

     舌红是热,苔黄是热,苔腻是湿,脉滑是湿,脉数是热。

     3.【脾虚生的湿:内湿】

     前面两种湿气都可以说是从外而来,外邪侵袭人体的湿气,有人对外界湿气防护得很好,但湿邪还可以从内而生。

     这是因为脾虚消化不好,吃进去的含液体的食物不能被身体利用,就变成了痰湿。

     表现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腹痛便溏而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妇女白带量多,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脉缓或弱,病程长。

     详解

     这个症状与寒湿困脾的症状很像,只是前面多了症状: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这实际上是气虚的表现。所以气虚表现加上湿困脾表现,就可以判断是脾虚生湿了。

     脾虚生湿与寒湿的区别在哪里?

     寒湿困脾主要是外来的寒湿,妨碍了脾的运化,是实证。而脾虚生湿的因果关系就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产生的内湿。

     当然和寒湿相比较,寒湿通常发生比较迅速,通常有发病的原因,比如过食生冷寒凉、海鲜,外感寒冷,涉水等明确的引发原因。

     认真辨别,脾虚生湿除了比寒湿困脾多了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这组症状,脾虚生湿的脉除了滑还可能比较弱,因为脾虚是虚症,寒湿是实症。

     另外一个鉴别点是脾虚生湿的症状持续时间比较长,通常缓慢而不急,能忍受的程度。

    

     祛湿的药食选择

     所以食物上怎么选择?能祛湿的药食很多,如薏米、茯苓、白术、白扁豆……它们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于各自的主治和兼治

     1.茯苓、薏米——健脾渗湿

     茯苓性味:甘、淡、平。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茯苓和薏米都能健脾利湿,但茯苓的健脾、利湿作用5:5左右,薏米大概2:8。

     也就是说,薏米祛湿力强于茯苓,补的力不如茯苓。

     薏米性寒,并且因为祛湿力强,比较耗气,所以不适合长期吃。

     当然,如果是有湿的同时又有热(舌红)——湿热,那么薏米就是首选。没有明显的寒热,则选茯苓更好。

     茯苓味淡,其祛湿主要是靠渗利,和薏米相似。渗湿,讲得白一点就是利尿,把水湿通过小便排出来。

     此外,茯苓还有一点宁心安神的作用,可以用在失眠、多梦这一类问题中。

     (不过茯苓的安神作用弱于茯神。茯苓是长在松树根部附近的菌核,而茯神则是抱住松树根来生的。)

     2.白术、苍术、白扁豆——补气燥湿

     白术性味:甘、苦、温。

     功效:补脾健胃,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白术和白扁豆,则是归类为补气药。在补气的同时,它们是能兼顾祛湿的。

     白扁豆有一点止泻的作用,兼有腹泻、平时容易腹泻的人最适合。

     白术以及相接近的苍术,祛湿方式主要是燥湿,有时也叫化湿,意思是在内部把湿气干燥掉、蒸发了。

     白术除了补脾、燥湿,还能固表止汗。白术为什么还能固表呢?

     所谓固表止汗是用在那些平时气虚、容易自汗的人。白术是白色的,入肺,肺主肃降,主敛,所以它能固表止汗。

     白术和苍术的区别是:

     苍术性温,有辛味,能发汗解表(白术是止汗固表) 。且苍术的祛湿力更强,可用在风痹和湿痹,如关节沉重的那种用苍术。

     总得来说,气虚而有湿的人,适合吃白术、白扁豆,化湿、补气。其中容易自汗、虚汗的人选白术,容易腹泻的人选白扁豆。

     脾不健运而有内湿的人,同时伴有小便量少的人,适合吃茯苓、薏米。其中有热时选薏米。

     它们基本都是能健脾补脾又能祛湿的常用药食。

    

     祛湿的中成药

     食材、药材煮粥煲汤,可以日常守护调理体质,但是遇到急性的湿气不舒服,还是要及时祛邪外出。要快速改变整体局势、健脾祛湿,就需要一个有战略性的中成药。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有很多怎么区分和选择?

     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针对脾胃虚弱问题。

     所谓脾虚,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加上腹胀、纳呆、便溏、大便粘腻、面色白等。

     不同之处在于:

     四君子丸(四君子颗粒)是健脾补气的基本方;

     六君子丸(陈夏六君丸)健脾补气的同时还能祛痰

     香砂六君丸健脾补气、祛痰的同时还能兼顾腹胀;

     参苓白术散健脾补气的同时还擅长祛湿止腹泻

     补中益气丸健脾补气的同时,则擅长升举下垂的内脏和组织,把气往上提。

     而如果是脾虚夹湿并且有明显寒象,怕吃凉的,用平胃散、藿香正气水等更合适。

     如果是脾虚夹湿,湿热下注的问题(如关节炎),则可能考虑四妙丸。

     篇幅有限,这里选讲其中两个中成药,更多内容欢迎订阅答摩课堂《潘毅·用中成药应对家庭常见病》。

    

     来自学员小段的中成药课笔记

     1.参苓白术散:健脾利湿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扁豆、桔梗、莲子、砂仁、山药、薏米。

     主治:脾虚夹湿。(脾虚生内湿,腹泻型湿气)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就是四君子丸,它是在四君的底方上加了后面的药。而白术、茯苓、白扁豆、砂仁、薏米,快把能祛湿的药聚齐了。

     山药、莲子在补脾的同时还有一点点收敛作用,对于大便溏、大便烂的人很合适,但大便难出来的人就没那么合适。

     注意参苓白术散跟陈夏六君丸的区别,陈夏六君是脾虚有痰,一般有咳痰。有湿无痰的情况,参苓白术散比陈夏六君丸更合适。

     但脾虚有痰的人能不能吃参苓白术散呢?假如没有陈夏六君丸,那也可以代替,只是准确率没那么高。

    

     来自学员箪的中成药课笔记

     订阅下方课程领取更多~

     2.平胃散:温脾化湿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主治:寒湿困脾。(寒湿型湿气)

     平胃散中的苍术是君药,首先它辛、苦、温,辛能发散,苦能燥湿,温能散寒。所以它可以燥湿健脾。

     那么就能「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另外,湿邪容易阻滞气机,气行则湿化,所以这个方以厚朴为臣药。

     厚朴的作用,也是化湿,它行气力量很强,能祛除气滞导致的胀满。

     且它是树皮,质地比较厚,比较沉重,沉重就下行。湿性趋下,用厚朴,就能因势利导往下排湿。

     陈皮为佐药,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增强苍术、厚朴的力量。使药是甘草,调和诸药,同时略略有点健脾的作用。

     吃中成药也是可以「加减」的。比如寒气比较重,我们可以用干姜或生姜煮水,送服平胃散。

     为家庭常见病找到「解药」

    

     药食同源的「有用食材」怎么吃?

     长按加入食疗课,一起冬季进补

    

    

     版权声明:

     1.本文选摘自《用中成药调理家庭常见病》,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今日编辑:炳炳

    

     ▼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中成药训练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安聚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