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湿的薏米、茯苓、白术、白扁豆,只有1个适合你长期吃
2023/4/19 8:08:00 正安聚友会

本 期 导 读
祛湿的食物也分寒热,用对湿气才能除。
能祛湿的食物、药材,我们都知道:薏米,赤小豆,茯苓,白术,苍术,白扁豆,五指毛桃,藿香……
但它们有什么区别?怎么挑到适合自己、能长期吃的祛湿食品?
别着急,祛湿之前,先来确认一下自己是哪一种湿。

怎么看身体有哪种湿?
辨别三种湿气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先看清楚锁住身体的湿气是以下哪种,再去选择对应的钥匙,才能事半功倍。
1.【寒的湿:寒湿】
表现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腹痛,便溏而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妇女白带量多,色白。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脉滑。
详解
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脘腹定位在脾胃,胀闷是气滞的表现。湿为阴邪,容易阻滞气机,所以会有胀闷感,这里可以辨别出湿。
口腻:是口腔有黏腻感,黏腻是湿的特征。
纳呆:就是吃饭不香,纳食容易呆滞。通常是是湿阻脾胃的表现。脾喜燥恶湿,特别怕湿。
腹痛:一般是以胀痛气滞为主,同样是湿气阻碍了气机的流动。
便溏而黏:便溏而黏是指大便烂得像烂泥一样,擦不干净。有时候湿得比较严重还会夹有黏液,黏液也是黏的。
头身困重:湿性重浊,湿在人体的肌肤或者经络,就会出现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肢体肿胀不单是湿,可能还有点水。
妇女白带量多:白带也是黏糊糊的、液态状的,所以算湿。颜色偏白,就是没有热的湿。
舌体淡胖、苔白膩或滑、脉滑:舌胖是因为体内水多了,把舌头泡大了;舌淡是偏寒;舌苔白偏寒;舌苔腻或者滑偏湿,此时脉滑也是湿。
湿为阴邪,如果湿气没有化热的表现,都可以当做寒湿来处理。
2.【热的湿:湿热】
表现
身热不扬、午后加重;汗出热不解;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腹痛便溏黄臭而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小便黄短,或肢体肿胀。妇女带下色黄。舌红,苔黄膩或滑,脉滑数。
详解
身热不扬、午后加重:身热不扬的意思是身体发热,但用手捂在肌肤上,一开始不觉得很热,但是放得久了就会很热,像一种慢慢的热渗出来,叫作身热不扬。
身热不扬关键是湿热并存,湿把热裹在了体内,这个热很难一下透出来,裹在体内的热只能慢慢地从内向外,慢慢透发。
为什么是午后加重?
早上是阳气旺,傍晚是阴气旺。湿热,热属阳,湿属阴,中午之后是阴邪慢慢加重,也就是湿的比重慢慢加大。湿的比重一加大,憋在体内的热就憋得越来越厉害,中医叫作郁而化热。
也就是说早上的热气是容易外透的,中午之后的热,由于湿的比重大了,湿又在外围把热裹在里面,所以很难外透,所以一般是午后加重。
腹痛便溏黄臭而黏,黄臭定性为热,而黏是湿。或夹黏液也是湿。头身困重是湿,小便黄短是热。
肢体肿胀是湿,妇女带下色黄是热。
舌红是热,苔黄是热,苔腻是湿,脉滑是湿,脉数是热。
3.【脾虚生的湿:内湿】
前面两种湿气都可以说是从外而来,外邪侵袭人体的湿气,有人对外界湿气防护得很好,但湿邪还可以从内而生。
这是因为脾虚消化不好,吃进去的含液体的食物不能被身体利用,就变成了痰湿。
表现
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脘腹胀闷、口腻纳呆,腹痛便溏而黏,或夹黏液,头身困重,或肢体肿胀,妇女白带量多,舌淡胖,苔白膩或滑,脉缓或弱,病程长。
详解
这个症状与寒湿困脾的症状很像,只是前面多了症状: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这实际上是气虚的表现。所以气虚表现加上湿困脾表现,就可以判断是脾虚生湿了。
脾虚生湿与寒湿的区别在哪里?
寒湿困脾主要是外来的寒湿,妨碍了脾的运化,是实证。而脾虚生湿的因果关系就是,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而产生的内湿。
当然和寒湿相比较,寒湿通常发生比较迅速,通常有发病的原因,比如过食生冷寒凉、海鲜,外感寒冷,涉水等明确的引发原因。
认真辨别,脾虚生湿除了比寒湿困脾多了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这组症状,脾虚生湿的脉除了滑还可能比较弱,因为脾虚是虚症,寒湿是实症。
另外一个鉴别点是脾虚生湿的症状持续时间比较长,通常缓慢而不急,能忍受的程度。

祛湿的药食选择
所以食物上怎么选择?能祛湿的药食很多,如薏米、茯苓、白术、白扁豆……它们有什么区别?
区别在于各自的主治和兼治。
1.茯苓、薏米——健脾渗湿
茯苓性味:甘、淡、平。
功效: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
茯苓和薏米都能健脾利湿,但茯苓的健脾、利湿作用5:5左右,薏米大概2:8。
也就是说,薏米祛湿力强于茯苓,补的力不如茯苓。
薏米性寒,并且因为祛湿力强,比较耗气,所以不适合长期吃。
当然,如果是有湿的同时又有热(舌红)——湿热,那么薏米就是首选。没有明显的寒热,则选茯苓更好。
茯苓味淡,其祛湿主要是靠渗利,和薏米相似。渗湿,讲得白一点就是利尿,把水湿通过小便排出来。
此外,茯苓还有一点宁心安神的作用,可以用在失眠、多梦这一类问题中。
(不过茯苓的安神作用弱于茯神。茯苓是长在松树根部附近的菌核,而茯神则是抱住松树根来生的。)
2.白术、苍术、白扁豆——补气燥湿
白术性味:甘、苦、温。
功效:补脾健胃,燥湿利水,固表止汗。
白术和白扁豆,则是归类为补气药。在补气的同时,它们是能兼顾祛湿的。
白扁豆有一点止泻的作用,兼有腹泻、平时容易腹泻的人最适合。
白术以及相接近的苍术,祛湿方式主要是燥湿,有时也叫化湿,意思是在内部把湿气干燥掉、蒸发了。
白术除了补脾、燥湿,还能固表止汗。白术为什么还能固表呢?
所谓固表止汗是用在那些平时气虚、容易自汗的人。白术是白色的,入肺,肺主肃降,主敛,所以它能固表止汗。
白术和苍术的区别是:
苍术性温,有辛味,能发汗解表(白术是止汗固表) 。且苍术的祛湿力更强,可用在风痹和湿痹,如关节沉重的那种用苍术。
总得来说,气虚而有湿的人,适合吃白术、白扁豆,化湿、补气。其中容易自汗、虚汗的人选白术,容易腹泻的人选白扁豆。
脾不健运而有内湿的人,同时伴有小便量少的人,适合吃茯苓、薏米。其中有热时选薏米。
它们基本都是能健脾补脾又能祛湿的常用药食。

祛湿的中成药
食材、药材煮粥煲汤,可以日常守护调理体质,但是遇到急性的湿气不舒服,还是要及时祛邪外出。要快速改变整体局势、健脾祛湿,就需要一个有战略性的中成药。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有很多怎么区分和选择?
共同点是——它们都是针对脾胃虚弱问题。
所谓脾虚,是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加上腹胀、纳呆、便溏、大便粘腻、面色白等。
不同之处在于:
四君子丸(四君子颗粒)是健脾补气的基本方;
六君子丸(陈夏六君丸)健脾补气的同时还能祛痰;
香砂六君丸健脾补气、祛痰的同时还能兼顾腹胀;
参苓白术散健脾补气的同时还擅长祛湿止腹泻;
补中益气丸健脾补气的同时,则擅长升举下垂的内脏和组织,把气往上提。
而如果是脾虚夹湿并且有明显寒象,怕吃凉的,用平胃散、藿香正气水等更合适。
如果是脾虚夹湿,湿热下注的问题(如关节炎),则可能考虑四妙丸。
篇幅有限,这里选讲其中两个中成药,更多内容欢迎订阅答摩课堂《潘毅·用中成药应对家庭常见病》。

来自学员小段的中成药课笔记
1.参苓白术散:健脾利湿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白扁豆、桔梗、莲子、砂仁、山药、薏米。
主治:脾虚夹湿。(脾虚生内湿,腹泻型湿气)
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就是四君子丸,它是在四君的底方上加了后面的药。而白术、茯苓、白扁豆、砂仁、薏米,快把能祛湿的药聚齐了。
山药、莲子在补脾的同时还有一点点收敛作用,对于大便溏、大便烂的人很合适,但大便难出来的人就没那么合适。
注意参苓白术散跟陈夏六君丸的区别,陈夏六君是脾虚有痰,一般有咳痰。有湿无痰的情况,参苓白术散比陈夏六君丸更合适。
但脾虚有痰的人能不能吃参苓白术散呢?假如没有陈夏六君丸,那也可以代替,只是准确率没那么高。

来自学员箪的中成药课笔记
订阅下方课程领取更多~
2.平胃散:温脾化湿
组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主治:寒湿困脾。(寒湿型湿气)
平胃散中的苍术是君药,首先它辛、苦、温,辛能发散,苦能燥湿,温能散寒。所以它可以燥湿健脾。
那么就能「湿去则脾运有权,脾健则湿邪得化」。
另外,湿邪容易阻滞气机,气行则湿化,所以这个方以厚朴为臣药。
厚朴的作用,也是化湿,它行气力量很强,能祛除气滞导致的胀满。
且它是树皮,质地比较厚,比较沉重,沉重就下行。湿性趋下,用厚朴,就能因势利导往下排湿。
陈皮为佐药,陈皮理气和胃,燥湿醒脾,增强苍术、厚朴的力量。使药是甘草,调和诸药,同时略略有点健脾的作用。
吃中成药也是可以「加减」的。比如寒气比较重,我们可以用干姜或生姜煮水,送服平胃散。
为家庭常见病找到「解药」

药食同源的「有用食材」怎么吃?
长按加入食疗课,一起冬季进补


版权声明:
1.本文选摘自《用中成药调理家庭常见病》,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今日编辑:炳炳

▼ 点击阅读原文,加入中成药训练营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安聚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