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优秀的教育研究生,在「中医一年通」遇见他的梦中情课
2024/4/1 正安聚友会

本 期 导 读
作为教育基本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曾花了数年时间研究一门优秀的课程是如何生成的,而这次「中医一年通」的高强度学习体验却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理想照进现实的感觉。
学习一年通,对于我来说注定是不平常的一年。
这一年,我实现了多年心愿,报名参加了正安「中医一年通」课程的学习,并于12月底顺利结业。不得不说,从课程设置到时间安排,从教学模式到评价手段,这套系列课程都可谓中医入门课的「上乘之作」。
任何学问,从入门到精进,都是教学双方在时间长河的打磨中在认知世界发生效力的结果。

理想照进现实
作为教育基本理论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曾花了数年时间研究一门优秀的课程是如何生成的,而这次「中医一年通」的高强度学习体验却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理想照进现实的感觉。
课程的主讲人潘毅老师就如同一个魔法师,将自己几十年的中医教学经验、坐诊经验、研究经验甚至人生经验凝聚成了一系列精妙绝伦的「好课」,循序渐进的把我们这几十位起点几乎为0的「大龄学员」带入了中医学的殿堂。
大量研究表明,一门优秀的课程必须建基于三个基本要素:教学内容的指向性,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教学对象的特殊性。
教学内容的指向性,意味着一门好的课程,其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紧紧抓住该学科属性和学问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主讲教师必须对该学科的本质属性有深入的研究和专业的理解。
而中医,从古至今,都是一门实践的学问。
具体说来,中医基础理论的本质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体生命科学领域的实践,是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宇宙整体观、全息论和取象比类、阴阳五行等思维模式在医学方面的具体应用。
中医诊断学则是通过望闻问切搜集病人的具体症状,以中医基础理论为常识对各种纷繁芜杂的症状进行综合判断,分析推理,进而得出辨证结果,是一个从现象挖掘本质的实践过程,特别类似刑侦破案,从搜集到的案件线索出发,层层抽丝剥茧直捣案件核心。
而中药学和方剂学,则是开药方的基础,每一味中药都有自己的脾气性格,每一个方剂都是经临床证实的合作良好的团队,而根据辨证结果开出药方则是我们作为战役的指挥官面对复杂敌情运筹帷幄、排兵布阵、调兵遣将的谋略过程。
如此有实践智慧的学问,在教学时怎能仅做理论探讨和知识传递,而不注重知识在具体情境中的灵活应用?庆幸的是,我们遇到了潘老师。
他完全参透了中医学科的实践属性,把实践与应用融入到了每一堂课程的每一个细微处。
比如在中诊课上,潘老师会要求我们用中基课所学理论对于示范医案的每一条症状都做出快速专业的诠释,然后去粗取精,层层深入,准确辨证。
潜移默化中,中诊课巧妙的演变成了中基课的复习课和实践课;在方剂课上,潘老师绝不会照本宣科的直接讲授方剂,而是模拟实际的临床场景,以鲜活的医案入手,让我们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独立诊断和尝试性开方,从而强迫我们将刚学完的中药从记忆库中一遍遍的调出,不断加深印象。
最后将我们经过反复思考、斟酌开出的药方与经典方剂进行比较,帮助我们在差异中领略经典方剂的魅力,找到排兵布阵的乐趣和信心,也在反复使用中自然而然的记住了中药。
教学过程的交互性,意味着一门好的课程必须通过一个优秀的学习共同体来承载和实现。这个学习共同体在课堂场域内构建了一个沟通良好、反馈及时的交互网络。

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再是单向的「教-受」关系,而是在「提问(启发)-回答-评价(反馈)-修正-再提问」的不断循环往复中共同推动课程的发展。不得不说,潘老师深谙此道。
他在每一堂课上都会提出数十个问题,几乎对于每一个知识点,每一个案例,每一味中药,都会恰到好处的向我们发问。这种频率很高的启发式教学模式可以帮助我们在长时间学习中保持思维的活跃度和专注度,甚至无需举手示意就可以畅所欲言,并在每次回答后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反馈。
在每天的课程结束前,潘老师都会留出足够的时间让我们对所学内容进行提问,尽可能做到有问题不耽搁,有疑惑不过夜。
当然课程结束前的医案答辩考试也是整个一年通学习的亮点。全部学员随机分成四个小组,通过抽签选择医案。
在有限的时间内展开小组讨论,开出本组药方,并请小组答辩人将本组从辨证、治则到开方的全部逻辑进行简明扼要的阐述,并在本组成员的帮助下接受其他小组和老师「狂轰滥炸」般的提问,最后综合所有表现由潘老师给出小组成绩。
这种高度合作式的评价手段帮助我们把中医一年通的全部内容巧妙、高效的进行了总结和复习,着实让人耳目一新。
而在我们的课程微信群里,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提出自己的问题,为他人解惑,发起案例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更重要的是,这个微信群永不解散,这个线上学习共同体将我们的一年通课程成功的延伸到了未来,将一直陪伴我们在中医道路上攻坚克难,携手前行。

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意味着一门好的课程必然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严格的说,学员群体的年龄阶段、文化程度以及相应的认知发展水平是课程设计的重要立足点和着眼点。
在我们的一年通课堂上,学员大多是对中医一知半解的爱好者,平均年龄基本超过30岁。其优势在于:有较强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动力,逻辑思维能力比较成熟,可以接受较长时间的思维训练,知识基础较广博,不同行业的实践经验和人生阅历较丰富。

其劣势在于:由于离开学校时间已久,理论探讨和深入研究能力普遍减弱,记忆力也有不同程度的减退,固有知识带来的思维成见普遍较深,思维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尚显不足。
针对这样一批「大龄」学习者的共同特点,潘老师是如何做到因材施教,扬长避短,化腐朽为神奇的呢?
首先,针对学员记忆力普遍薄弱的问题,潘老师巧妙的利用人类大脑对新事物遗忘的规律,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来安排课程。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基于此,潘老师在每次教授完新的知识点后,就会在我们遗忘速度最快的时段帮助我们规律性的重复记忆,就像当年背单词一样背中药,背词搭和句型一样背方剂,并叮嘱我们在每次一周的集中学习后趁热度尽快复习,以达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
其次,充分利用我们之前的行业经验和人生阅历,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开展高密度的知识迁移和实践性教学。
由于我们有西医专业的学员,潘老师会经常性进行中西医横向比较,帮助我们培养中医思维,并正确的看待中西医在价值观念、思维范式、研究方法以及治疗手段上的种种差异。
基于大多数学员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潘老师在课上旁征博引,大量应用周易卦象妙趣横生的阐释中医原理,并启发我们从解决自身和家人问题入手,养成日常「用」中医的习惯。
在潘老师的引领下,我们过去形形色色的经验和阅历不再沦为成年人最容易固守的思维成见和障碍,而是演变为我们迈入中医新世界最好的奠基石。
综上所述,实践性、交互性、人本性是一门好课的三个关键词,也是潘老师在正安中医一年通的课程中身体力行的。我庆幸我身处其中,真切的感受着中医的博大精深和教育的精妙绝伦。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这样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在正安中医一年通的课堂上,在潘老师的引领下,这样的教育年复一年的发生着。无论我们以后是否从事中医这份职业,我们都不会忘了这段快乐的「苦读」时光,都会始终怀抱着大医精诚的济世情怀,勤勉的走在身心兼修、自立立人的人生路上,坚定且豪迈,跟随潘老师学中医。

-广告-
学中医,明内涵
如果有人说:「身边有一个懂中医养生的人,是多么的幸福。」
你就是那个让人变得幸福的人。
让健康常伴左右
守护至亲至爱的家人
我们在「中医一年通」的课堂迎接
你的健康新生活!

这是一组集中式学习的课程
提升你的知识汲取速度。
不要错过与男神面对面交流做师生的机会哦
报名请咨询
正安文化沉淀十年口碑大课《中医一年通》,由潘毅、路新宇、范顺之老师主讲,将在上海、广州、深圳开课。
上海(集中班):2024年4月27日
深圳(周末班):2023年9月23日
深圳(集中班):2023年10月17日
广州(周末班):2023年10月21日
老师介绍

潘毅
◆ 《中医一年通》主讲老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 潘教授习医从医40余年,具有丰富的教学与临床实践经验。多年沉潜医易相通之道,致力于从理论到临床的原味中医研究与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著有《寻回中医失落的元神》一书。
◆ 潘教授讲课旁征博引,深受学生喜爱,曾荣登2009年全`国医学专业蕞受欢迎十大教授榜、2010年各省蕞受欢迎十大教授榜,是中医一年通学员眼中的“男神”。




授课对象
◆中医学习者:将中医独特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思考方式,运用于生活中。
◆中医爱好者:将中医的学习内化为对日常起居的指引。
◆关注健康人士:找到正确的养生、调理方法,守护一家幸福。
相关分院信息


版权声明:1.本文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及内容合作,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今日编辑:栗子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安聚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