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大降低误诊率 |? 人人都可学的脉法课
2024/4/1 正安聚友会

本 期 导 读 快速抓住脉法的头部数据,可大大降低误诊率。

我曾经想,生命如此宝贵,每个人都在努力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大家对于管理身体健康的方式方法,真可谓五花八门,各出奇招:锻炼身体,按时作息,控制情绪,做素食主义者等,但即使做到了,也改变不了人类的自然规律,人还是会生病和老去。
万一生病了,除了将自己的生命托付医生,让亲人为自己担忧,一个病人更多的是无能为力。
而踏入中年的我,开始有了危机感,现在的我能不能为了健康做点什么、提前准备好什么,在老年的时候还有健康的体魄环游世界,欣赏美景、品尝美食,还能陪伴女儿的成长和见证她的幸福人生?

大医脉法的传承渊源——《黄帝内经》《伤寒论》《文魁脉学》
机缘凑巧,听说在正安有个诊脉学习的两天速成班--范英志老师的《大医脉法》。
听班主任说范老师的脉法课程跟别的脉法不一样,需要诊四个地方的脉,分别是:寸口、人迎、趺阳、太溪,可以快速抓住脉法的头部数据,判断人的正虚邪实,不仅可以平时监测家人的身体气血状态,对用针、用药、是否能艾灸都有明确的方向,大大降低误诊率。
能够随时监测家人的身体健康,这个是我比较感兴趣的,还特意了解了这个脉法的体系。原来大医脉法学的内容都是源于经典--《黄帝内经》、《伤寒论》、《文魁脉学》。
《素问 三部九侯论》说:「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生死,以处白病,以调虚实,而除邪疾.....」
《伤寒论》序言:「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
《文魁脉学》:「看脉不可简单、机械,必须分清浮、中、按、沉四部。」
明代名医张景岳言:「虽曰脉有真假,而实由人见之不真耳,脉亦何从假哉。」《医论三十篇》亦云:「舍脉,乃脉伏从证,不得不舌,非脉有象而舍之旃(zhan)。」
古代名医指出了证有假,而脉无假。只有脉因邪阻而闭厥,无脉可据时,此时不得不舍脉从证。除此而外,只要可摸到脉象,就不存在舍脉问题。
看了这些经典更加坚定了我学习脉法的信心。

如何学好诊脉?
如果以为单靠两天的面授课,就能真正学会诊脉,确实想多了!
@ 线上课入门学习 :
报名后,抽出时间来先收看范师八节网课,如果第一次听不明白的,重新听,还不理解的,把问题记下来,在后面的学习中找答案。
这就像记者采访前需要把采访对象提前了解清楚,包括他们的背景故事、现场问题等准备工作,以达到ZUI佳的采访目的。

另外,我把老师的PPT讲义打印下来,更好的边听边做笔记,还可以把疑点重点标注出来。分享部分笔记~~脉诊模式:覆盖全身的疾患信息《黄帝内经 ? 素问 ? 三部九候论》诊全身脉《伤寒论》诊四部脉一. 寸口:①寸脉 ②关脉 ③尺脉 二. 人迎三. 趺阳四.太溪《文魁脉学》诊寸口脉-浮取/中取/按取/沉取动脉外(表面) -功能病(1)浮卫 《内经》卫行脉外(2)中 气动脉内(里面) -器质病(3)按 营 《内经》营行脉中(4)沉 血张景岳十问歌(问诊):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因脉色察阴阳,十从气味章神见,见定虽然事不难,也须明哲毋招怨。
新编十问歌:问诊首当问一般,一般问清问有关。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将诊疗经过参。个人家族当问遍,妇女经带并胎产。小儿传染接种史,诊痘惊疳嗜食偏。

@ 线下课学习要点和实操:听范师授课,全程没有开小差和打盹的机会(浓茶和咖啡可以有)。课堂上,范师谈古论今,旁征博引,不断引出各种经典:从中医古籍、道德经、孙子兵法,到北大教授白话文《三生石上旧精魂》(讲述男女授受不亲的来历),还有著名小说《三体》(失去人性,失去很多;失去兽性,失去一切。)等等。范师随着自己不断学习不断提升,每期的脉法课都会给学生带来新鲜话题(时尚达人有没有)。老师喜欢以理性思维从不同角度给我们讲清楚一件事,讲明白一个观点,他更像一位学者,使我们学到的不仅是诊脉,更多的是人生哲理。
课堂上,同学们都甘愿当脉模,让同学轮着给自己诊脉。在范师和助教们的指导下,我们一起实践了「脉诊模式 」,第二天下午,每位同学都必须记录脉模四部脉的虚实情况并提交答卷,不然就不能毕业,哈哈!所以说,大医脉法课是个包学会的课程。来几段经典语句:·游击战术「十六字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孙子兵法》: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黄帝内经》: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并按从来。
牢记三句口诀:
1.脉诊核心,气血虚实。
2.正虚邪实,沉取来断。
3.实则泄之,虚则补之。
气血总体分三类情况,也存在混合情况:
气足
气不足
气不通
血足
血不足
血不通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要想富,先修路
@ 脉法的实践应用我有一位邻居周爷爷78岁,他两年前疝气手术不成功,被放置疝片的左腹经常疼痛。有次我给老人家把脉,发现他右寸濡滑,两边趺阳细弱无力,左太溪沉取无力。显然,周爷爷有肺痰湿、脾胃虚、肾阴虚的问题。爷爷说他长期服中药,他的医生只给他把寸口脉,他一辈子也没听说看中医还要看脚上的脉。我把爷爷的脉况用纸条写下来,让爷爷把纸条转交给他的医生,请他的医生开药前再仔细帮他诊断清楚。后来,爷爷告诉我,他的医生知道爷爷的趺阳太溪脉虚,给爷爷换了几味草药,之后爷爷去看病的时候他也特别仔细查看爷爷的身体情况了。爷爷喝的药会不会更加有效,爷爷身体会不会越来越好?真的很期待。新学的中医知识可以帮到人,太开心了!
上月初,我受凉感冒两天没有好转,喉咙又红又干、一直流鼻水。当时我两边寸关数而有力。由于上班也不想上医院,我把脉象连同舌片和症状一起发给师姐开药。服药第二天下午,我发烧37.8℃,寸关数而有力、左寸滑、左关弦、左尺细弱无力,趺阳太溪数而有力。第三天上午我就退烧了,寸关尺数、关弦、右寸滑。我师姐给调整了药方,我又服药5副,感冒痊愈,还顺便调理了肝郁多梦。这次感冒发烧是我有史以来最淡定最舒服的一次生病经历。学会诊脉实在太有用了!

人人都可学的脉法课
分享其他同学的学习反馈,范师的脉法真的是人人都应该学习啊。

如今,全球Y情此起彼伏,至今难以全面控制,更被预测新冠病毒将常态化存在,零星Y情从没停息,如果感冒发烧更是草木皆兵。学会把脉,你可以24节气监测自己和家人的身体状况(气血虚实),平时把个「上下若一」「和缓有力」的平安脉,提醒亲人随着季节环境变化,多关注身体、呵护健康。万一发现脉有异常,马上抓住脉诊的头部数据(在中医望闻问切「四部曲」诊病过程,脉诊提供了70-80%的疾病信息),结合其他症状及时调养身体,必要时寻医问药也很有针对性。手里有粮,心中不慌。相信那时候的你,会更加热爱生活,也倍感幸福快乐。
20多年来,范师不断学习中医经典并结合临床诊脉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诊脉教学方法,范师用生动易学的教学模式,把经典脉法传授给中华子孙,甚至中医小白也有机会学习,感恩范老师。祝福每个人平安喜乐! 健康长寿!

☆ 课程广告 ☆
正| 安|好|课

大医脉法2.0版本寸口、人迎、趺阳、太溪如何运用脉法四部曲探查阴阳虚实寒热真假?更多内容,一起来解锁吧!
时间:12月16日-17日13795344601(当归老师)
老师介绍
范英志
◆ 正安文化特约老师。在正安开设《中医心法与健康管理》、《伤寒与温病》、《辅行诀》、《古典中医私塾》等课程。◆ 辽宁中医药大学毕业,在国内行医多年,后在英国行医十年。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曾在国外传播中华文化,深受欢迎。◆ 对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难经》有深入研究。对东西方古经典有很深的研究和整合,也对经典《易经》《德道经》《孙子兵法》《西游记》有独到而系统的研究。尤能把东西方术数和各大经典与中医打通授课,构建清晰的学习框架。◆ 执业中医师,擅长诊治内科五脏系统与妇科、儿科病症。


版权声明:1.本文转载于「正安文化广州」,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3.图片选自正安文化广州脉法课堂,侵删。
今日编辑:当归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课程详情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安聚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