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核心词学透《伤寒论》,是一种什么体验
2024/4/1 正安聚友会

    

     本 期 导 读 《伤寒论》成就了名医,也难倒了无数学子

    

     学中医却没有学好《伤寒论》,就好像进入宝山却空手而归。在后yi情时代,没有学好《伤寒论》也像少了一把治病救人的「利器」。

     《伤寒论》中记载的方剂又叫做「经方」,有「普、简、廉、效」的特点。

     方剂组成是「简而精」,小则2~3味药,最多不过十几味,配伍精当,效专力宏,故有立起沉疴之势。

    

    快狠准的经方,药简效验廉是一把双刃剑


     经方的「快狠准」,一直备受历代医家赞誉。

     到底有多厉害呢?两个词高度概括——覆杯而愈,效如桴鼓。

     “覆杯而愈:就像刚刚服完药把杯子扣在桌上,病就好了;

     效如桴鼓:像拿起鼓槌打鼓一样,一敲就响,反馈立竿见影。

     从经方大家刘渡舟的一则医案,亦可探知经方的威力。

     时发热自汗出案李某,女,53岁。患阵发性发热汗出已经一年多,每天发作2~3次,饮食及大、小便基本正常。曾经按阴虚性发热治疗,服药二十多剂无效。脉缓而软,舌质淡苔白。《伤寒论》说:「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桂枝9克、白芍9克、生姜9克、大枣12枚、炙甘草6克二剂。服药后啜热稀粥,得微汗出而愈。

     历时一年多的时发热自汗,服经方二剂而愈,可见使用经方者,一旦抓准病机,就不是「慢郎中」。

     方势中的这股「狠劲」,非常考验医生的临证水平。

     若使用得当,经方会「快准狠」地解决病苦;用得不对,也是立竿见影地加重。

     医者在使用经方时的心理压力也可想而知。

     借用姜佐景先生的一句总结,很多人对待经方的态度,是「不知用、不敢用、不肯用」。

     经方的势大力沉是把「双刃剑」,没吃透辨证要领的,都用不好这把利器。想要发扬和传承经方,得先抓准辨证。

     《伤寒导论》中就是为大家细说抓准辨证的关窍。

    

    想学好「六经辨证」先得建立起「内在逻辑」

     范英志老师在正安讲《伤寒论》这门课,有将近年十年的时间了,在课堂互动时会接到同学的一些反馈。

     看起来很难,我真的学得会吗?感觉抓住了方证,效果却是时好时坏;背不进去,但又很想学;经方势大力沉,怕失手不敢用;早听说过《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但始终不得要领?

     学员们五花八门的疑问,看似复杂各异,本质上都反馈了一个问题——不清楚《伤寒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

     如果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心里没有形成一个框架式理解,哪怕熟悉条文,接收到的也只是那些散碎的知识点和无法连贯的解释。

     没有扎实的内在逻辑,很难把握「六经辨证」,当然也就不知道在实践中要如何进行「六经辨证」。

     那么,怎么才能学好《伤寒论》,理解张仲景原意呢?范师在《伤寒导论》分享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个公式、3个核心词让小白秒懂伤寒,入门者功力大增

     学习任何一门科学,都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有了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学好《伤寒论》不能只修「方、药」,还要修「理、法」。

     但刚步入伤寒大门,容易被「方证」迷了眼。

     方和证之间是有特异性关联的,前面是证,后面是方,证方相连,方证同条,术语称之为「方证对应」。

     「方证对应」是实用主义的,可以快速形成运用经方的基本能力,同时弊端在于,可能让功力不足的初学者困在其中。

     心里面只有个大概,缺少了判断的精细度。一遇上错综复杂,或方证特征不够鲜明的情况,就会判断不准,甚至束手无策。

     不懂内在逻辑,很难解释和把握条文间的细微差异。比如,

     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条文12/13同样是「桂枝汤主之」,为何却呈现不同的表现?

     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两个条文看起来非常相近,为何出汗和无汗之差,却要更换汤方?

     此处不是否定背诵学习和方证学习的意义,而担忧自学者会「悟」入歧途,或始终在伤寒之门外打转。

     到底《伤寒论》zui为重要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如何入门伤寒的大门?

     医圣仲景在著作里边已经给出来了——「辨XX病脉症并治」。

    

    一个总公式,抓住疾病特征

     以太阳病篇来举例,就是「辨太阳病脉症并治」。

     这整句话就是学习伤寒的第一个总公式。

     但范师提醒我们学习的时候,要以分层次理解。

    

    辨/太阳/病脉症并治把「辨」独立出来,紧接的部分是六章,与六经辨证相应,分别为:太阳、阳明、少阳、少阴、太阴、厥阴。

     接下来,由病篇为基础背景,再综合「病脉症」来判断「并治」。

     拆成三部分来学习研究,是仲景已经给出来的一个很明确的学习伤寒的公式。

     用这条学习公式定调的好处是什么呢?

     第一,让入门者不容易跑偏。

     古人是竹简刻字,很费力,所以惜字如金,再加上古今表达方式的差异,一旦《伤寒论》出现省笔、插笔等表达......初学者稍不留神就会被带偏了。

     比如,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喘家,是指长期或经常咳喘之人。这类人得了太阳中风的桂枝汤证,可以加入厚朴、杏仁以平喘为佳。

     试问一下,在没有「总公式」定调的情况下,若只是单纯背熟了该条文,有没有可能下意识就忽略了条文中缺少的「病、脉」的信息,而只关注了「症」的表现。

     入门伤寒第一条,别忘了「病脉症并治」的原则。

     「病」即六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少阴病、太阴病、厥阴病。

     《伤寒论》六病,皆有其专属的纲领: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阳明之为病,胃肠实是也。

     (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4)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5)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6)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后世称之为六经辨证的「提纲证」,是每个病篇的概要或纲要,就如古代行军打仗时用到的军旗,方便将领指挥军队,让他们知道战场上的局势方向。军旗建立了一个层次清晰、上下呼应的作战系统。

     六经辨证提纲证的作用也是如此。就像「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提示脉浮,头痛、项部僵强、恶寒这系列症状都是太阳病的特征。

     遵循「总公式」思路,当碰到章节中有条文信息不全的时候,如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

     我们也能反应得到应相的「脉、症」是什么表现;若「病、脉、症」三者信息矛盾,我们也能及时觉察纠偏,不至于走向误诊误治的雷区。

     在「总公式」的提醒下,我们会更加注意前后互参,对比分析,这也是学习《伤寒论》的一个重要有效的方法。-广告-

    

    

    3个核心词直击伤寒「内在逻辑」

     如果说「总公式」决定了大方向,接下来的3个核心词,就是打开伤寒用方施药,因证变化之理的钥匙。

     三个核心词分别是什么?

     第一个叫八纲,第二个叫虚实,第三个叫次第

     ?以八纲解六经

     提到伤寒怎么学?不得不提宋代的伤寒大家许叔微。

     他是研究和活用《伤寒论》之大家,zui先提出以八纲辨治伤寒。

     八纲是指的阴阳,表里,寒热和虚实这八个字。这是辨证的八个纲领,在临床看病的时候给辨证,以这八个字作为基本的一个逻辑。

     许学士认为,六经辨证方法并不是单一、机械地套用模板,《伤寒论》的辨证核心,除六经辨证外,尚有八纲辨证,并以阴阳为总纲,对应于表里、寒热、虚实。

     错综复杂的外感病证,用到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加以概括,则可以灵活地辨证施治。

     如果把「八纲」再予以细分:表、里、半表半里,为病位;阴、阳、寒、热、虚、实,为病情反映。

    

    六经=「阴证阳证」2大类反应*「表/里/半表半里」3个病位组合为六,病见之于证的六种基本类型,为六经是也。

     故「六经辨证」也称为「三阴三阳辨证」:太阳、阳明、少阳为三阳;少阴、太阴、厥阴为三阴。

     那么,八纲中的重点又是哪个呢?

     ?「虚实」入门伤寒的「定海神针」

     许学士在《伤寒发微论》说道:「伤寒最要,表里虚实为先」。范师又把「虚实」放为重中之重。

     虚实两纲,常用于反映六经为病,正邪斗争的虚实情况。一般来讲,凡三阳经病,多以实证为主,三阴病中多以虚证为主。

     但靠症状看虚实,虚实也有掩眼法,比如,

     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症状与真实的寒热虚实,截然相反;更复杂的是,虚实夹杂,如何去繁就简?抓住「虚实」,这是有难度的,也要放在「病脉症」中综合判断。

     ?「次第」先后,有何深意?

     「次第」,探讨的是条文排布的规律和深意。

     比如,继12条桂枝汤证后,仲景又分别写下12、15、24、42、44、45、53、54、56、57、95 诸条桂枝汤证,从不同的角度阐发桂枝汤证之变法。

     「变」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按照什么原则来排布?

     留个小互动,同样是用发汗的方法来对付太阳病,为何方剂出现的顺序是桂枝汤、桂枝麻黄各半汤,最后才到麻黄汤?

     12条.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 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第23条.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第35条.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疼,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见解,或一起进入《伤寒导论》的课堂学习交流。

    小编有话说

     当下很多人的免yi力都没缓过来,病du却一波接一波地兴风作浪了,过往没牵起风浪的「新面孔」,也表现出席卷之势:合胞病du、肺炎支原体......

     知道了很多病名,却还是没有特别好的对策,这种情况估计以后还会反复上演。

     与病原微生物较量迭代速度,显然不是我们的优势,关于这件事,古代医家早已指明了方向。

     《伤寒论》是应对一切外感病的总诀,理法方药俱全,也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程式。经方,切合临床实际,历经千年仍屡试有效,无疑是祖国医学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

     日本亦对经方青眼有加,有专门研究仲圣之学的医者,后世更结合现代工艺将其制成汉方。

     这也是令人痛心之处,国医之精粹在国内挣扎浮沉,却在国外开出了花。祖国医学中的瑰宝和经典,想要得以传承,唯有大家去了解、去学习、去实践,才算是真正地攥在自己人的手中。

     ?答摩精品课-广告?筑基伤寒金框架,辨得准用得好扫码报名

    

    

    

    

     版权声明:1.本文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及内容合作,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3.部分图片来源于摄图网,侵删。 今日编辑:栗子

    

     或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伤寒大门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安聚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