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九运」叠加AI时代,学好中医,找到自己的确定性
2024/4/1 正安聚友会

本 期 导 读 这门古老的学问,蕴藏着生命力(文章内容部分选摘自潘毅教授讲座。)
一般人的观念中,距离AI行业zui远的专业,中医大概算一个。那么AI时代来临,为什么更应该学习中医?

离九运叠加AI时代高速变化的不确定性
很多人隐隐约约都听说过,明年开始,即将迎来「离九运」。
什么是离九运?
这与易经有关,用浅白的语言来解说,离卦应于火,代表火运。从2024年到2043年,这场火运将持续二十年。
但是,这把「火」对我们的身体上五行缺火可能没有太大的帮忙。
反倒容易引起相关健康隐患,离卦投射在人体上,对应的是眼、血、小肠、心、精神等部位。合并着AI时代,人的劳作机会可能更少,运动少了,活动少了,代谢降低了,那就带出了代谢性疾病:肥胖、痛风、高血压、血三脂等。

事实上,「离九运」与事业运、社会运关系更紧密。
《八卦取象歌》对离卦的描述是「离中虚」,反应在具体的行业,就有是电子、科技、文化等。
拓展一下,信息通讯、高新科技(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智)、文化传媒(电视、电影、绘画、动漫、网络、传播)、知识产业、能源行业等。
凡是不以具体形质为载体的「火属性」行业,势头估计更旺些。从当下AI的行业势头发展就可见一斑。
科技为人类生活和工作都带来便利,同时也带来了一个很大的焦虑:自然人的工作是否很容易就被AI取代?
时代高速发展变化,所带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该如何应对?
看似远离AI的中医,也许是一味解药。

AI与中医线性思维VS曲线思维
AI的运行机制,喜欢精确的、规范的、规模化的东西,更像是线性思维。中医更偏向于整体战略化的思考,更接近于曲线思维。
此处没有分辨高低的意思,只是探讨各自的运作模式。
就目前来说,想用AI完全接替中医的模式,估计先得跨过下列这些门槛。
第一个是中医的多层变量叠加。
就证候而言,病人的主诉、表现出的症状,都只是「显候」。中医看病,还有「隐候」的影响,诸如体质、年龄、性别,以及天气、地域、物候等变量。
从上述的变量,引申出了第二层考验,后台数据量的承载度。
有的朋友可能会说,中医教材的证型不就是固定的吗,是否可以套用呢?现实情况是,病人不会照着教程来生病,这里会衍生出一个「兼证」的问题。中医的兼证可以无限排列组合的,若悉数叠加,每增加一层,后台运行可否应付?
第三个门槛,想做好二者的对接,估计选择懂中医和懂AI技术的复合人才方可胜任。面对海量数据时,如何用人工智能思维来排布中医的分级分证,估计也是个技术难点。

中医治病,尽管没有指标,但它通过不断地设置参照系,参照系达到了足够数量,就有了精准度。所以,哪怕辨证论治中的「病、证、症」三者的关系边界模糊,却能组合出证型,给出解决方案。
《孙子·虚实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高水平的中医往往是随机应变,随证治之。
而且,中医有个特征是重功能而轻结构,注重事物间的关系连接,相对是模糊性的。而AI的进步,要确切的物料作为训练素材。所以,中医很可能是最后一个能被AI取代的行。

对抗时代的不确定性中医学习
回到医学命题,AI时代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一是精神类疾病的诱发。也许在虚拟的环境中,可能会有短暂的临时的虚拟的幸福感沉浸在里面愉悦感。
但是作为一个自然人,频繁切换出入虚拟世界之后,估计会产生出郁闷、失落、紧张焦虑感。尤其面临现在的职业焦虑,精神心理的问题肯定会出来。
这里就有两个名词,一个叫身心亚健康,一个叫身心疾病。什么叫身心亚健康呢?它包括心理精神类疾病,也包括心理精神类问题引发的躯体障碍。
比如,一天到晚困扰你的牛皮癣,其属于生理的问题,但会导致心理的改变。而神经性皮炎,顾名思义与紧张压力有关,是心理导致生理改变的皮肤疾病。身心的不适,可以互为因果,引起疾病的产生。
而且,当你远离自然,你就不能适应自然。人与自然环境的脱离,越来越多人有不能适应自然环境而生病的,如,过敏性鼻炎、咳嗽、皮炎等。
再者,老龄化社会、后疫情时代.......学习中医为自己和家人保驾护航也很有实际意义。

乘势而上,当心繁华中的乱象传统文化下的中医,因疫情、民族自信的提升等因素,也收获了更多的关注。
但当传统文化复兴,传统文化被当做了流量密码,喜爱中医的朋友们,请当心繁华之下,是否暗藏乱象。

中医合乎道,可以推导明理,「推天道以明医事」,可从多方面切入推导,也就容易被「误导」。
被变化裹挟,被迫快速前进的人们,难免会生出对确定性的渴求。比如,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标题党的文章,或者会听到某一个观点称:是我亲戚说的,我朋友说的,有人说的,大家说的。
当看到这样貌似确切的中医观点,这时,你就应该思考一下,这类说法经过多少事实检验?它的视角有几个? 而这样的思辨力,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
分享到这里,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对大家有所助益。

课程广告
养生者的国学&中医入门课

学中医绕不开的基本功
欢迎关注【潘毅教授一年通】平台
↓↓聊聊中医与学习↓↓


版权声明:1.本文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及内容合作,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3.部分图片来源:摄图网,侵删。
今日编辑:栗子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返回 正安聚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