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年逾八旬的儿科专家是怎么做小儿推拿的
2024/4/1 正安聚友会

    

     本 期 导 读

     这是一个医者关于传承和创新的故事

     (文末有视频,不可错过~)

     在医江湖待久了,就容易对江湖产生各种绮丽的想象。见赵鉴秋老师之前,也不例外。

     一位八十余岁的儿科专家,仍然坚守在临床和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年轻时,先后师从两位中医儿科名家学习,内外治法并举,针药并用,推拿兼施,从医已然六十余年,九十年代初撰写出版的《三字经派小儿推拿宝典》,作为此流派传承百余年后首本在全国正式出版发行的书籍,一版再版,发行数十万册,成为儿推临床指导文献,已到第六版仍是供不应求。

     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

     她身上又有怎样的传说和故事呢?

     但事实证明,赵老身上并没有所谓的传奇和故事,有的是临床上名老专家的足够严谨和认真,一丝不苟,有一说一,她当初这样一步一步踏实走来,到如今,她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传人和学生的。

    

    

     师傅领进门 修行在个人

     1960年,参加工作已两年多的赵鉴秋开始跟随鹿瑞芝先生学习。鹿瑞芝先生针药并用,是全国知名的小儿惊风专家,经常参加青岛各大医院的会诊,面对的都是些危重病人。赵鉴秋每天跟随鹿老左右看病,帮忙写病历,见到了很多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也见到了鹿老是如何力挽狂澜,挽救那些垂危孩子的生命的。

     1962年,赵鉴秋曾经陪鹿老参与治疗过一例小儿惊风病人,当时孩子高热抽风,眼看就不行了。在场的亲属哭喊,场面很乱,鹿老去了之后,先给孩子针刺,接着摸了摸孩子,可能相比之前的四肢冰凉温和了一些,鹿老就对旁边一直哭的母亲说了一句:「你也不用哭,待会儿我让孩子喊你一声妈!」当时把我吓一跳,那么多人在场,老师说话也不留点余地,孩子能醒过来就好了,还能叫一声妈?!结果鹿老说过那句话,接着给孩子针刺,才针了几针,孩子哇得一声哭出来了!妈字也随口一起「蹦」了出来。

     赵鉴秋师从名医鹿瑞芝时,由于尊师好学,勤奋钻研深得鹿老的信任,遂将全部针法和祖传「琥珀清真丸」秘方传授给她。她系统整理鹿老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于1964年写出《针药并施治疗小儿惊风的初步介绍》一文,参加山东省中医学术会大会交流,受到专家们的重视,认为鹿老的技法继承了部分北宋钱乙的治惊思路和方法,并有所发挥,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963年,鹿瑞芝老先生去世,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赵鉴秋随之被调到了青岛市中医院小儿科工作,并有幸跟随李德修老先生学习小儿推拿。李德修老先生,是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的传人。三字经派小儿推拿,由清朝的徐谦光首创,一开始是成人孩子通用,李德修老先生到了青岛中医院小儿科之后,就专门用它来治疗儿科疾病。

     「当时科里的房间有四十几平。李老先生主要负责诊断取穴,我们就负责手法操作。来一个拉肚子的病号,他就说推八卦;如果是凉了肚子腹泻,他说给推外劳宫;他定了穴,我们就一一去做 (后据时任山东省卫生厅副厅长张奇文张老回忆,他于上世纪60年代去中医院小儿科时还看到赵鉴秋当时在李老身边看诊抄方)。」

     赵鉴秋先后跟随鹿瑞芝老先生学习如何针药并用治疗惊风,跟随李德修老先生学习小儿推拿,继承了两位中医儿科名家的学术经验,而这只是个开始,在后来的临床生涯中,她始终保持严谨认真,精益求精的学习和钻研精神,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治愈了许多患儿;在六十余年的临床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传承体系,培养了一批批中医人才,桃李满天下。

     赵鉴秋赵老从医60余年,积累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内外治法丰富的中医儿科体系,主要体现在:小儿推拿、脏腑点穴、针药并施、营养食疗、情志心理等五大方面。

     在赵鉴秋老师家的书房里,有满满当当的书柜,和书柜里叠得整整齐齐的纸张,那些都是累积几十年的病历医案,看着那娟秀有力的钢笔行楷,沉淀的是老一辈医者的用心和责任。

    

    

     诊断是小儿推拿第一步

     中医讲整体观念、辨证施治。首先诊断一定要准确。也就是得先会看病,才能治病。正确的诊断之下,定出一个正确的治疗原则,原则之下,再去出方和取穴。诊断正确,取穴准确,才能获得好的疗效。

     必须严格按照中医的要求,做出正确的诊断。把小儿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特点,放进中医的理论体系里,进行综合分析。中医讲四诊合参,望闻问切,放到儿科,又会有所变化。问不问得出,关键要看你是怎么问的,孩子说不明白的时候,该怎么问爸妈,如果是保姆带孩子,该怎么问保姆。问谁?怎么问才能问出答案,都有独特的技巧。

     切,是指切诊,分为触诊和切脉,是成人诊病中最为常见的诊断手段,但三岁以下的孩子,脉气未充,加上见了大夫害怕,神气一乱,往往摸不出脉,所以会用其他手段补充诊断:比如看指纹,比如触诊,摸皮肤,摸肌肉,看肌肉长得结不结实(营养不好的孩子肌肉往往松懈),摸摸淋巴结,看看淋巴结肿不肿;男孩的话,还要看看生殖器有没有异常;有皮疹的孩子,还要看看皮疹的情况。

    

     手法是决定疗效的关键

     赵老说:「推拿最强调手法。手法,是重要的操作核心,和取效关键。手法熟练,取穴准确,才能见效。正确的手法,讲究持久,渗透,有力,轻而不浮,快而不乱,达到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比如:推长线形的穴位-天河水的时候,一定要做到直线推动,不能歪斜,一歪斜,不但效果大打折扣,而且会走到别的穴位上去,引发不好的后果。也就是《小儿推拿广义》中所说的,「凡推法必似线行,勿得斜曲,恐动别经而召患也」。

     为了让学生充分掌握精髓,课堂上,赵鉴秋老师都是一个一个手把手纠正,「很多临床多年的大夫就发现,原来自己做了那么多年,居然连最简单的手法都是有偏差的。学无止境,既然他们来学,我就把他们当做小儿推拿事业传播的一颗颗种子,挨个手把手地教,必须学会,必须学对,必须认真,这样你传播出去的才是对的。临床上,要不断分析,不断总结;技术上,更要不断历练,不断提高,精益求精,没有止境的。」

    

    

     管不住家长,治不好孩子

     儿科,看似是一个孩子生病,其实它背后反映的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孩子是很纯真的,受家庭环境影响极大,他生病,不光是吃喝拉撒等饮食起居上的问题引起的,家庭关系和谐与否,也会对孩子造成极大影响。

     所以在赵鉴秋的门诊上,她总是对孩子和蔼可亲,和颜悦色,孩子们都亲切地叫她“赵奶奶”,而对陪孩子来看病的家长,赵鉴秋就严格多了。

     家长很爱孩子,但有时却不太会护理孩子,有些孩子生病或体质变差往往与家长不正确的带养方式有关。

     有一次,一个家长带孩子来看拉肚子,可是赵鉴秋老师发现孩子眼睛总往斜上方看,有斜视的症状,家长认为是孩子长本领了,还常以此逗孩子,赵老觉得不太对,后来经过检查发现是因为护理孩子时为了不让他哭闹每天长时间把孩子放在吊篮里晃,造成孩子惊吓引发了孩子抽风,出现了斜视 ,及时发现并经过介入治疗,孩子较快的康复了。

     在赵鉴秋赵老60多年的从医路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有些因他法救治无效没有办法而要被放弃的孩子,在赵老这里得到救治,挽回生命,康复成材;他们有的还成为教授、学者、企业家等国家栋梁;也有的一家三代在儿童时代都得到了赵老的治疗和呵护······

     (点击视频,感受耄耋老人的肺腑之言)

     --课程广告--

     本次正安答摩诚邀赵鉴秋老师之子及学术传承人宋飞老师开课,讲授正宗的三字经推拿及脏腑点穴分筋手法,不只是鼻炎问题,更是全身脏腑气血的调理。

    

    

     版权声明:

     1.本文转自宝贝全科、赵鉴秋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及内容合作,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或添加小编微信:「zanclub_bjb」 。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3.图源:宝贝全科,网络,侵删

     今日编辑:小姝

    

    

     欲了解鼻炎课程请点击阅读原文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安聚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