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焦不通,百病丛生?三焦到底是什么?
2024/4/1 正安聚友会

    

     本 期 导 读

     今天来讲一讲,看起来比较古怪的腑——三焦。

    

     三焦的名字虽出于《内经》,但对它的描述却不像其他十一脏腑那么具体,留下了极大的解说空间。

     三焦真的不可捉摸吗?当然不是。本文就带你揭开三焦的那层似有还无的面纱。

    

     众说纷纭的「三焦」

     到底是什么?

     三焦的争论焦点,主要集中在「有形」还是「无形」?

     后世多种关于三焦说法,一直为学术讨论和争鸣的热点。

     有的力主三焦无形说;

     有的认为三焦无明确的脏腑所指,可为躯干上中下的「区域说」;

     有的从解剖脂膜质疑三焦无形的「有形说」;

     还有的揣测三焦是淋巴系统、人体大动脉等......

     对于初学中医的小白,如果「散装」接触了各家观点,难免觉得一头雾水:三焦是什么?该怎么用?

     关于三焦,《难经》早有释意,「有名无形」。

     为何仍对此争论不休?

     我们不妨先带着两个思考读下去:一是「虚空无形」,是否就无用?二是单纯用「结构」来解释脏腑之用,是否符合中医之理。

     中医是实践医学,它的理论发展,观点的发挥或考据,有些原则是不能违背的:

     一、能有效地指导医疗实践,这是理论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二、具有理论本身的解释自洽性;

     三、符合理论发展的一贯脉络与模式。

     以这些为基础来讨论三焦,才不至于钻入以经解经的牛角尖,或坠入理论与临床脱节的尴尬境地。

     欲知三焦之实质,何从从它的生理功能出发,厘清其产生和应用的意义,以还原其貌?

     不如一起来看看,与「功能」相融洽的,是「有形」之结构,还是「无形」之用?

     ?三焦,负责水利的官员?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决」指水冲破堤岸,疏通水道。「渎」有水沟之意。

     故三焦是管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是人体水液运行的主要通道。

     有人可能会问,水液代谢既有肺、脾、肾、肝的协作,此处三焦又作何用处呢?

     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在人体间隙之间也需要通道的,这个通道就非三焦莫属了。

     运行三焦之中的水液状态,非水流状,而是气与水相互融化成的「雾露状」。

     故此处的水液状态是经过加工蒸发而成的,此处引出「三焦气化」之用。

     ?「三焦」气的通道?

     通行元气,主持诸气

     《难经.六十六难》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五脏六腑。」

     元气根于肾,由命门之火温蒸肾精所化生,通过三焦别入十二经脉而及五脏六腑,这就是「元气之别使也」。

     《难经·三十八难》又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

     三焦不但是元气之别使,更能主持诸气。

     但它是如何主持诸气的?

     我们细看:

     元气通过三焦布达全身,以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

     宗气以三焦为通路而下行,归丹田以资助元气;

     卫气循三焦,通腠理,走肌表,以温煦、控制汗液排泄,护卫肌表;

     脏腑之气的升降运行,比如肝从左升、肺从右降;

     脾气升、胃气降为气机升降的枢纽;心气下达,肾气上蒸而成既济。

     这都是以这空虚的三焦为通路。

     为何三焦能行使「决渎之官」之职能,指挥水液的升降出入。实际上,这里有「气」的一份功劳。

     在三焦内运行的各种气,蒸化、推动和调节在三焦内运行的水液的,称之为「三焦气化」。

     水液借气之气化作用,转为雾露状,水汽混融在三焦内升降出入。

     如果三焦水道不利,或气化功能失常,水液输布与排泄障碍,就易产生水湿痰饮等病变。

     明白了三焦的主要生理功能,我们再回过头来看「有形」与「无形」,哪个更符合它的运作机理。

     ?别把气的通道,想象成煤气管道

     提及「有形」的管道,很多人下意识地联想起煤气管道。

     这样结构紧密,以隔绝交流的管道,并不太符合人体内各组织和物质需要互通互用的道理。

     「气无形」,气化的场所与气升降的道路就不可能是「有形」。不然,升降出入从何说起?只得单向运行,没有了升降出入的灵活互通。

     若参照西医结构学,除了淋巴液、血管内液体,大部分是组织液、组织间液、细胞液、细胞间液,也没有固定的具形脏器来统管与运输。

     那有形的管道又该如何兼顾这类水液呢?

     这样看来,试图找出独立于十一脏腑之外的一个具形态的脏器,又要完满解释以上所有功能,不显然是缘木求鱼吗?

     不管如何引经据典,不管如何与现代医学的脏器或组织比附,结果zui多仅能捉襟见肘地解释有限的部分功能。

     功用的产生难道就不能落实到「无形」或「虚空」处吗?

     人住入一间房子里面,也要有虚空的空间容纳;弹簧间的空隙,也赋予了其独特的功能......回到中华传统文化,也是擅长于运用「虚空」的,比如国画、书法,皆有留白的意境之美。

     若是惯于西方式的实中求实法,不小心就会忽略了东方还有「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的虚中求实之路。

     回看三焦功能,无形之气熏蒸游行于五脏六腑组织经络之中,温之、充之、化之,水液随之而行、而化、而滋润,不正需要一个无形的运转与变化空间吗?

     《千金要方》:「三焦者,有名无形,主五脏六腑,往返神道,周身灌体,可闻不可见。」

     《类经》:「盖即藏府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藏,一腔之大府也。」

     这话虽近于有形,但实质仍以空为用,并不像胃、大肠、小肠、胆、膀胱真具有常态腑之形,却是「虚作实时实亦虚」。

     「有形」论者可见其「腔」,「无形」论者可持其「空」,既符合认知习惯,又与上、中、下焦的分布相吻合,给使用者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所以能得到较多的引用就可以理解了。

     这种描述,实质是游走于「有形」与「无形」之间。需要「有形」才能想象的人,或可以它为参考;不需有形亦能得明白的,则不必受拘于此。

     从气化和无形的角度看,三焦其实是一焦。但临床之用,也有以部位划分三焦的辨证法。当使用三焦辨证时,尤其要注意一些划分的细节问题。

    

     以区域看「三焦」

     这个脏,归谁管?

     之所以说是三焦,更多的是因应脏腑位置、功能特性而人为地分解成上、中、下三部分,即所谓的部位三焦。

     其中有一脏zui为有趣,那个就是肝。

     从解剖结构上划分,肝属于中焦。

     上焦:膈肌以上包括心、肺、头、面。

     中焦:膈到肚脐之间。包括脾胃、小肠、肝胆。

     下焦:脐以下(肾、膀胱、大肠、女子胞、精室等)

    

     但由于「肝肾同源」,肝跟肾的密切度很高,假如牵涉到病理的辨证,肝则被划归为下焦。

     所以,三焦辨证的定位,是这样的:

    

    上焦是心、心包跟肺。

     中焦是脾胃。

     下焦是肝肾。

     把肝归到了下焦,是因为经常肝肾同病。

     这涉及了藏象理论的构建习惯,其特征一向是重功能、重气化、重意象。以结构决定功能,并不符合中医理论特征。中医更多是重功能轻结构,当你功能联系的密切,辨证用药时就宁愿迁就功能,而不是迁就结构。

     那么,上、中、下焦用药时,又有何讲究呢?

    

     羽毛&秤

     说清三焦用药之理

    

     清代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治时,辨明了其中的用药理法: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这套治法形容得非常生动,合乎升降浮沉的理念。

     当对付上焦的问题,用药要「轻」,如羽毛一样,稍有气流转动,就能顺势飘荡于空中,直达上焦。

     这里的「轻」至少包括2层含义:分量轻、质地轻。

     「诸花皆升」,花、叶这类药物就很符合,比如菊花、桑叶、竹叶、金银花之类。

     中焦如衡的「衡」,指的是秤杆,引申出平衡之意。

     《国语·周语下》:「先王之制钟也,大不出钧,重不过石,律度量衡于是乎生。」

     下焦如权的「权」,则是指代秤砣、秤锤,有下沉之势。

     明·陆深《传疑录》:「权以权轻重也。五权之法,铢、两、斤、钧、石,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权衡」二字,不就是反复地掂量吗?

    

     所以,中焦与下焦的用药原理,更多是讨论用量和质地。

     中焦讲究的是均衡,平衡,以便停留中焦;若分量过重,药力沉降,就会变成直走下焦。所以补肾的方剂,用量大多是以「权」的标准来排布,帮助其下沉。

     今天关于三焦的解说就到这里,希望大家可以体会三焦的「有无相生」之妙,在学习中医时也有所启示。

     嘱咐一句,现今社会压力大,功利与浮躁的心态,或会使得我们在做选择时,不自觉地压榨「虚空」的部分,比如睡眠、悠闲、锻炼、兴趣爱好.....这些短期内看似「无用之用」,是否才是长久计之「大用」?希望各位都能悟得真意。

    

    课程广告

     养生者的国学&中医入门课

    

     学中医绕不开的基本功

     欢迎关注【潘毅教授一年通】平台

     ↓↓聊聊中医与学习↓↓

    

    

    版权声明:1.本文未经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如欲转载及内容合作,请于公众号后台留言。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本平台支持言论自由,精选留言不代表本平台立场。3.部分图片来源:摄图网,侵删。

     今日编辑:栗子

    

    ?戳阅读原文,取类成象明医理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正安聚友会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