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不调,万病之源,给你一个好方,锁住阳气,收敛阴气!
2022/8/7 9:00:00 中医养生

疾病查询、健康指导、养生经典、有病不求人



我有一个患者,夏天天气闷热,冷水冲凉后没有及时擦干冷水,第二天就感觉小肚子像揪在一起那样不舒服,小便频数,断断续续的,有尿不尽的感觉,喝热水稍微有点缓解。
舌淡红,舌胖,边有齿痕,少苔,脉细。因为他感受了寒邪,少腹弦急,小便不畅,阴阳失调,症状也符合《金匮要略》的原文,所以开了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来锁住阳气,收敛阴气,症状明显好转。
上述病例中,患者感受寒邪后,寒邪侵袭人体,拆开了相伴而行的营卫,营气作为血液的组成部分属于阴,卫气属于阳。
营卫受损导致了阳气温煦作用减弱,阴津不能收敛,出现了少腹弦急、小便频数、点滴不尽的症状。
舌淡红,舌胖,边有齿痕,少苔,脉细,说明该患者气血亏虚。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平补阴阳,阴平阳秘则症状好转。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是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的方子,原文为:“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失精家指的是精血亏虚的一类人。这类人,阴阳亏虚导致了少腹拘急,头晕、脱发等症状。
现在一般用量为:桂枝、芍药、生姜各15g,甘草10g,大枣4枚,龙骨、牡蛎各15g,水煎服,一日3次。
书中记载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治阳不固摄,阴不内守导致的遗精、梦交、少腹弦急、目眩、脱发、心悸等症,具有调和营卫、交通阴阳的作用。
营卫之气来源于我们日常饮食中的营养物质。营气循行于内,维持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运转,卫气循行于外,作为身体抵御外邪的屏障。
从阴阳两种性质来说,营气属于阴,卫气属于阳,人体内的阴阳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依靠生存的状态,当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阴阳失调,导致遗精、梦交、少腹弦急、失眠、多梦、目眩、心悸等症状。
解析:
该方是由桂枝汤加龙骨、牡蛎组成的,桂枝作为肉桂的嫩枝,是一种温性药物,可以温通经脉、助阳化气;
生姜能帮助桂枝提高温通阳气的作用,二者合用,锁住阳气,使阳气停止向外浮越,阳气的固摄功能得以保障;
芍药酸而微寒,具有收敛阴液的作用,大枣、芍药、甘草益阴和营,合用外能调和营卫,内可调和阴阳。
龙骨牡蛎作为血肉有情之品,具有潜镇浮阳、收敛阴液的作用,增强了调和阴阳的功效。因此本方可以治疗遗精、梦交等症。


阴阳不调,万病之源


从中医来讲,阴阳不仅构成了人体本身,还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人体内的精血津液因相对静止而属于阴,气因相对运动而属于阳。
阴性静,为阳之守而守于内;阳性动,为阴之使而使于外。
精血津液为阴而守于内,气为阳而运于外,阳依赖于阴而卫外,阴也依赖于阳而内守,因此阳气不足,则阴液不内守而外泄,而出现自汗、遗精等症状,治疗应以敛阴温阳为主。
临床应用:
1失眠
失眠是指睡眠时间不足,包括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难以再次入睡,甚至彻夜难眠,严重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中医称其为“不寐”,病机为“阳不入阴”,阴气的特点是安静的,收敛的,夜晚相对来说阴气重。
正常情况下,人体应该处于安静的状态,但是当夜晚人体自身的阳气过盛,过分活跃,也会导致阴气亏损,那么人体精神亢奋,就会导致失眠。
此外,如果人体自身阴气亏损,那么他的阳气相对来说就会稍显亢进,阴气收敛能力降低,也会导致失眠,多梦。
无论阳气过盛还是阴气受损,都会互相影响,处于阴虚阳亢的状态,所以可以通过能锁住阳气,收敛阴气的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来治疗。
其中龙骨、牡蛎具有重镇安神的作用。临床上失眠严重的患者可加茯神10g,酸枣仁6g,柏子仁6g。
伴有口干、口苦的患者加栀子3g、龙胆草9g。伴有乏力、腹胀的患者加黄芪15g、当归10g、木香6g。伴有多梦的患者加山萸肉6g、牡丹皮9g。
2心悸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跳动剧烈,惊慌不安的病症,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心慌。
当人体内阴精不足,血液亏虚,阳气不足,推动血液运行不畅,使人体血液循环不畅,血液不足。大脑产生缺血的信号,会促使人体加速泵血,使血液循环恢复,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就会出现心慌的症状。
因此可以通过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当归10g、生地黄12g治疗心慌。
桂枝、甘草具有强心作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具有镇静,改善心脑血管,增加血液循的功能。
临床上伴有胸闷气短、舌质紫暗,体内有瘀血的患者加丹参、川芎各10g。伴有胸闷腹胀、下肢浮肿、舌胖,苔白腻的患者,说明其体内气血循行不畅,有痰饮生成,停聚于体内,加茯苓15g,白术15g。
3遗精
遗精是指男性在没有性生活及自慰情况下出现的不由自主排泄精液的情况,在睡梦中出现,就是原文中出现的“梦交”。
多由于肾气亏虚,阳气不固,阴精亏虚导致精液外泄。经常遗精的患者,精液耗损太过,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20世纪以来,环保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道教作为我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历来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老子想尔注》提出了“守中和之道”、“冲气以为和”、“和则相生”等理论。“中和”之气具有“调和万物”的功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长的重要基础。可以说,“道”的本性就是“中和”的,是自然和谐的,只有天地自然的和谐,才会有万物的生长和成熟。“中和之道”是道教追求和谐生命、和谐自然的重要思想资源。
从“中和之道”的和谐思想出发,道教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道教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准则,反映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和合共生的生态建设。
道法自然:中和之道的生态伦理
“中和之道”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本性是自然而然的,以“无为”为法则。道化生万物,皆自然无为而生,不受任何外物所制约。
“道生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天地万物都由“道”所化生,因而“一切有形,皆含道性”。万物都按照“道”赋予它们的秉性而存在,有自然生存、发展的权利,人类没有权利去破坏它们。人类对待万物的态度应该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中所称的“任物自然”,即遵循客观规律,与一切外物和谐共生,以获得人与自然在整体上的和谐。
“道通万物”的生态伦理。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该互相尊重、和谐共处,自然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道教还认为,道化生万物,但人是道的“中和”之气所化生的,是万物之中最有灵气和智慧的生物。因此,人居于“万物之师长”的位置,为“理万物之长”。也就是说,人负有管理和爱护万物的职责,人的行为要符合“天道”,人应该“助天生物”、“助地养形”,使自然更加完美,使自身与自然更加和谐。
“道贵中和”的生态伦理。道教从“道法自然”的整体出发,十分重视人对环境的依赖关系。道教认为,维护整个自然界的和谐与安宁,是人类本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就要确保天地的平安。“道贵中和”,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要维持一种和谐的平衡。《太平经》强调人类若想长久安宁,就必须使自身赖以生存的地球得到和谐安宁。为此,人类就要认识自然规律,并按照自然规律去办事,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天人合一:中和之道的生态智慧
道经称:“天地合和,万物萌芽”,“天地不和,阴阳失度”,体现了道教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感应、相互影响的。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智慧。《太平经》认为,太阳、太阴、中和三气和谐而化生万物,因此在自然界中,太阳、太阴、中和三气缺一不可。只有阴阳二气相互和谐产生“中和”之气,并共同生养万物,才能有自然界的太平。《太平经》还进一步指出,人是自然万物的一部分,也是自然“中和”之气所生,即是说,天、地、人同为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本身就有着共生共荣的关系,因此必须要互相尊重、和谐共处。
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道教认为,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自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所谓“天地不和,阴阳错谬,灾及万民”,就是说自然生态失衡将直接影响到人类世界的生存。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智慧几乎贯穿在道教思想的各个方面,如在自身修炼方面,道教所强调的是自身的和谐,追求的则是与道合真、长生久视。再如,历代道教徒都能自觉绿化造林,美化道教建筑的周边环境,道观内外的苍松翠柏、绿树成荫,正是道教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智慧。现代环境科学告诉我们:大自然具有一定的整体相关性,即自然宇宙间没有孤立发生的现象,一切都处在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中。人与自然也是整体关联的,因此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就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道教并不反对“人化”的自然,但是主张人改造自然应受道德的约束,应对环境采取保护措施,以谦下的精神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既然人与天地万物共存于同一个地球之中,又是一个相互依存的共同体,那么人作为万物之灵,就有责任和义务协调、关照人与宇宙、天地、自然万物之间的关系。
和合共生:中和之道的生态建设
人类历史发展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人类在享有对自然的权利的同时,应承担起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去年召开的生态文明贵阳会议发表的“2010年贵阳共识”明确提出,“绿色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
道教从“中和之道”的思想出发,进一步阐述了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态伦理。《太平经》指出,人和自然万物的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这就是“天地之大德”。“和合共生”就是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荣。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基本准则,也是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当今的中国道教界,正在积极阐发和弘扬道教的生态智慧,践行着“和合共生”的中和之道,以全面推进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
积极倡导生态保护,着力推进生态道观建设。道教崇尚自然,历来就十分注重对环境的保护。早在1993年中国道教协会召开的全国道教界爱国爱教先进表彰会上,就积极鼓励全国道教徒“植树造林、美化环境”,并对“植树护林先进个人”进行了表彰。1995年,中国道教协会参加了在英国召开的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会议,发表了《中国道教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宣言》,并正式加入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联合会。此后,我国道教界积极行动起来,开展了全面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道观的建设工程,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是倡导植树造林,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中国道教协会于2003年初向全国道教界发出倡议,计划在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建立“中国道教生态林建设基地”。目前,“基地”已基本完成了植树造林任务,对民勤县的防沙治沙工作起到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提出“生态道观”理念,举办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生态道观就是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以实现道教所追求的人间仙境。2006年,第一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前身)召开,通过的《秦岭宣言》提出了致力于营建环境友好型道教宫观的奋斗目标。2007年,第二次中国道教生态保护教育工作间举行,提出了7项具体任务,如将宫观的土地使用和管理纳入区域生态保护规划之中等。2008年,第三次中国道教宫观生态保护论坛召开,“生态道观”项目得到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关注,也得到了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的支持。论坛发布了《生态道观茅山宣言》,要求各地道观“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和宣传教育的规章制度,大幅度提升住观道众的生态环保意识,最大限度地采用节能技术和材料,形成与周边自然环境和社区人群相协调的良性生态圈”。这使营建生态道观的活动走向更为广阔的空间,为道教参与环境保护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径。
积极开展环保规划,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09年,中国道教协会形成了《中国道教界保护环境的8年规划(2010-2017)纲要意见》,向各地省(市)级道教协会下发。《纲要意见》要求各地方道协、宫观进行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将宫观的生态保护纳入创建和谐宫观的目标中,为建设生态道观、保护生态环境作出新的贡献。《纲要意见》的主要内容包括:开展生态环保教育,提高环保意识;在资源使用中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如合理规划建筑设施,倡导文明敬香,最大限度地保护道教宫观周边的水资源等;把环保意识和行动落实到生活起居中,如倡导道教节俭的生活方式,提倡符合环保要求的养生健身方式等;充分利用各种形式和途径宣传环保,如倡议在所有道教节日和大型宗教活动中,都要突出生态保护宣传内容等。
积极宣传环保理念,着力推进生态和谐建设。在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笔者认为必须要注重“三个保护”的真正落实。即是说,在强调以人为本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在强调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生态文明的保护;在强调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对自然生态和谐的保护。
在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实现“四个观念”的根本转变。即是说,要实现自然观念的根本转变,懂得尊重和保护自然;要实现价值观念的根本转变,用人类社会应有的道德伦理去约束无限消费的欲望;要实现伦理观念的根本转变,把伦理的指向扩大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爱护环境;要实现生产观念的根本转变,人类应在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博爱万物的前提下利用自然,使人类与自然万物在高度和谐统一中相互转换物质和能量,最终实现人类与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发展。
在自然环境保护的责任意识方面,笔者认为要坚持“四项措施”的全面实施。即是说,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社会法制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强社会责任意识和个人自觉意识。
综上所述,道教的“中和之道”倡导的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中和之道的生态和谐理论,强调人与自然和合共生的生存之道,要求人类社会始终要遵循“道法自然”的生态伦理,遵循“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道教的这种生态文明思想,正是人类社会必须要大力提倡和加以推广的。特别是对于现代生态和谐建设,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推进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因此可以使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若伴有梦交,可以加入山萸肉10g、五味子6g、芡实10g以收敛固涩。
注意事项
1、忌食海藻、生葱、猪肉。
2、忌食生冷、油腻食物,忌饮冷水。
3、孕妇、处于经期的女性慎用。
以上仅供参考,请在医师的指导下调理。
审核:卢药师
编辑:三七小妹
返回主页面回复下列任意关键词
即可查看相应文章
| 背诊 | 面诊 | 舌诊 | 汗诊 | 目诊 | 辩证 |
| 刮痧 | 拔罐 | 艾灸 | 点穴 | 足疗 | 打坐 |
| 拍打 | 拉筋 | 青筋 | 指甲 | 痘痘 | 结石 |
| 肝硬化 | 家居风水 | 三伏贴 | 醋泡蛋 |
| 妙招 | 测试 | 冬病夏治 | 自己能治病 |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