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人告诉你不要喝酒,但没人告诉你必须喝酒时怎么办!
2022/3/18 中医养生

    

     中国式的酒桌文化里,总是把酒和情谊、胆识挂钩,劝酒词也五花八门,坊间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说法:

     “喝酒脸红越早,越能喝”

     “脸红走肾,脸白走肝”

     “酒量都是练出来的,越喝越能喝”……

     那么,这些说法能相信吗?

     “脸红走肾,脸白走肝”?假的

     乙醇,俗称酒精,人体吸收乙醇的主要部位是小肠,次要部位是胃。吸收进入血液后,酒精代谢先走肝,再走肾,缺一不可。

     一喝酒就脸红,有人说这是代谢快,酒量好的表现。

     其实,恰恰相反,这极大可能是乙醛脱氢酶活力不足,引起乙醛在体内蓄积,导致面部潮红、结膜充血、心跳加速、脉搏加快等血管扩张的表现。

     那又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乙醛脱氢酶的活力呢?

     答案:乙醛脱氢酶的基因类型。

     大部分人的解酒基因都是活力正常的,但近20%的无活力型,就会出现“红脸”反应,因此该基因也被称为“红脸基因”。

     “红脸基因”在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的突变率相对高一些,所以,脸红越早,其实是身体亮起的信号灯,应该少喝酒。

     那些一喝酒就“上头”、浑身不舒服的人,很大程度上会不由自主地减少或抵抗喝酒,所谓“基因决定行为”,这也是人体的自我保护机制。

     因此,酒量是基因决定的、天生的,人力不可更改的。

     酒是好是坏?

     关注健康知识的人,常听说一句话:酒,最好一滴也别喝!

     世界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也曾发表过相关结论:喝酒不能带来任何健康收益,适量饮酒有益的说法,根本就不存在!

     刊登在《BMC公共卫生》杂志上的一项研究表示:仅论癌症这一类疾病,不抽烟的喝酒者每周一瓶葡萄酒,男女终身患癌风险便会增加1%和1.4%,相当于男性的每周5支烟,女性10支烟!

     没错,喝酒同样会增加癌症风险,却一直都没有引起大众的重视。

     数据分析显示,在全球每年因各种原因死去的3200多万人中,喝酒直接导致了280万人的死亡,是第七大致死和致残因素!

     中国是全球饮酒致死最多的国家,每年有70万国人把命喝没了(65万是男性)!

    

     必须喝酒?酒怎么选?

     没错,最安全的饮酒量是0,即不饮酒。所以能不喝酒就不喝酒!

     但对于已经养成饮酒习惯,并难以戒酒的人群来说,绝对不饮酒,是很难实现的。

     既然如此,了解不同酒的性味,学会适时饮酒,同样是减轻酒精对身体伤害的一种办法。

     首先,不建议大家喝勾兑酒,除了添加剂外,兑出来的酒,从性味来说,偏躁、动、散,这样的酒喝下去,更不利于身心。

     其次,大家可以根据季节和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自己的酒。

     1白酒

     对于中国传统白酒,原料好、酿造工艺自然的高度白酒,辛温流通,高品质、年份久的白酒,格局温和中正,饮用更佳。

     西方的白兰地,甘温而辛,偏于滋补,体弱的饮酒者可适量饮用;威士忌微苦微涩而辛温,有很好的流通性,气血不足时稍喝一点,有助于睡眠。

     2黄酒

     相较于白酒,黄酒酸甘而涩,气辛温,比较粘滞,如果身体本身就有湿热(身材臃肿、眼袋较大),就要少喝,否则会加重瘀堵。

     3葡萄酒

     红葡萄酒甘酸涩、微温,柔和流通,有滋养的效果,但对于气血不流通的人体,会助湿热。

     白葡萄酒偏于甘凉、微涩,滋润,适合燥热的夏天。

     冰酒甘甜醇厚而微温,是滋补气血的佳酿,适合气血偏弱的女性和老年人选择。

    

     何时饮酒?

     古代小说里,常提到“喝酒御寒”。

     当我们气血不足,身体过于寒滞的时候,少量喝一些酒是可以的。

     但是,这不意味着可以把酒当做“药”来放肆地用。

     需要大家了解的是:酒对身体的影响也分两面,酒虽然能短期补充我们的气血,但并不能够智能的调整我们的气机格局。

     如果是上热下寒,上实下虚,或者内有湿热的,酒喝进去,只是在我们原来的气机格局上再加一份“马力”。

     要想真的改变身体的不良气血分布格局,就是去运动,走路是最简单的方法之一。

     喝酒要有度,在身体需要的时候可以喝一点无可厚非,但太频繁的喝酒,喝太多,代表人体的气血一直在“贷款”,借的总有一天要还,还要赔上利息。

     当然,最后还是要劝大家,能不喝酒就不喝酒。

    源网页  http://weixin.100md.com
返回 中医养生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